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看待貶謫,古人如何看待貶謫400字

2021-03-20 20:45:33 字數 5709 閱讀 8045

1樓:匿名使用者

貶謫促進了文學的發展

在古代文人多是感情變化而抒發的寫作方式,故常常是不平則鳴.而「窮而後工」也是不平的一方面.

貶謫文人的詩作大概也可以做例子,比如: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劉禹錫等.

古人被貶之後的感想作文

2樓:小筱筱人

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蘇軾是一個才情橫溢、詩文俱佳的古代大作家,其詞風開豪放一派,對後世影響很大。蘇軾,他是一個曠世奇才,士大夫心儀神往的人格典範,民間婦孺喜聞樂道的豪士雅客,有一派剛直不屈的執著風節、一顆善於解脫的智慧心靈和一副眼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腸。

蘇軾的魅力是一個謎,是因為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豐富性和發展的可能性,所以能通過他這個載體可以窺視出中國浩瀚悠久的文化景象:因為他處在中國古代文明的中間位置——宋代;又因為他身上融會了儒道佛這中華民族文化長河的三大主流思想。

蘇軾最著名的詞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凡是書唸到高中的人恐怕都會背誦。這首詞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詞中寫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把年輕有為的周瑜寫得何等地瀟灑和智勇雙全,表達了自己的無限欽佩和嚮往,而當時作者寫這首詞時,已經四十多歲了,曲折地表達了他空懷理想和抱負而不得施展的心聲。

同一年,蘇軾又寫了《赤壁賦》,格調已比《赤壁懷古》明朗許多。這是一篇散文,「韓潮蘇海」(意思是說韓愈的文章像潮水一樣地奔放,而蘇軾的文章則像海水一樣廣闊)是對蘇軾散文的最高評價。這篇文章寫他和一個朋友,駕一葉扁舟,夜遊於赤壁之下的長江,他的朋友很悲觀: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即:

像蜉蝣一樣將短促的生命寄託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粟米。哀嘆我們一生的短促,羨慕那長江的無窮無盡。)面對朋友的悲觀,和朋友一樣人生不得志的蘇軾卻很豁達,慨嘆到: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只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即:

天地萬物各有自己的主宰,如果不是我們應該得到的東西,,

小論古代文人被貶的作文

3樓:闆

**人被貶

——蘇軾

第一次被貶讓蘇軾有些措手不及。被貶之前蘇軾擔任湖州知州,也就是當時地方行政的二把手。由於當時蘇軾名氣極盛,遂遭人嫉恨,朝廷以莫須有的罪名對其判決處死,史稱「烏臺詩案」。

還好有王安石等人求情,蘇軾才得以保命,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初到黃州,蘇軾雖然名為朝廷**,實則不過是一個被看管的犯人,現實的落差造成的心態自然是孤高寂寞的,那首《卜運算元》正是反映了這種心態,詩云:「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詩人先用「缺月」、「疏桐」、「沙漏」等意象烘托出氣氛,再用孤鴻自比,把那種內心的寂靜與清幽表現的淋漓盡致,最後的一句「寂寞沙洲冷」,明確點出了自己心態的核心感受——冷。這首詩將一個受到精神與肉體雙重摺磨的士大夫的內心的孤寂失落完全表現出來,也可見蘇軾那種自我內心激烈的掙扎與救贖。

當然蘇軾沒有這麼一直沉淪下去。被貶黃州以後,蘇軾的眼光較以往在朝廷更加的開闊,想法與文筆也更加的「接地氣」、「入民心」。在這裡,蘇軾不問政事,與民同樂同苦,發明了「東坡肉」,也就是現在的紅燒肉,寫出了既是菜譜又是詩文的《豬肉頌》;他給酥餅起名叫「為甚酥」;給酸酒起名叫「錯著水」;他發起了民間慈善組織「育兒會」。

這些都反映了蘇軾逐漸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投入新生活的積極心態。

蘇軾被貶的原因不乏因為他自具有文人的酸腐小家子氣和執拗之氣,這種性格使得皇帝和許多大臣雖敬佩他的文章,卻討厭他的性格。黃州的歷練也使得蘇軾的文格和人格都得到了新的昇華,從一個見事批判的小文人,到一個具有廣闊胸懷的大丈夫,這都是這片黃州土地所給予蘇軾的。著名的前後《赤壁賦》、《大江東去》、《臨江仙》、《記承天詩夜遊》正是這種坦然達觀性格的寫照。

所以,蘇軾沒有因為貶謫而沉淪,反倒成就了他「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心態,黃州影響著蘇軾,蘇軾同樣也影響著黃州。

蘇軾第二次被貶惠州,這次的形勢與貶謫黃州時大為不同,所包含的政治隱語就是告訴蘇軾已不能再回到朝廷。時年蘇軾正是花甲,要把它扔在窮鄉僻壤的惠州,不僅需要想開,還需要真正的不抱有一點回朝的希望,才能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豁然開朗。這個時期蘇軾的心態由一種坦然變成了一種淡然,類似老子的無為,並且在無為中抱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決心和勇氣。

他不在計較人生是否還能達到頂峰,被貶惠州時蘇軾住在嘉祐寺,旁邊有一座山,山頂有一個亭子叫松風亭,有一次他爬山爬到半路就累了,正在糾結是否爬時,他望著松風亭突然明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有些東西爭不到便可不爭,放鬆心態停下腳步,人生處處是風景,人生處處是收穫,於是蘇軾就這麼快樂地下山了。

惠州經濟落後,一天才殺一隻羊,羊肉早就被**買去。蘇軾只好買下剩下的羊骨頭回家投在湯鍋裡煮,煮好的骨頭泡上米酒,然後再用火微烤一下,最後用牙籤去剔上面的肉,蘇軾卻還津津樂道,在給弟弟蘇轍的信上稱其有吃螃蟹的美味。這種自救自立,自我尋求快樂的方法,使得蘇軾倔強地生活在這片嶺南大地上,所以他的淡然使得自己由一個名利兼得的士大夫完全轉型為無慾無求的草根文人。

蘇軾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表達了蘇軾苦中作樂的情懷。被後人視為傳頌愛情的詞《蝶戀花》這樣寫道:「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這首詩是蘇軾送給自己的侍妾朝雲的,通過幾筆簡單的勾勒表達出一種深層次的人生體驗,不僅僅為愛情,更是一種對人生的感悟。

蘇軾第三次被貶到儋州,儋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島,在古代海南還是個蠻荒之地,無論是經濟還是人文都非常的欠發達,六十二歲的蘇軾被貶到這個「南無再南」的地方,應該說是中國文人歷史上的「貶謫之最」了。對於這次貶謫,蘇軾早有了心理準備,也習以為常了。蘇軾告訴自己的兒子蘇過,給自己準備好棺材和墓碑,隨時準備把自己的骨灰留在海南這片土地上,可見蘇軾的心態已經變成了憂患磨難了悟人生,他已經把這種放逐的歷程看做是人生閱歷的一部分,並把它融入到人生際遇的之中。

他在離開海南時寫下的一首詩很能表現這種感情: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日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通過最後兩句的直抒胸臆,也顯現出蘇軾已經把自己的遊歷經歷當做是人生的一種生命歷程,沒有這種生命歷程就沒有今天我們看到的蘇軾。

總的來說,蘇軾的一生大起大落,他少年成名,卻也沒有因為昔日的光環一直沉淪,他屢次被貶,卻在被貶中放下名利,看輕生死,他說「此心安處是吾鄉」,正是在貶謫之路上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只要內心找到了寄託,人生處處都是自己的精神棲息之所,家其實就是在我們的心裡。

以古代貶謫文人的經歷給的啟示寫一篇議**,要有觀點,道理分析和事實論證qwq 5

4樓:加

面對他人的不幸,要給他們安慰和鼓勵,如果只是說一些責備的話,只會起到反作用。讓人更加傷心、難過,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良知所在,就係與他如何對待那些處境不利的人們的.

寫一段三百字的議**,分析古代文人被貶後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5樓:文帝寶寶

**人被貶

——蘇軾

第一次被貶讓蘇軾有些措手不及。被貶之前蘇軾擔任湖州知州,也就是當時地方行政的二把手。由於當時蘇軾名氣極盛,遂遭人嫉恨,朝廷以莫須有的罪名對其判決處死,史稱「烏臺詩案」。

還好有王安石等人求情,蘇軾才得以保命,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初到黃州,蘇軾雖然名為朝廷**,實則不過是一個被看管的犯人,現實的落差造成的心態自然是孤高寂寞的,那首《卜運算元》正是反映了這種心態,詩云:「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詩人先用「缺月」、「疏桐」、「沙漏」等意象烘托出氣氛,再用孤鴻自比,把那種內心的寂靜與清幽表現的淋漓盡致,最後的一句「寂寞沙洲冷」,明確點出了自己心態的核心感受——冷。這首詩將一個受到精神與肉體雙重摺磨的士大夫的內心的孤寂失落完全表現出來,也可見蘇軾那種自我內心激烈的掙扎與救贖。

當然蘇軾沒有這麼一直沉淪下去。被貶黃州以後,蘇軾的眼光較以往在朝廷更加的開闊,想法與文筆也更加的「接地氣」、「入民心」。在這裡,蘇軾不問政事,與民同樂同苦,發明了「東坡肉」,也就是現在的紅燒肉,寫出了既是菜譜又是詩文的《豬肉頌》;他給酥餅起名叫「為甚酥」;給酸酒起名叫「錯著水」;他發起了民間慈善組織「育兒會」。

這些都反映了蘇軾逐漸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投入新生活的積極心態。

蘇軾被貶的原因不乏因為他自具有文人的酸腐小家子氣和執拗之氣,這種性格使得皇帝和許多大臣雖敬佩他的文章,卻討厭他的性格。黃州的歷練也使得蘇軾的文格和人格都得到了新的昇華,從一個見事批判的小文人,到一個具有廣闊胸懷的大丈夫,這都是這片黃州土地所給予蘇軾的。著名的前後《赤壁賦》、《大江東去》、《臨江仙》、《記承天詩夜遊》正是這種坦然達觀性格的寫照。

所以,蘇軾沒有因為貶謫而沉淪,反倒成就了他「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心態,黃州影響著蘇軾,蘇軾同樣也影響著黃州。

蘇軾第二次被貶惠州,這次的形勢與貶謫黃州時大為不同,所包含的政治隱語就是告訴蘇軾已不能再回到朝廷。時年蘇軾正是花甲,要把它扔在窮鄉僻壤的惠州,不僅需要想開,還需要真正的不抱有一點回朝的希望,才能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豁然開朗。這個時期蘇軾的心態由一種坦然變成了一種淡然,類似老子的無為,並且在無為中抱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決心和勇氣。

他不在計較人生是否還能達到頂峰,被貶惠州時蘇軾住在嘉祐寺,旁邊有一座山,山頂有一個亭子叫松風亭,有一次他爬山爬到半路就累了,正在糾結是否爬時,他望著松風亭突然明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有些東西爭不到便可不爭,放鬆心態停下腳步,人生處處是風景,人生處處是收穫,於是蘇軾就這麼快樂地下山了。

惠州經濟落後,一天才殺一隻羊,羊肉早就被**買去。蘇軾只好買下剩下的羊骨頭回家投在湯鍋裡煮,煮好的骨頭泡上米酒,然後再用火微烤一下,最後用牙籤去剔上面的肉,蘇軾卻還津津樂道,在給弟弟蘇轍的信上稱其有吃螃蟹的美味。這種自救自立,自我尋求快樂的方法,使得蘇軾倔強地生活在這片嶺南大地上,所以他的淡然使得自己由一個名利兼得的士大夫完全轉型為無慾無求的草根文人。

蘇軾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表達了蘇軾苦中作樂的情懷。被後人視為傳頌愛情的詞《蝶戀花》這樣寫道:「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這首詩是蘇軾送給自己的侍妾朝雲的,通過幾筆簡單的勾勒表達出一種深層次的人生體驗,不僅僅為愛情,更是一種對人生的感悟。

蘇軾第三次被貶到儋州,儋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島,在古代海南還是個蠻荒之地,無論是經濟還是人文都非常的欠發達,六十二歲的蘇軾被貶到這個「南無再南」的地方,應該說是中國文人歷史上的「貶謫之最」了。對於這次貶謫,蘇軾早有了心理準備,也習以為常了。蘇軾告訴自己的兒子蘇過,給自己準備好棺材和墓碑,隨時準備把自己的骨灰留在海南這片土地上,可見蘇軾的心態已經變成了憂患磨難了悟人生,他已經把這種放逐的歷程看做是人生閱歷的一部分,並把它融入到人生際遇的之中。

他在離開海南時寫下的一首詩很能表現這種感情: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日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通過最後兩句的直抒胸臆,也顯現出蘇軾已經把自己的遊歷經歷當做是人生的一種生命歷程,沒有這種生命歷程就沒有今天我們看到的蘇軾。

總的來說,蘇軾的一生大起大落,他少年成名,卻也沒有因為昔日的光環一直沉淪,他屢次被貶,卻在被貶中放下名利,看輕生死,他說「此心安處是吾鄉」,正是在貶謫之路上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只要內心找到了寄託,人生處處都是自己的精神棲息之所,家其實就是在我們的心裡。

古人是如何取暖的,古人如何說水?

水要甘而潔。宋代蔡襄在 茶錄 中說 水泉不甘,能損茶味。趙佶在 大觀茶論 中指出 水以清輕甘潔為美。王安石還有 水甘茶串香 的詩句。水要活而清鮮。宋代唐庚的 鬥茶記 記載 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明代張源在 茶錄 中分析得更為具體,指出 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

如何看待Cosplay,如何看待cosplay?

一種表演而已 就跟演戲一樣 不過這比較注重在服裝 跟外表 是現實人類對二次元的一種喜愛 如何看待cosplay?其實個人在看待cosplay的時候,更多的還是以一種包容的狀態去對待的。就像可能在每一個年代都會有一些不符合這個年代人能夠接受的事情所產生。這不是說是超乎於這個時代,而更多的是因為這個時代...

如何看待的問題,如何看待問題

對待面臨的問題 要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 多角度觀察問題 如何看待問題 看問題要全面,不要被表面的現象所矇騙,要善於透過現象看到事情的本質。怎樣才能客觀公正地看待問題 首先要全面 看問題,片面看問題會得到片面的認識,比如成語 盲人摸象回 只見樹木答不見森林 等,就是告誡片面看問題只能得到片面認識,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