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意蘇舜飲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021-04-28 05:05:57 字數 6138 閱讀 2780

1樓:匿名使用者

小院幽深寂靜,我躺在竹蓆上,渾身清涼;窗外的石榴花盛開,透過垂掛的竹簾專,映紅了虛屬堂。濃密的樹陰隔斷了暑氣,正是中午時分,我一覺醒來,耳邊傳來黃鶯兒斷續的啼唱。

《夏意》是北宋詩人蘇舜欽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雖寫炎熱盛夏,卻句句顯清涼靜謐、清幽朦朧的氣氛,表現了詩人悠閒曠達,虛懷若谷的心境。

夏意 蘇舜飲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樓:紅色煙圈

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溼,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這是一幅明淨絢麗的春景圖。

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閒適的心境。

3樓:匿名使用者

詩中雖寫炎熱盛夏,卻句句顯清涼靜謐、清幽朦朧的氣氛,表現了詩人悠閒曠達的心境。

《夏意》 蘇舜欽這首詩寫出了夏天怎樣的特點

4樓:哈哈哈大哭著

【賞析】

蘇舜欽這首《夏意》詩,能於盛夏炎熱之時寫出一種清幽之境,悠曠之情.

「別院深深夏席清」:「夏」字點明節令,而「別院」、「深深」、「清」三詞卻層層深入,一開始即構成清幽的氣氛.別院即正院旁側的小院.

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處,小院深深,曲徑通幽,在這極清極靜的環境中有小軒一座,竹蓆一領.韓愈《鄭群贈簟》詩曾以「卷送八尺含風漪」、「肅肅疑有清飈吹」形容竹蓆.「夏席清」,正同此意,謂雖當盛夏,而小院深處,竹蓆清涼.

深深是疊詞,深深與清,韻母又相近,音質均清亮平遠.這樣不僅從文字形象上,更從**形象上給人以涼爽幽深之感.

「石榴開遍透簾明」:「簾」字承上,點明夏席鋪展在軒屋之中.詩人欹臥於其上,閒望戶外,只見榴花盛開,透過簾櫳,展現著明豔的風姿.

韓愈曾有句雲「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卻又加上了一重帷簾.隔簾而望榴花,雖花紅如火,卻無刺目之感.

陶淵明有句雲:「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和郭主簿》).此詩第三句正由陶詩化出,謂雖當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陰遍地,一片涼意.

此句與上句設色相映,從「樹陰滿地」可想見綠樹成林,不寫樹,而寫陰,更顯得小院之清涼寧謐.

在這清幽的環境中詩人又在幹什麼呢?「夢覺流鶯時一聲」,原來他已為小院清景所撫慰,雖然烈日當午,卻已酣然入睡,待到「夢覺」,只聽得園林深處不時傳來一兩聲流鶯鳴啼的清韻.寫鶯聲而不寫黃鶯本身,既見得樹蔭之茂密深邃,又以闃靜之中時歇時現的嚦嚦之聲,反襯出這小院的幽深寧謐.

南朝王籍詩云:「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維《辛夷塢》:「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末句意境正與二詩相類.

【點評】

此詩無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著清爽之意,讀之似有微颸拂面之感.

詩的表現手法尚有三點可注意:

筆致輕巧空靈:寫庭院,落墨在深深別院;寫榴花,則施以帷簾;寫綠樹,從清陰看出;寫黃鶯,從啼聲聽得,句句從空際著筆,遂構成與晝寢相應的明麗而縹緲的意境.

結構自然工巧:詩寫晝寢,前三句實際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夢覺」字挑明,並續寫覺後之情景.看似不續,其實前三句清幽朦朧的氣氛句句都是鋪墊,而「日當午」一語更先埋下晝寢的伏線,待末句挑明,便覺悄然入夢,驟然而醒,風調活潑可喜,避免了質直之病.

風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破山寺後院》雲:「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形象與此詩一二句相似,但常詩寫出世之想,寂滅之感,而此詩給人的印象是灑脫不羈.

歐陽修稱舜欽「雄豪放肆」(《祭蘇子美文》),故雖同寫清景,卻能寓流麗俊爽於清邃幽遠之中,清而不弱,逸氣流轉,於王、孟家數外別樹一格.

夏雨蘇舜欽閱讀答案

蘇舜欽的《夏意》的意思

5樓:淡え藍

【賞析】

蘇舜欽這首《夏意》詩,能於盛夏炎熱之時寫出一種清幽之境,悠曠之情。

「別院深深夏席清」:「夏」字點明節令,而「別院」、「深深」、「清」三詞卻層層深入,一開始即構成清幽的氣氛。別院即正院旁側的小院。

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處,小院深深,曲徑通幽,在這極清極靜的環境中有小軒一座,竹蓆一領。韓愈《鄭群贈簟》詩曾以「卷送八尺含風漪」、「肅肅疑有清飈吹」形容竹蓆。「夏席清」,正同此意,謂雖當盛夏,而小院深處,竹蓆清涼。

深深是疊詞,深深與清,韻母又相近,音質均清亮平遠。這樣不僅從文字形象上,更從**形象上給人以涼爽幽深之感。

「石榴開遍透簾明」:「簾」字承上,點明夏席鋪展在軒屋之中。詩人欹臥於其上,閒望戶外,只見榴花盛開,透過簾櫳,展現著明豔的風姿。

韓愈曾有句雲「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卻又加上了一重帷簾。隔簾而望榴花,雖花紅如火,卻無刺目之感。

陶淵明有句雲:「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和郭主簿》)。此詩第三句正由陶詩化出,謂雖當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陰遍地,一片涼意。

此句與上句設色相映,從「樹陰滿地」可想見綠樹成林,不寫樹,而寫陰,更顯得小院之清涼寧謐。

在這清幽的環境中詩人又在幹什麼呢?「夢覺流鶯時一聲」,原來他已為小院清景所撫慰,雖然烈日當午,卻已酣然入睡,待到「夢覺」,只聽得園林深處不時傳來一兩聲流鶯鳴啼的清韻。寫鶯聲而不寫黃鶯本身,既見得樹蔭之茂密深邃,又以闃靜之中時歇時現的嚦嚦之聲,反襯出這小院的幽深寧謐。

南朝王籍詩云:「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維《辛夷塢》:「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末句意境正與二詩相類。

6樓:冰凍初雯

夏意 開放分類: 蘇舜欽、夏意、夏天的詩

【原文】

別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 夢覺流鶯時一聲。

【賞析】

蘇舜欽這首《夏意》詩,能於盛夏炎熱之時寫出一種清幽之境,悠曠之情。

「別院深深夏席清」:「夏」字點明節令,而「別院」、「深深」、「清」三詞卻層層深入,一開始即構成清幽的氣氛。別院即正院旁側的小院。

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處,小院深深,曲徑通幽,在這極清極靜的環境中有小軒一座,竹蓆一領。韓愈《鄭群贈簟》詩曾以「卷送八尺含風漪」、「肅肅疑有清飈吹」形容竹蓆。「夏席清」,正同此意,謂雖當盛夏,而小院深處,竹蓆清涼。

深深是疊詞,深深與清,韻母又相近,音質均清亮平遠。這樣不僅從文字形象上,更從**形象上給人以涼爽幽深之感。

「石榴開遍透簾明」:「簾」字承上,點明夏席鋪展在軒屋之中。詩人欹臥於其上,閒望戶外,只見榴花盛開,透過簾櫳,展現著明豔的風姿。

韓愈曾有句雲「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卻又加上了一重帷簾。隔簾而望榴花,雖花紅如火,卻無刺目之感。

陶淵明有句雲:「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和郭主簿》)。此詩第三句正由陶詩化出,謂雖當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陰遍地,一片涼意。

此句與上句設色相映,從「樹陰滿地」可想見綠樹成林,不寫樹,而寫陰,更顯得小院之清涼寧謐。

在這清幽的環境中詩人又在幹什麼呢?「夢覺流鶯時一聲」,原來他已為小院清景所撫慰,雖然烈日當午,卻已酣然入睡,待到「夢覺」,只聽得園林深處不時傳來一兩聲流鶯鳴啼的清韻。寫鶯聲而不寫黃鶯本身,既見得樹蔭之茂密深邃,又以闃靜之中時歇時現的嚦嚦之聲,反襯出這小院的幽深寧謐。

南朝王籍詩云:「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維《辛夷塢》:「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末句意境正與二詩相類。

【作者介紹】

蘇舜欽(1008—1048)字子美,開封(今屬河南)人,當過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據說因接近主張改革的政治家,被人藉故誣陷,罷職閒居蘇州。後來復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

有《蘇學士文集》。

在對詩歌的政治作用的認識上,蘇舜欽與梅堯臣是一致的。他在《石曼卿詩集序》中說:「詩之於時,蓋亦大物。

」所謂「大物」,即是指詩可以反映「風教之感,氣俗之變」,若統治者有「采詩」制度,就可以據以「弛張其務」,達到「長治久安」。因此,他批評「以藻麗為勝」的文學風氣,而大力讚揚穆修等人「任以古道」,石曼卿的詩能「警時鼓眾」。而且如前所言,他還提出過「文之生也害道德」的頗為極端的意見。

其實蘇氏為人性格偏於豪放開張,並無道學家的氣息,他的這些主張與他在仕途上積極進取的慾望有重要的關係。

作為一個關切時政、渴望有所作為的詩人,蘇舜欽的詩常常觸及一些嚴峻的現實問題。他的《慶州敗》記敘了宋王朝與西夏戰爭的失敗,痛心疾首地批評了朝廷在邊防措施上的鬆懈和將領的無能;《吳越大旱》寫到一方面饑荒病癘使「死者道路積」,另一方面官府為了應付與西夏的戰爭,仍無情蒐括糧食,驅使丁壯勞力上戰場,致使「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最後並以「胡為泥滓中,視此久慼慼。長風捲雲陰,倚柂淚橫臆」之句,表述了自己內心的痛苦;《城南感懷呈永叔》同樣寫出民間由於饑荒而出現的慘狀:

「十有七八死,當路橫其屍。犬彘咋其骨,烏鳶啄其皮。」並以「高位厭粱肉,坐論攙雲霓」與之相對照,直斥權勢者的無能與無恥。

在反映時弊、揭露社會矛盾方面,蘇舜欽往往比梅堯臣來得尖銳直截。這一方面是由於個性的關係,另一方面也同蘇舜欽鬱郁不得志的遭遇有關。他本是自視很高的人,卻總是受排擠乃至遭誣陷,所以既感到自己無法為社會盡到應有的責任,又感到個人失意的苦悶。

這兩種情緒糾合在一起,使彼此都強化了。《城南感懷呈永叔》的末一節說:「我今飢伶俜,憫此復自思:

自濟既不暇,將復奈爾為?愁憤徒滿胸,嶸峵不能齊。」言外之意是:

倘若自己能掌握權位,便能夠拯救百姓;無奈自顧不暇,所以格外憤懣。而在有些詩中,他更把個人的不滿直接宣洩出來,如《對酒》:

丈夫少也不富貴,胡顏奔走乎塵世!予年已壯志未行,案上敦敦考文字。有時愁思不可掇,崢嶸腹中失和氣。

侍官得來太行顛,太行美酒清如天,長歌忽發淚迸落,一飲一斗心浩然。嗟乎吾道不如酒,平褫哀樂如摧朽。讀書百車人不知,地下劉伶吾與歸!

這種詩情緒坦露激昂,略近於李白的風格,雖然畢竟還不如李白的意氣高揚,不可一世。《宋史》本傳說蘇舜欽「時發憤懣於歌詩,其體豪放,往往驚人」。在北宋詩人中,他確是有些唐人的氣味。

所以他的理論表述雖然迂腐,詩歌卻因情感袒露而顯得頗有生氣,不是一副道學面孔。

在詩歌的語言藝術方面,蘇舜欽也同梅堯臣一樣,力圖用新意象、新句法來打破圓熟陳舊的詩歌格局。他的詩中常可以看到散文化的句子,生僻艱澀的語彙,怪異奇麗的意象。

不過,由於兩人的所長不同,詩風還是有很明顯的區別,這正如歐陽修《六一詩話》所評:「聖俞、子美齊名於一時,而二家詩體特異。子美力豪雋,以超邁橫絕為奇;聖俞思精微,以深遠閒淡為意。

各極其長,雖善論者不能優劣也。」前面的《對酒》就是一個例子,下面再以《松江長橋未明觀漁》為例:

曙光東向欲朧明,漁艇縱橫映遠汀。濤面白煙昏落月,嶺頭殘燒混疏星。鳴根莫觸蛟龍睡,舉網時聞魚鱉腥。我實宦遊無況者,擬來隨爾帶笭箵。

這詩中某些特異的語彙、意象,在梅堯臣詩中也可找到類似的用法,全篇的奔放豪健,氣象開闊,則是梅詩中難以找見的;反過來說,梅堯臣詩的精微、深沉、含蓄、細膩等特點,蘇舜欽也比較缺乏。他的詩最明顯的弱點,就在於有時只顧感情的宣洩,而忽略了感情表達方式與語言內在張力的推敲,以致顯得粗糙乃至氣格不完。

但也有些小詩,蘇舜欽寫得相當精緻,如《淮中晚泊犢頭》: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第二句有些散文化,但用了一個「時」字,使視境動了起來,彷彿花樹在一片青青草地中不時跳入眼簾。「幽」和「明」都是形容花,一重心理感受,一重視覺,配合得很別緻。全詩的情韻近於唐詩,但更顯得清幽細巧些,意脈也較為流動曲折。

又如《夏意》:

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蔭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也寫得小巧別緻,情趣盎然。它也不是以平行的意象呈現的,詩中的視線是在不斷的流動轉換中:先是幽深的小院,然後透過竹簾望見一樹明豔的石榴,再是日在中天、樹蔭垂地的一片夏日景色,最後以一聲流鶯驚破主人的夢和午睡時的靜寂。

通過詩人內在體驗的流程來構成詩的節奏,脈絡肌理十分細密,這正是宋詩的一種特色

【點評】

此詩無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著清爽之意,讀之似有微颸拂面之感。

詩的表現手法尚有三點可注意:

筆致輕巧空靈:寫庭院,落墨在深深別院;寫榴花,則施以帷簾;寫綠樹,從清陰看出;寫黃鶯,從啼聲聽得,句句從空際著筆,遂構成與晝寢相應的明麗而縹緲的意境。

結構自然工巧:詩寫晝寢,前三句實際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夢覺」字挑明,並續寫覺後之情景。看似不續,其實前三句清幽朦朧的氣氛句句都是鋪墊,而「日當午」一語更先埋下晝寢的伏線,待末句挑明,便覺悄然入夢,驟然而醒,風調活潑可喜,避免了質直之病。

風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破山寺後院》雲:「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形象與此詩一二句相似,但常詩寫出世之想,寂滅之感,而此詩給人的印象是灑脫不羈。

歐陽修稱舜欽「雄豪放肆」(《祭蘇子美文》),故雖同寫清景,卻能寓流麗俊爽於清邃幽遠之中,清而不弱,逸氣流轉,於王、孟家數外別樹一格。

村晚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村晚一詩描繪了一副什麼樣的圖景?

形象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 似被山咬住的紅紅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讚美之情。村晚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充滿農村生活情趣的牧童晚歸圖。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裡的水呢,幾乎溢位了塘...

《對韻歌》描寫了怎樣的一幅畫面,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一年級語文 對韻歌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蘇幕遮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夏日一個連場陰雨過後的早晨,屋內,沉香正散發著淡淡的香味,驅散了潮溼悶熱的暑氣.天放晴了,鳥兒在屋簷下歡快地叫著,吱吱喳喳,異常可愛.屋外,太陽初升,明麗的陽光照在荷塘裡翠綠.整幅畫面清新自然,從容淡雅.稚子弄冰這...

示兒一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示兒 描繪了怎樣一副情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人死後一切成虛空,只是沒有見到國家的統一而令人悲痛。倘若將之門收復了北方失地,家祭時別忘了告訴你們的父親。示兒描寫了父親 陸游 去世前對示兒說的話,一定要好好報答祖國,示兒很受感動。第二個問題 表達了詩人強烈愛國主義情懷之情。示兒 描繪了怎樣一副情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我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示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