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度眾生

2021-03-08 16:18:30 字數 5028 閱讀 2123

1樓:密語界

因為眾生身處苦難之中,

佛菩薩離苦了,要度更多的人離苦,這是菩薩行

因為眾生被迷所惑,執著於眼前的燈光聲色,執著於這些如肥皂泡般的聲色犬馬,方死方生,生生死死,受諸般苦難。佛菩薩見眾生在苦海中掙扎不忍心啊。

2樓:星伝風語

本師(老師)釋迦牟利佛沒有說法!依照經中記載,各大現代法師依照現代通俗來傳法得知,心在三界外,被無明妄想煩惱,分別煩惱,執著煩惱遮蔽,煩惱動念生出世界虛幻種種相貌,但是真如本性心,佛性到底是什麼呢?凡人能表現出來嗎?

能修成嗎?答案是:能。

即是人之初,性本善。善心,大慈大悲心以及其包括所有的愛心,側忍之心,孝順心,謙卑心等如是之心是本心,非煩惱心,是天真無邪童心,是真誠清淨之樂,示現大慈大悲心的表現之一就是普救苦海眾煩惱心.

「凡所有相 皆是虛幻。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是揭示修行證果前的事相真理,誓願度眾生是修行慈悲心乃至證果的本性佈施,展現本性,展現本性慈悲用「相」來展現,如你財施,法施來幫助他人,祈求他人開悟離煩苦,是所見「相」非「相」即見如來,菩薩。

3樓:大韋韋

閻浮提剛強眾生難調難服……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若舉心動念而無所住,還**有什麼眾生不眾生的所謂的「度」,不過是調伏煩惱,「轉」妄想雜念為菩提智慧罷了參禪打坐持咒唸佛誦經拜懺,都是「轉」的工具南無阿彌陀佛

4樓:開啟方便路

佛為什麼要度眾生? ­

《金剛經》說:「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又說:「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又說:「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所謂度眾生是佛在發成佛大願時,所立的誓願,也是在沒有成佛之前,還有「自我」中心的時候,所抱持的心願,所以在未成佛前的凡夫或菩薩,是有眾生可度的。 ­

可是,在成佛之後,既沒有了眾生,也沒有佛,否則便是對立。既然有能度與被度的關係,便不圓滿,並沒有親證法身的全體;因為一旦親證法身的全體,那就無內、無外、無彼、無此。例如任何一滴水從海而來又回到海中去,從大海看,所有的水是屬於全體的,只當每一滴水從自己的角度看,才看到不同的河流、雨露、霜雪、冰霧。

所以《金剛經》又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

」 ­

未成佛時的發心菩薩,都要度眾生,所以有眾生可度。因為從菩薩的立場來說,一定有眾生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薩,雖已經知道沒有眾生可度,但他還要度眾生;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則是自然運作度眾生,自己卻已經不再度眾生。成佛之後,便不度眾生,無眾生可度,只是眾生自度,以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的多少,而能感得佛與菩薩的化現而做救濟;那是眾生心中的佛與菩薩,不是佛與菩薩的本身。

­所謂善根是眾生本有的,但是不加以培養,就不會增長、顯現,越是努力精進求法,越能感應諸佛菩薩的慈悲攝化,所謂自助而人助。眾生有求,才能感得諸佛菩薩的應化。佛教常以如人撞鐘為喻,輕輕地撞就小聲響,重重地撞就大聲響;鐘有響的功能,如果沒人去撞,鐘不會自響;所以,眾生如果不自己努力,增長善根,雖然佛的法身遍在,也幫不上你的忙。

­所謂增長善根,就是要發菩提心,也就是說眾生自求成佛,即得佛的教化、感應;當自己成佛之後,就接受一切眾生的感應,而非佛去感應眾生。所以,一切諸佛成佛之後,他是全知、遍知的,因此名為正遍知,有求必應——眾生有求,諸佛必應。 ­

佛度眾生不是以知識度眾生,所以佛的全知並不是說『佛需要知道眾生所具備的一切知識,也不需要通過眾生的經驗中的邏輯理念等的思想,因為他是整體的,眾生是區域性的、個別的,他能給眾生一切,但是不需要學習眾生的東西,而是眾生需要的,他就直接給予。因此,種種根器的眾生,都能得到種種佛法的利益。』人世間所謂的分析及歸納方法,都是從個體、區域性為著眼點,佛的心量既然是全體,所以不能用凡夫的知見去解釋與衡量佛的正遍知覺。

­人間所見的佛,比如說釋迦牟尼,從理論上講是化身佛,在人間像人,在天上像天,至地獄中像地獄......在哪一類的眾生當中,就像哪一類的眾生。他是有形相的、區域性的,需要經過學習,才具備人類所有知識,用這些做為度眾生的工具,而使眾生受益。

他同時可以在無量無數的地方,顯現無量無數身,度無量無數眾生,而他本體法身是不動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說由於化身的佛有生有滅,就說法身的佛有來有去;也不可以說,化身的佛需要具備人類的知識,而法身佛就因此而有限;其實化身的佛,也具備正遍知覺,因為他不離法身。但是不能說正遍知覺的法身佛,是以凡夫知見所見化身佛的知能,而稱為正遍知覺。 ­

5樓:國藩王子鈞

學佛,什麼是最重要的?對於這個疑問,相信很多學人都思考過。然而經典浩瀚,猶如佛經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難以找到一個基礎和根本。

末學淺陋,以自己學佛的感受勉強回答這個問題:答案是:發菩提心!

對初學而言,發菩提心是首要的;對學佛多年而未發心者而言,發菩提心是比開悟更重要的當務之急!

菩提心,即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發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我們學佛的初級目的:出離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輪迴;我們學佛的終極目的:

上求無上佛道;下化無邊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又叫做「諸佛通願」:諸佛在因地時,都發過這個願,若無這四巨集願,諸佛無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爾如是,自自然然。如未發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有《華嚴經》為證: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發菩提心是判別菩薩與非菩薩的標準。菩薩,很多場合,被解釋為「覺悟了的有情眾生」。其實,這個解釋有問題!

既然「覺悟」了,還是眾生嗎?答:以理而論,生佛不二;就事而言,因次第故,凡聖有別。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覺者已非凡夫。《金剛經》: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無四相者,既得滅度,已非眾生。「菩提薩埵」應當解釋為:

「求菩提(覺)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因此,發了菩提心(求佛道心),就是菩薩;未發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薩!

還以《華嚴經》為證: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發菩提心能消重罪。我們每個人,過去無始劫中,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因此,消除罪障是學佛的捷徑。《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

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

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徹悟禪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此16字被奉為「淨土綱領」。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真學佛法的標誌;是凡夫菩薩的標誌;是成佛的根本原因。其體廣大,其德無邊。一切學人當發無上菩提心!

引用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以表發心之重要、發心之急迫:「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6樓:冰河頂端

說度 其實只是假名 是一種手段方便措施 通過觀察假象的本質間接找到造成這些假象的本源 就是自性的作用(心) 另外說佛度眾生其實佛並沒有渡眾生 只是給了一種最正確提示資訊真相,是怎麼回事 物質 時間 空間從哪來的 是本身就在還是別的因素造成的 真正能度自己的只有自己 佛如果能度眾生 眾生就不用修行 直接拉過去就行了 佛如果能度眾生 也不會有辟支佛的存在了

7樓:匿名使用者

甚為希奇,眾生就長久地留戀於自己的夢幻世界苦中作樂!

從不知垢衣內寶之自在!

8樓:**邪教

類似你說的,菩薩度眾生圓滿自己的菩提道果,最後就成佛,阿彌陀佛!

9樓:風月有邊

當度則度,沒有為什麼的

10樓:萬力蓬嘉禎

佛菩薩度眾生是教育眾生,讓眾生覺悟,明瞭因果,幫助眾生走到正道上來,行善積德改過遷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放下妄想執著分別,自淨其意,因改正了,果自然就正了,這不是強行干擾吧。

修學大乘佛法之人,要自覺覺他,自利利他才能成就無上佛果。唸佛就是為他,為他就是念佛。

懲罰不學好的子女是為他好,是矯正他的過錯,並不是嗔恨心,不是犯戒。

11樓:匿名使用者

看我的回答你就會明白。這問題我也是琢磨了好多年,現在不困擾我了。

佛是不渡眾生的,佛的涅槃裡沒有眾生,度眾生的是菩薩。

菩薩因為有妄想而不能成佛,這個妄想之一就是認為有眾生(有眾生這個思想就是一個妄想),菩薩必須把有眾生這個妄想從腦袋裡扣出去、拿出去才能成佛;但是已經跟眾生結緣了,業力不失啊。

所以菩薩度眾生,就是要把跟眾生產生的緣分斬斷,把業力清零。

那些菩薩曾經幫助過的人,或者說傷害過菩薩的人,菩薩接受他們的供養,允許他們還債。或者這個債我不要了,允許他們不還。

但是那些幫助過菩薩的人,或者說被菩薩曾經傷害過的人,就要菩薩去還債,最好的方法就是你拿佛法去補償,所以叫做度。 (當然如果碰到曾經被菩薩殺害的人,他不接受佛法就要殺菩薩報仇,菩薩只能以被殺一次來償還了,畢竟業力不失。)

你跟菩薩緣分特別深,菩薩可能就生生世世做你的**;如果緣分淺,菩薩可能就點撥你一下。

當債還完了(跟自己有緣的眾生度完了,也就是關係斬斷了,跟眾生沒緣分了,業力清零了),菩薩才能成佛。

所以說菩薩為什麼度眾生:這是菩薩修行的過程,想成佛必須度跟自己有關係的眾生。沒有關係的可以不度。(地藏菩薩偉大就偉大在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願意幫助那些跟自己沒緣分的。)

菩薩不是必須度眾生, 是必須度跟自己有緣的。

菩薩多的數不勝數,但只有觀音等菩薩是跟我們娑婆眾生最有緣分的。

個人愚見,僅供參考,免遭口業!

地藏菩薩為什麼會度盡所有眾生,包括地獄眾生

還記得耶穌的那句話嗎?你們誰認為自己沒有罪就可以拿石頭打她。正因為我們都有 罪 無明,惡業,障礙 所以菩薩以大慈悲心救度我們,還分別什麼罪輕罪重呢?還是中國古老的寓言 不要 五十步笑百步 救了他們,他們屢教不改,又害人,那起不是救了一個,又害了一部分人 惡人去害人,被害者為什麼會被害?歸根結底,還是...

為什麼佛菩薩和眾生是一體的,佛菩薩為什麼要度眾生?

這個問題其實是沒了解過楞嚴經導致的疑惑,很多諸如此類的問題在楞嚴經,華嚴經,心經等中都有解答,只是有些是顯而易見的有些要更深的智慧更真的體會才瞭解得了。什麼是一體?有一個偈子說 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這是教導修行者要以同體觀來修行以此斷除分別心,只有斷除分別心才算離大道前進了一大步。所以對於初學者...

既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現在成了眾生

回想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一定對他要有很深的認知。佛當年在世,他老人家一生所做所行的,都是我們的榜樣 是我們的典範。佛陀是一位具有圓滿的智慧 圓滿的德能 也具足圓滿福報的人。他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跟他沒有兩樣。在 華嚴經 上,他說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句話把宇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