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一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由樂轉悲,又是怎樣由悲轉喜的

2021-03-20 11:22:55 字數 4788 閱讀 8550

1樓:沉香若水

最開始的時候,作者與客人一同泛舟,因為風景秀麗,氣氛很好,所以作者的情懷是欣喜的。在第二段(過渡段)作者聽到了憂傷的蕭聲,所以才有了疑問:為什麼如此美好的環境中會如此悲傷?

客人的回答解決了他的疑惑(這個客人到底有沒有還有爭論,因為賦就是主客問答的文體),客人說到了美好的事物轉瞬即逝,連曹操這樣的大英雄也不知何方,何況我們這些小人物,如此,作者的心情又有些悲慼了。而再後來,作者想通了天地總是在變化的,但很多事物卻始終沒有質的變化,每一種事物都有所屬,只有大自然可以任所有人觀賞,如此,我們也不必羨慕永恆的事物,能擁有自然美景,也是很幸福的,最後情緒又轉為喜。

2樓:匿名使用者

本文先由清風明月之美寫賞玩之樂,再以主客問答寫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後歸於豁達樂觀。

《赤壁賦》一文,作者的感想是怎樣由樂轉悲,又是怎樣轉悲為喜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客人在赤壁自然想到了當年的曹操,以悲涼的簫聲為契機,想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渺小,曹操這樣的蓋世梟雄尚且消失在歷史之中而我們這些平凡的人又能如何?而蘇軾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

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後,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

那麼什麼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於李白的《襄陽歌》:

「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後,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遊賞之樂,而至於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4樓:南飛雁燕

以悲涼的簫聲為契機,想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渺小,自己年華的虛度後,於是悲從中來,但是在聽了作者關於宇宙人生「變」與「不變」的這番精彩見解後,感情就又轉悲為喜了。

《赤壁賦》一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由樂專悲,又是怎樣轉悲為喜的?

5樓:fenny雨痕

因聽到猶如嗚咽的簫聲而悲

6樓:釁悅遠揭勤

客人在赤壁自然想到了當年的曹操,以悲涼的簫聲為契機,想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渺小,曹操這樣的蓋世梟雄尚且消失在歷史之中而我們這些平凡的人又能如何?而蘇軾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

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後,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

那麼什麼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於李白的《襄陽歌》:

「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後,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遊賞之樂,而至於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赤壁賦中感情變化的主要線索在文中是怎樣體現的?

7樓:鹿邑浮生如夢

《赤壁賦》情感變化的線索是樂——悲——樂(喜)。

第一段主要寫樂,第二段是開始由樂轉悲,第三段是悲,第四段是闡述人生哲理,最後一段是喜。

《前赤壁賦》是如何做到景、情、理有機結合體現出情趣之美的?

8樓:maer火山

《前赤壁賦》寫於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鬱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

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複雜的心情。

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遊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

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最後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

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賦分三層意思,一寫夜遊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於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

又借景說理、寓理於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

《前赤壁賦》除採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展。

9樓:幽獨_青青

你直接把題目寫上來真是聰明啊

《錄鬼簿序》《前赤壁賦》《送東陽馬生序》《陳情表》

10樓:琳意

第三:從得書、從師、求學三個方面談自己刻苦求學的經歷。幼年讀書的艱難;成年從師的艱難;求學生活條件的艱難。要勤於問題

前赤壁賦是如何做到情,景,理有機結合,從而體現出理趣之美的? 10

11樓:鏡惠然卜暉

敝女才疏學淺,此作答盡供參考,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此文表述了蘇軾由痛苦到從痛苦中解脫的過程。在此文中他最終洞察了人生痛苦的根源是欲,其出於人生的追求受到挫折時心態,惟有超越之才能解除。

文章開始把讀者引入了秋夜長江上明月清風的美景之間,隨後便融入了他內心隱痛的情感,先用「飲酒樂甚」,「甚」為極,樂極生悲引出了下文的悲,再用歌中「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抒發了因不得志而帶來的痛苦,最後加上一段嗚嗚然,如怨如慕的簫聲不僅平添了藝術的氛圍更是強化了他內心的感受。完美的在美景中融入了不能實現人生追求所帶來的痛苦。隨後的答辯便是有痛苦到解脫痛苦的昇華,最終找到了解除痛苦的答案,用理趣的語句如水和月的對比,闡述了世上任何事情都具有短暫和永恆的兩面,只因各人的世界觀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人生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永恆的,何必去羨慕事物的長久而悲嘆人生的短暫呢?

而羨慕本身就是一種佔有慾,一個人是不該佔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的,過強的追求只是庸人自擾。有一顆超越得失的心靈,能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的心態才是一個無所擁有的人最大的擁有。從而完美的做到了景、情、理有機結合。

12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第四段(附上原文)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前赤壁賦作者的情緒是如何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

13樓:映雪狂士

赤壁之山水,樂其美也。先生於金秋之夜遊於赤壁,所見清風明月,甚合其懷。故有月出、窈窕之歌。

感其水平,露橫之美,茫然不似人間。而心現飄飄浩浩之念,如羽化而出世。此以赤壁之景引出「樂」也。

於是樂其中,展清歌。歌亦玄妙而有戀眷君子之意,獨聞「予懷」之嘆,「美人」之思也。故吹洞簫者得其意而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以悲音而感乎先生,並起下「愀然」之意。此以境遇引出嘆也。

於是以《短歌行》起意,以喻君子之不平也;以赤壁之景延之,以喻先生之遭境也;以魏武南下啟文,以開傷心之端也;以客嘆此生之渺小,以出朝暮之哀也;以水月之無窮,終以無可奈何也。此亦先生境遇而感,遂不知其所出。此以曹公之際遇而敘己悲也。

於是自解,乃以客所知水流逝、月盈虛,而點其所未知之水無窮、月不盡。以盈虛訊息之無窮,感於眼前之風月可樂,於我皆無盡也。一問一答,境界天地。

悲亦自悲,而答客之開闊景象,昭昭然如明月之光,播於九州而無盡藏也。悟風月之不死,此以天地之無盡以昭明胸襟也。

14樓:

在前赤壁賦中作者的情緒由樂到悲

《赤壁賦》一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由樂專悲,又是怎樣轉悲為喜的

因聽到猶如嗚咽的簫聲而悲 客人在赤壁自然想到了當年的曹操,以悲涼的簫聲為契機,想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渺小,曹操這樣的蓋世梟雄尚且消失在歷史之中而我們這些平凡的人又能如何?而蘇軾以江水 明月為喻,提出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

赤壁賦是誰寫的寫於那一年,赤壁賦寫作時間

作者為蘇軾。宋神宗元豐三年 1080年 蘇軾因 烏臺詩案 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 1082年 秋 冬,蘇軾先後兩次遊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兩篇赤壁賦。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貌似曹操寫的 時隔太久忘星期幾了 赤壁賦寫作時間 赤壁賦有兩篇,成文時間賦中都有記載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即宋神宗元豐...

《日出》一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海上日出 一文通過對海上日出不同景象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這個問題沒有意義。你只需要知道,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思想感情,這個才重要。如同,你買了一個包子,非要追問賣包子的人 這包子好吃嗎 一樣。畢竟,自己買的包子自己吃才對。郭沫若的詩 日出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哦哦c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