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副熱帶高壓的移動規律,北半球副熱帶高壓的移動規律

2021-05-05 14:04:41 字數 3618 閱讀 3204

1樓:導航教研室

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副熱帶高壓帶和高壓單體的強度、位置也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

在北半球,從1月至7月,高壓主體均向北、向西移動,強度增強;從7月至1月,則向南、向東移動,強度也隨著減弱,這種季節性的變化,還具有明顯的緩慢式變化和跳躍式變化的不同階段。

例如,我國降水帶的南北移動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節活動相一致,通常降雨帶位於副高脊線以北約5-8個緯度。

每年2-4月,副高脊線穩定在18-20n間時,我國華南地區出現連續低溫陰雨天氣。

6月副高脊線北跳越過20n,穩定在20一25n間,降水帶位於長江下游和日本一帶,正是梅雨季節開始的時期。

到7月份,副高脊線再次北跳,降雨帶從長江流域推移到黃淮流域。長江中、下游的梅雨結束,開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氣變得炎熱少雨。如果副高強大,控制時間長久,將造成嚴重乾旱現象。

從7月底到8月初,高壓脊線進一步越過30°n,雨帶也北移至華北、東北地帶。

9月上旬,高壓脊線開始向南回跳,雨帶也自北南移。

2樓:特侖蘇不是好奶

夏天向北方移動5到10個緯度,冬天向南。

讀「氣壓帶、風帶移動規律模式示意圖」,回答30~31題.圖1、圖2兩圖反映的時間與季節正確的是(  )a

3樓:溫柔

a.圖1中的北半球的30°的副熱帶高壓帶移動到30°以南,所以是北半球的冬季,故不專符合題意;

b.根屬據圖中的氣壓帶分佈,圖2中的北半球的30°的副熱帶高壓帶移動到30°以北,所以是北半球的夏季,故正確;

c.圖1中的北半球的30°的副熱帶高壓帶移動到30°以南,所以是北半球的冬季,故不符合題意;

d.根據圖中的氣壓帶分佈,圖2中的北半球的30°的副熱帶高壓帶移動到30°以北,所以是北半球的夏季,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b.

高一地理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問題 北半球東北信風帶的範圍在5–25°n 副熱帶高氣壓帶的範圍在25– 30

4樓:匿名使用者

圖中給的是理論上情況,這主要是方便理解和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規律。

5樓:月元夢時

書上說的是氣壓帶隨季節變化圖,夏季直射點在北迴歸線,氣壓帶向北移,即圖中的向上,春秋直射赤道,不變,冬季,直射南迴歸線,氣壓帶南移,即向下。

6樓:五豆砸頂

氣壓帶是隨著太陽直射點移動

副熱帶高壓位置和強度對臺風路徑的影響

7樓:庫存凱

在夏季一般分為東、西兩個大單體:位於西太平洋的大單體,稱為西太平洋高壓,位於東太平洋的大單體,稱為東太平洋高壓。西太平洋高壓脊線北側的西風帶中,氣旋和鋒面活動比較頻繁,常產生陰雨或暴雨天氣。

中國東部地區的主要雨帶,經常處於高壓脊線以北5~8個緯度的距離處。

西太平洋高壓脊線的季節性變化,和中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的季節性位移相對應。平均而言,5月份高壓脊線位於北緯15°附近,主要雨帶位於華南,6月份脊線越過北緯20°,主要雨帶位於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帶進入梅雨期;

7月中旬脊線向北越過北緯25°,主要雨帶就移到黃河流域,使華北進入雨季,這時,江淮流域正處在高壓脊線控制之下,梅雨期結束而進入伏旱期,天氣酷熱少雨。脊線南側為東風帶,常常有東風波和颱風活動,產生大量的降水。因此,在7月中旬以後,華南又出現一條雨帶。

西太平洋高壓和颱風的相互配置,決定著颱風的移動路徑。高壓強大且脊線呈東西向時,颱風穩定西行;高壓脊線呈西北—東南向時,颱風容易向西北移動,並在中國登陸;若高壓減弱和斷裂,則颱風往往北上登陸或轉向。 西太平洋高壓的強弱、進退和移動,同中國東部的天氣以及旱澇等的關係極其密切,是夏半年天氣預報中需要著重分析研究的天氣系統之一。

擴充套件資料

副熱帶高壓特徵

副熱帶高壓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大氣環流的一個重要系統。

就副熱帶高壓的單體來說,東部和西部的大氣鉛直運動情況有很大的差異:在高壓的東部,下沉運動特別強,下沉氣流因絕熱壓縮而變暖,造成很強的下沉逆溫,稱為信風逆溫。這種強逆溫的層結非常穩定,抑制了垂直對流的發展,使天氣持續晴好,形成了副熱帶大陸西岸的乾燥氣候帶。

而副熱帶高壓的西部是低層暖溼空氣輻合上升運動區,容易出現雷陣雨天氣。

隨著季節的更迭,副熱帶高壓帶的強度、位置也會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從1月到7月,北半球副熱帶高壓主體呈現出向北、向西移動和強度增強的趨勢;從7月到1月,副熱帶高壓主體則有向南、向東移動和強度減弱的動向。這種季節性的變化,還具有明顯的緩慢式變化和跳躍式變化的不同階段。

8樓:豆村長de草

副高內部的下沉氣流抑制颱風生成,副高的強度與颱風生成的關係是這樣的副高位置偏西偏北是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麵上會給颱風生成帶來比較足夠的空間,並且帶來東風水汽支援,但颱風的形成過程還要考慮海域的風切,水汽因素。

颱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於作用於颱風的動力。外力是颱風外圍環境流場對臺風渦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內力主要在臺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檯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颱風基本上自東向西移動。

由於副高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致颱風移動路徑並非規律一致而變得多種多樣。

在南北半球的副熱帶地區,出現的暖性高壓系統,籠統地稱為副熱帶高壓。它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影響中國大陸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

9樓:蒲公英與傑拉華

我來回答~副高內部的下沉氣流抑制颱風生成,副高的強度與颱風生成的關係是這樣的:1.副高位置偏西偏北是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麵上會給颱風生成帶來比較足夠的空間,並且帶來東風水汽支援,但颱風的形成過程還要考慮海域的風切,水汽因素。

2.副高偏南偏強的話(主體在北緯20~10度),由於颱風在極低緯(0~10度)缺乏科氏力難以生成,所以支援颱風生成的區域會被壓縮殆盡,導致空臺(像2023年夏季)。

今年江南高溫和內地一些地方的強降雨的確就是受副高影響,江南受副高西脊控制,高溫盤踞,,四川地區由於在副高西北方,副高的南側邊緣帶來大量東風水汽,又有西南季風水汽支援,與北方較冷氣流形成降水鋒面。

10樓:匿名使用者

颱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於作用於颱風的動力。動力分內力和外力兩種。內力是颱風範圍內因南北緯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颱風範圍愈大,風速愈強,內力愈大。

外力是颱風外圍環境流場對臺風渦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內力主要在臺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檯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颱風基本上自東向西移動。由於副高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致颱風移動路徑並非規律一致而變得多種多樣。

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區颱風移動路徑為例,其移動路徑大體有三條:

①西移路徑:當北太平洋高壓脊呈東西走向,而且強大、穩定時,或北太平洋副高不斷增強西伸時,颱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麵向西移動,經過南海在我國海南島或越南一帶登陸。

②西北路徑:當北太平洋高壓脊線呈西北-東南走向時,颱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麵向西北方向移動,穿過硫球群島,在我國江浙或橫穿臺灣海峽在浙、閩一帶登陸。這條路徑對我國影響範圍較大,尤其華東地區。

③轉向路徑:北太平洋副高東退海上時,颱風從菲律賓以東海區向西北方向移動,然後轉向東北方向移去,路徑呈拋物線型。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及日本影響較大。

南北半球的天氣不是相反的嗎?如果現在北半球是夏季,那南半球就應該

是的,南半球現在是冬季。但是,里約屬於熱帶草原氣候,現在是乾季,氣候涼爽乾燥,降水較少,適於各項比賽的進行。為什麼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天氣會是相反的呢?因為地球自轉形成 赤道面,公轉形成黃道面,兩者形成了黃赤交角,所以地球在公轉過程中保持了一個傾斜的姿態,所以陽光直射在北半球時,南半球就是冬天,當陽光直...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月亮

南北半球應該都是一樣的,都是圓月。這隻存在東西半球的時間 時區 差異而已。地球是擋不了月球的,月球圓的時候你也就看不到了,因為地球在自轉。轉到另一個方向你也看不到月球了。從月亮表面來說,在地球的任何地方看都是一樣的,始終是我們看到的這個月亮半球朝著地球,月亮的背面在地球任何地點都是看不到的,這與地球...

太陽直射點斜向地球的北半球時,北半球是夏季。這句話對嗎?如果

不對抄,春分 那天太陽直射點就在赤道上,春分後就在北半球,而春分後還是春天,所以說法不對,你想想一年太陽一半時間在南半球一半在北半球而一年有四季,所以太陽無論在哪個半球都要經過春天的一半和整個冬天或者整個夏天以及秋天的一半。斜向是題目出錯了,應該是移向,不要在意。背向太陽的南半球也不是冬季,而是後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