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勸學》一文中關於學習的觀點,對於現在的學生依舊有著啟發意義。作者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具備

2021-03-20 05:42:46 字數 5252 閱讀 8588

1樓:風之葉

在文章中,作者有時又採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

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恆、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並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

荀子認為,要學有所成,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積累。一個人長期耕田(「積耨耕」),就會成為農夫,長期砍砍削削(「積削」),就會成為工匠;長期販賣貨物(「積反貨」),就會成為商賈;長期學習禮義(「積禮義」),就會成為君子;聖人也只不過是「人之所積」。

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樣,習慣成自然而已。瞭解了荀子這一思想觀點的重要意義,就不難懂得,他為什麼要費那麼大的力氣,選擇那麼多比喻,不憚煩地對讀者進行諄諄教導。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第一部第七章讀後感

2樓:匿名使用者

你在我身邊沒有什麼事我想知道為什麼我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了!

3樓:怪我脆弱

1.讀《鋼鐵是怎樣煉成

在知識激增的現代社會,我們對於學習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變。荀子在《勸學》中的觀點是否過時?有哪些觀

4樓:楊必宇

創作思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是荀子。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比孟子小70多歲。孟子死時,荀子才10多歲,還是個兒童呢。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

正文:

一、從一般意義來說,荀子關於學習的觀點沒有過時。無論是學習的意義和作用,還是學習方法和態度,荀子的思想都值得繼承和借鑑。「學不可以已」說的是樹立正確的終生學習觀。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意思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是要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學以致用」,不斷總結經驗,加以反思,不斷成長。荀子強調堅持就是勝利,但是有些事情真的不是堅持就可以的。

在沒有天賦的地方花費再大的努力也很難有所成就。

當然時代發展了,他的觀點需要補充和發展,如「創造性的學習」「合作學習」等等。

二、延伸:荀子認為學習貴在知識的積累,學習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學習要專心致志等等,對於今天的學習者來說,又何嘗不是必備的且又難能可貴的一種精神、一種品格?荀子是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既注重學習的外在環境和條件,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每個同學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環境和條件,有順境,有逆境。關鍵在於每個人自身的努力,發揚主觀能動精神,不但要會利用現有的條件,而且要學會創造條件改造環境。

文言文《勸學》翻譯

急求一寫關於荀子勸學的問題,簡單一點,別忘了幫我寫上答案。

5樓:劍聖

國學經典與教育之《荀子》讀書筆記

荀子是戰國後期著名的學者和政論家,從他的著作中我們深深體會到:

一、「性惡論」及教育作用

荀子提出「性惡論」,充分肯定和強調了教育的作用,促進了教育理論的發展。

荀子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惡的,人並不存在仁義禮智等先天品質,如任其發展而不加節制,必然導致社會動亂。那麼,人之善從何而來?荀子認為,人之所以能為善,全靠後天的努力,需要發揮教育的作用。

荀子強調教育的重要意義,學習是人的成長的決定因素,任何人只要肯努力,經過長期的教育,就可以改變人的本性。荀子否定道德先驗論,肯定人之善是後天環境與教育的產物,論述了環境對人成長的作用,強調人的主觀努力,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

荀子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認為它能夠統一思想,統一行動,使兵勁城固,國富民強。

二、培養「大儒」的教育目的

在荀子看來,教育目的是培養由士、君子到聖人的各種治術人才。自如地應付新事物、新問題,能有效治理好國家,教育應當以培養大儒為理想目標。

三、以儒經為教育內容

荀子重視《詩》、《書》、《禮》、《樂》、《春秋》等儒家經典的傳播。

四、注重「積」「漸」,「虛壹而靜」,「聞見知行」的教學思想

荀子認為教育是「化性起偽」的過程,是不斷地積累知識、道德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思想上,與孟子「內求」的思路相反,他更強調「外鑠」。在學與思的關係上,更側重於「學」。其教學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積」「漸」

荀子認為通過教育可以改變自己的惡性,從而成為君子乃至聖人,但事實上並非所有的人都能成為君子,因而人性是隨著環境和教育而向多種途徑發展變化的,其關鍵在於人本身的主觀努力,這就是所說的「積」。在荀子看來,無論是知識還是道德,都是由於積累而成的。知識和道德是一個不斷積累和提高的過程。

荀子在重視主觀上「積」的同時,還重視環境對人的發展的影響,這就是他所說的「漸」。通過主觀的「積」和環境的「漸」,能夠使人的本性發生根本的變化。

2.聞、見、知、行結合的教學認識過程

荀子把教學或學習過程具體化為聞、見、知、行四個環節,並把行為看作是最終目標。學習中階段與過程的統一,學習的初級階段必然向高階階段發展,而高階階段又依賴於低階階段,聞、見、知、行每個階段帶有充分的意義,由此構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聞、見是學習的起點、基礎,也是知識的**。人的學習開始通過耳、目、鼻、口、身等感官與外物的接觸,形成不同的感覺,又使進一步的學習活動成為可能。但聞見只能反映事物的一個方面,無法把握事物的整體與規律。

因此必須在此基礎上向「盡其禮」階段發展,即「知之」。

知的階段實際上是思維的過程。學習而善於運用思維功能去把握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就能自如地應付各種新事物。這實際上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然而,僅有理性認識而不去實行,雖有廣博的知識,也仍然不是終結,還存在更高水平的「知道」,即「行」。

行是學習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階段,由學、思而得的知識還帶有假設的成分,是否切實可靠,唯有通過「行」才能得到驗證,只有這樣,「知」才能稱得上「明」。這是教與學不可違背的法則。荀子的學習過程論相當完整而系統,特別是比較正確地闡述了知行關係,具有辯證法的因素。

3.「虛壹而靜」,專心有恆

荀子教學特別重視對學習態度的培養,他把學習態度歸結為「虛壹而靜」,特別強調專心有恆。「虛」即虛心, 「壹」即專心, 「靜」即靜心。只有做到虛懷若谷、精神專注、頭腦清醒,學習才會更有效。

4.解蔽救偏 兼陳中衡

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來,擺列在一起,不偏執於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對事物做全面的、廣泛的比較、分析、綜合,擇其所是而棄其所非,以求如實地把握事物及其關係。

五、論教師的地位、作用、條件

荀子特別推崇教師的作用和地位,竭力倡導尊師。學生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教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對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和採用起決定作用。

荀子認為,教師的作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相連。

荀子將教師視為治國之本,提高教師的地位,強調教師的作用,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很嚴格的要求和很高的條件。要求教師一要有尊嚴有威信,二要有豐富的經驗和高尚的信仰,三要能循序漸進、不凌不亂地進行教學,四要能瞭解精細的道理而且能加以發揮。此外要有廣博的學識和高深的學問。

六、注重培養道德修養

一要長慮顧遠。二要積善成德。三要培養德操。荀子認為道德修養的最終目標在於培養德操。他要求一個人要養成不可動搖的意志和德操。

荀子的教育思想表現出一些新因素,他提出的「性惡論」引發教育「外鑠說」,他關於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學習過程、教師地位與作用的闡發都頗有新意,予人啟發。

勸學的翻譯

6樓:一首歌一個人

白話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裡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製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

即使又被風吹日晒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幹、越、夷、貉的孩子,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

《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

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以及給我們的啟示?

7樓:匿名使用者

傳統文化是維繫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對社會和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才能創造新生活。傳統文化是財富,他架起了我們前進的階梯,維繫著我們的社會秩序,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為我們的精神提供了棲息之所。

所以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中用。

8樓:萬事勝意

中國文論傳統及其現代命運 。

1、中國古代文論話語體系與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徵密切相關。可以說,作為文學觀念之理論化形態的文論話語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體現。具體言之,與古代士人,社會導師,的文化認同直接相關,形成了儒家工具主義文論話語系統;與古代士人維護個體精神自由與超越意識直接相關,形成了以道家、佛釋之學為思想依託的審美主義文論話語系統;與士大夫詩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關,形成了以文字分析為核心的詩文評話語系統。

2、優秀傳統文化高揚生命意識,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具有積極意義。如強調對生命的敬畏和終極關懷,在生與死的問題上,以強烈的生命意識來通透死亡意識。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這種人生觀,用來教育當代大學生,既能醫治少數學生存在的「人生冷漠症」,又能高揚起生命意識,拓寬其精神空間,催其奮進,促其進取,形成積極有為、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2、優秀傳統文化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了精神動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慧、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有利於大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應當認真的加以巨集揚。

你從《馬說》一文中這樣的觀點在今天還有積極意義嗎

有積極意義。馬說 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 韓愈文選 中 雜說 的第四篇,馬說 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 公元795 800 說 是 談談 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 體裁。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 不重...

藏戲一文中的過渡句是什麼,學習的含義是什麼?

課文的過渡句是 就這樣,身無分文的唐東傑布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學習的含義是什麼?學習的含義是 指通過閱讀 聽講 思考 研究 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學習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 狹義 通過閱讀 聽講 研究 觀察 理解 探索 實驗 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

燈籠一文中寫了那些關於民族風俗的內容1 日常生活(風俗)2 藝術表演3 年節4 歷史文化的描寫

1.日常生活 提起燈籠,就會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頭呵狗的聲音 就會想起龐大的晃盪著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嚕嚕的私語 想起祖父雪白的鬍鬚,同巨集亮大方的談吐 坡野裡想起跳跳的磷火。2.藝術表演 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 臺上的小丑,花臉,跪堂譜,司馬懿探山 3.年節 歲梢寒夜,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