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一文中,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相比,兩者各有什麼特點

2021-03-21 13:31:28 字數 4140 閱讀 7075

1樓:匿名使用者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裡,把故都秋的渾厚,沉著等特點與 南國秋的細膩溫柔相對比,運用一些 冷色調的 事物闡述出自己的 心境(主要 是 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

2樓:匿名使用者

北國的秋,清靜,悲涼,竊意,南國的秋給人一種總看不飽,嘗不透,賞耍不到十足的感覺

3樓:匿名使用者

寫好了!採納 發給你

故都的秋 2 10兩段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相比 特點各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北國之秋的特點是「清」「靜」「悲涼」; 南國之秋的特點是「慢」「潤」「淡」。

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的特點各是什麼?**以概括總結

5樓:匿名使用者

北國之秋的特點是「清」「靜」「悲涼」; 南國之秋的特點是「慢」「潤」「淡」。 原文中找的, 希望幫到你!

6樓:匿名使用者

請問樓主是**人?可知道南國無秋?

故都的秋 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有什麼特點 20

7樓:9點說史

北國之秋的特點:清、靜、悲涼;南國之秋的特點:慢、潤、淡。

本文是現代散文中描寫「秋」的名篇,作者筆下的秋景樸素、真切、動人,具有獨特的韻味和意境,流淌著深沉的藝術魅力。

作者對於所描寫的秋景有著十分獨到的選擇:色、蟲鳴、槐樹、秋蟬、柿子、天色、牽牛花這些或大或小的景象,令文章異常生動,使讀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濃厚的秋意之中。

在描寫秋天的北京城時,作者突出了租住在破屋中人們的所見所聞,而對陶然亭、釣魚臺、西山、玉泉等名勝,只一筆帶過,從而更現出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

郁達夫的作品,富於浪漫主義的感傷氣息,筆調灑脫自然,語言清新優美,具有濃重的主觀色彩。在本文中,作者於細膩的描摹中流露出內心對故都的眷戀以及落寞之情,恰恰是他苦悶、孤寂心境的真實反映。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2023年6月,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紀末捲起的歷史風雲中卻越來越顯得衰老頹敗,小家與大國,兩層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傷的印記。

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202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2023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創作於1934 年8 月17 日。

當時,郁達夫到達北京僅僅只有四天的時間。郁達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達北平之後,對於故鄉有著深深的眷戀。在作者的心理,對於秋天悲涼的感受實質上是對人生的感受。

8樓:香蟈蟈

北國的秋厚重、寧靜,一層秋雨一層涼,味更濃,來勢大

南國的秋,溫潤清冷,總體凸顯出「淡」字

9樓:

北國之秋:清、靜、悲涼

南國之秋:慢、潤、淡,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故都的秋 答案

10樓:布蘭卡·凱特兒

1、北國的秋特點是清、靜、悲涼。南國的秋特點是來得慢、潤、清淡。(這是文章原句的概括)對比,將南國秋與北國秋做對比,突出和反襯北國之秋,突出對北國之秋的眷戀、熱愛。

2、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作者運用這五幅畫面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抒發對故都之秋的眷戀和熱愛之情,以及表現出自身內心的孤獨、落寞、無奈(結合寫作背景可分析情感),而之所以選取這些景物和作者的審美情趣有關。

3、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即文章最後一句,直抒胸臆:對故都的秋的眷戀與熱愛,也可理解做像生命一樣熱愛故都之秋)

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點,這些詞語有何作用

11樓:白狗鞦韆墜

1、北國的秋特點是清、靜、悲涼.南國的秋特點是來得慢、潤、清淡.(這是文章原句的概括)對比,將南國秋與北國秋做對比,突出和反襯北國之秋,突出對北國之秋的眷戀、熱愛.

2、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作者運用這五幅畫面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抒發對故都之秋的眷戀和熱愛之情,以及表現出自身內心的孤獨、落寞、無奈(結合寫作背景可分析情感),而之所以選取這些景物和作者的審美情趣有關.

3、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即文章最後一句,直抒胸臆:對故都的秋的眷戀與熱愛,也可理解做像生命一樣熱愛故都之秋)

閱讀文章《故都的秋》開頭兩段文字,看看分別表現了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的什麼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

12樓:小軺

[答案]北國之秋的特點:清、靜、悲涼;南國之秋的特點:慢、潤、淡。(意對即可)

13樓:暖暖炊煙裊裊

北國之秋的特點:

(1)清

(2)靜

(3)悲涼

2.南國之秋的特點:

(1)慢

(2)潤

(3)淡

故都的秋中作者對北國和南國之秋分別有怎樣的感受

14樓:匿名使用者

北國的秋,清靜,悲涼,竊意,

南國的秋給人一種總看不飽,嘗不透,賞耍不到十足的感覺

故都的秋分別概述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句子

15樓:隨風飄散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

代著名**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2023年8月創作的散文。

文章用北國的秋景的濃色與厚味來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淺味形成對比。

北國之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秋的早晨,是「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那鋪得滿地的似花非花的槐樹的落蕊,「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這秋的傍晚,這到處都是樹的樹底下和到處都是矮屋的牆根底,都能聽到「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顯得「奇」「有味」「更像樣」的,那是故都的秋雨: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南國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風而少雨」,「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只有北方才「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

」文章就是通過這種對比,把作者對「秋的認識」「秋的情感」烘托得「飽」「透」「十足」,所以,這種對比烘托就成為了作者表達更深情感的一種手段。更為注意的是, 作者為了把這種情感烘托、鋪墊得更為深沉,郁達夫在首尾兩處進行照應,這一反覆,情感表達就更為濃烈。尤其是南國的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於饃饃,鱸魚之於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真是相去甚遠,這種北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更為顯著。通過這一對比, 全文的情感就顯得「更上一層樓」。

16樓:舊夢空城

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起句即以「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接著以江南的秋作比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風而少雨」,「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只有北方才「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

尤其是南國的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於饃饃,鱸魚之於大蟹,黃犬之與駱駝」。「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真是相去甚遠,這種北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更為顯著。通過這一對比, 全文的情感就顯得「更上一層樓」

作者多次提到南國之秋都是為了烘托北國之秋的特色,以南國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來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濃郁。以南國之秋的「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來烘托北國之秋的色彩濃重、天之高遠,使人處於其中,回味雋永。

17樓:要去想

作者多次提到南國之秋都是為了烘托北國之秋的特色,以南國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來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濃郁。以南國之秋的「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來烘托北國之秋的色彩濃重(棗子紅透、牽牛花的藍白之色)、天之高遠(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使人處於其中,回味雋永。

鳥的天堂一文中大榕樹的,鳥的天堂一文中大榕樹的資料

關於 鳥的天堂 鳥的天堂 是指一株有500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惠縣天馬河上。它的樹冠大得出奇,濃陰覆蓋著天馬河心上的二十多畝地。現在大榕樹南面的50米處建有觀鳥樓,可川觀賞 鳥的天堂 熱帶植物 農舍風光。天馬河中有潛艇,可供遊客觀鳥和遊玩。氣生根是生箕空氣中的一種 根,如榕樹的枝幹上長出許多...

在朱德的扁擔一文中,朱德是怎樣的人

吃苦耐勞,顧大局,不拖累部隊,為了革命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精神。真是位好長官,他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值得令人敬佩。的扁擔是1928年 在井岡山挑糧時用的扁擔。的扁擔 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幾十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著,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個人覺得 是一個敢於吃苦,與戰士們打成一片,沒有官架子的軍...

《夾竹桃》一文中反襯夾竹桃的句子是哪一句

秋葉是無私的。秋天唯一不足的是那樹,因為葉的漸漸飄落而略顯光禿,不免給人些許遺憾。呼 呼 一陣風兒吹過樹梢,葉兒不禁 嘩啦嘩啦 地響著。風兒停了,葉兒探過頭,輕盈地跳下樹,與大地為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些落葉的逝去,雖使樹兒顯得光禿禿的,卻讓樹兒更加蒼勁有力。也許樹兒曾挽留過葉,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