古代對讀書人的稱號有哪些如,監生

2021-06-07 05:14:32 字數 4955 閱讀 4715

1樓:學院派魚多多

一、嚴格來說,監生在明清兩代,是指在國子監讀書或取得進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算不上稱號。

二、古代對讀書人的稱號有: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殿元、鼎元、會元、貢士、解元、經元、舉人、鼎甲、舉人、生員、秀才、茂才等。

1、狀元、殿元、鼎元、榜眼、探花、進士、鼎甲。

狀元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

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2、會元、貢士。

舉人蔘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3、解元、經元、舉人。

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4、貢士。

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5、生員、秀才、茂才。

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2樓:匿名使用者

白身 童生 秀才

舉人 貢生 進士

庶吉士 翰林 侍讀學士 掌院學士

禮部侍郎 禮部尚書 大學士

太保 太傅 太師參考

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

3樓:欣欣自

排名情況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殿試由唐代武則天首創,宋太祖時成為定例)。

1、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

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2、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考者為秀才,考中的為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二至十名稱亞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進行的,時間是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地點在京城禮部官衙,舉人蔘加,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4、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隋朝於60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始。隋、唐時,「進士科」只是科舉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詩賦。

因為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自宋以後,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複核和決定名次。宋仁宗時,曾發生過一名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

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試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七人),稱「進士出身」。

三甲稱「同進士出身」。世人統稱被錄取者為進士。進士是功名的盡頭,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也不可以重考。

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

4樓:小小小白

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5樓:high芋頭小姐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

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2、榜眼: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

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3、探花: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採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

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4、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5、貢士: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6、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7、秀才: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

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

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

6樓:關鍵他是我孫子

科舉考試一甲三名,頭名曰狀元,二名稱榜眼,三名喚作探花。

傳臚不只有第四名這麼叫,二甲第一名叫傳臚,三甲第一名也叫傳臚。

從第四名開始(二甲),進士賜「進士出身」,名額不定

再往後賜「同進士出身」

而「會魁」「會元」「解元」不是進士考試的排名,會魁和解元是鄉試第一名的稱號(舉人考試,比如唐伯虎就稱唐解元)

院試 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

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

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鄉試 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會試 又**闈,國家級考試,舉人蔘加,考上為「貢士」。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殿試 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7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殿試由唐代武則天首創,宋太祖時成為定例)。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五個階段:

童生 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院試 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

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鄉試(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考者為秀才,考中的為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二至十名稱亞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會試 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進行的,時間是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地點在京城禮部官衙,舉人蔘加,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 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隋朝於60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始。隋、唐時,「進士科」只是科舉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詩賦。

因為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自宋以後,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複核和決定名次。

宋仁宗時,曾發生過一名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在明朝和清朝,殿試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

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七人),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

世人統稱被錄取者為進士。進士是功名的盡頭,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也不可以重考。

狀元 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狀元孫伏伽。

最後一個狀元為清朝光緒三十年(2023年)的狀元劉春霖,2023年來共計狀元504人。狀元也指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

8樓:風之葉

答:童生 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院試 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

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鄉試(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考者為秀才,考中的為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二至十名稱亞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會試 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進行的,時間是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地點在京城禮部官衙,舉人蔘加,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 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人們對讀書人和不讀書人的看法有什麼不同?

人們對讀書人和不讀書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一般大眾都認為讀書人的修養會比不讀書的人修養要高一些。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人和不讀書人是有區別的,可以從談吐看出來,而且懂的處事道理。普遍認為讀書人更有文學素質,自身修養更高,與讀書人交流感覺更容易,更加自然。但是,人們認為不讀書人就是沒有前途,沒有未來的。人...

形容讀書人外貌的詞語,形容讀書人的詞語

描寫刻復苦學習的成語 穿壁制引光 刺股讀書 冬寒抱冰,夏熱握火 鈍學累功 頓學累功 攻苦食淡 攻苦食儉 刮摩淬勵 積雪囊螢 堅苦卓絕 艱苦卓絕 聚螢積雪 聚螢映雪 絕甘分少 刻苦耐勞 刻苦鑽研 口不絕吟 匡衡鑿壁 臨池學書 埋頭苦幹 磨礪自強 磨礱淬礪 駑馬十駕 勤學苦練 深自砥礪 十年寒窗 十年磨...

你對讀書有什麼看法?對讀書的看法和感受

我對讀書的看法就是非常的有必要。因為老話說得好,讀聖賢書,行萬里路。這就說明書對你以後的道路會有很大的幫助。好好讀書,上一個好的大學,將來再找工作的時候也會有一個好的工作。而且書讀的多,還可以增加你的文化水平。讓你成為一個格調很高的人。我認為讀書對人是非常有用的,俗話說,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可以豐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