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勸學篇》有感勸學的讀後感,多少字都可以,不要重複的

2021-03-07 08:34:08 字數 6054 閱讀 5346

1樓:匿名使用者

《勸學》是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勸勉、鼓勵學習。這篇寫於兩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回味無窮,給人以啟迪。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鑿壁偷光」、「畫灰練字」、「頭懸樑,錐刺股」的動人場面。古之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如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遠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結果光陰搭上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

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恆。

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一夜間化為烏有後,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歷經艱辛11載,完成了鉅著《國榷》。粗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專一的態度,就如虎添翼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發憤當詩人,後天又刻苦練鋼琴,鴻鵠之志倒是有了,但這朝三暮四,不專心致志的態度,到頭來怕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當然,「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專一」並不值得肯定。當今社會,一日千里,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對於時事動態,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需要我們在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學習,全方位地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收穫甚微,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功成名就。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

前者或如不能一躍十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後者則似十駕的駑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2樓:匿名使用者

《勸學》是戰國後期儒學大師荀子的代表作。近來重讀,感觸頗多。

春秋戰國是經濟基礎和社會政治新舊嬗變的動盪時代。反映到意識形態領域,就是以「學士」階層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他們或遊說諸侯,或著書立說,新思想、新理論不斷萌生,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諸子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正是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下,荀子以他思想家的獨到眼光和鴻博學識,專門就為學的重要性以及治學態度、道路和方法進行論述,其中特別強調為學要循序漸進,持恆專一,力戒急功近利、朝勤夕怠浮躁之風。

荀子指出:「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繼而,他又取譬精警,以蚯蚓和螃蟹為例,說明「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 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最後,他認為致志於學,要達到「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的至高境界。正由於有此治學精神,荀子才得以成為諸子百家中一位有影響的大家。

荀子《勸學》篇之後,開一代文風的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寫了一篇《進學解》,專門辨析如何在學業德行上取得進益。此文開篇兩句「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就是他對前人和自己關於治學、行事的總結。

當今,我國也正處於政治、經濟、文化新舊交替、急遽變化的歷史時期。種種**影響著學術理論界。近年來人們批評較多的浮躁心態,就是這種影響的反映。

由於體制、政策、**、環境等諸多因素的作用,有人身在學界,卻心在經商、從政,魚與熊掌二者欲兼得。這就難免產生《勸學》中描述的「 鼠五技而窮」現象。

理論研究是艱辛之道,清苦之道,寂寞之道,風險之道。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耐得住清苦和寂寞,經得起得失和榮辱。要冷也能安得,熱也能處得,風裡也來得,雨裡也去得。

荀子《勸學》篇距今已時逾兩千餘年,時代發生了滄桑鉅變。但是那種「學不可以已」、「生乎由是,死乎由是」、鍥而不捨的治學精神,則是與今相通的。這仍應是今天的中國學界必具的為人之道和為文之道。

這也是成就學術大師的根本之道。

勸學的讀後感,多少字都可以,不要重複的

3樓:匿名使用者

讀《勸學》有感 說起「青出於藍」「鍥而不捨」這些成語,我們都是耳熟能詳,但要問起它們的出處,可就很少有人能答上來了,這些成語就出自《荀子·勸學》。我們剛剛學完《勸學》這篇先秦散文不久,對其中的一些名段名句都已琅琅上口。例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勸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學習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苦的過程,知識的積累靠的是持之以恆,並非一蹴而就。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心浮氣躁對於學習而言就是一塊絆腳石,「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就是因為用心不專,心浮氣躁;「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欽黃泉」,則是緣於專心致志,心平氣靜。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學習就是一場持久戰,一次耐力賽,專心和堅持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學習是需要藉助外物的力量。

正如「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那樣,學習非一人之力便可成功,他人與外物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有了問題要及時請教他人,遇到困難應及時藉助外物。這也是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 《勸學》彷彿一劑良藥,它教給了我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方法,使我受用終生。

4樓:令狐奇志摩燎

讀完了《勸學》這篇文章後感觸挺深的,文章的宗旨是指:學習要"用心一也"!知識是由一點一點積累而成的。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個"學"字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啊。

世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偉人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就是因為他們"學"。當然世界上的人幾乎99%都有學,但為什麼有些人一生平平庸庸,而有的卻出類拔萃呢?問題就出在這裡。

文中寫到:"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這幾句話裡概括了許多。為什麼許多人不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學的東西不夠,下的工夫也不夠。

這就是鍥而舍之啊!有的人為什麼能夠出類拔萃?那是因為他們鍥而不捨!

世界上有許多非常聰明但卻沒有成功的人,按道理說聰明的人應該成功才對呀!是因為他們找不著方法,因為他們"鍥而舍之"呀!但是許多智商平庸的人卻非常地成功,因為他們認準了目標,總結了方法,鍥而不捨啊!

不斷努力。這就是"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一駕,功在不捨"的意思所在!古往今來,古今中外。

人類的祖先創造了知識,然後一代傳一代。人們不斷地創造知識,知識不斷地淘汰、不斷地創新。人們不斷地學習先人的知識,並總結出新的知識,才創造了今天高度文明的21世紀社會。

這一切都是因為"學"啊!學習等於繼承了先人們的智慧,繼承了先人們經過不懈努力創造出的精華。上帝給了人們生存的頭腦,但人們創造的成就卻跌破了上帝的"眼鏡"。

人類只有學才能進步。只有學才能拓展我們的視野,也只有學才能提高人們的精儒林外史讀後感神境界。學,才能創造出自己優越的物質生活。

學習不是一兩天的事情,而是要靠長久的努力,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

文言文的荀子《勸學》的讀後感?

5樓:匿名使用者

荀子「勸學篇

bai」讀後感

天下沒有du

不勞而獲ㄉ事zhi,求學

dao必須專心一意,下定回決心設定

目標才答能成功;其目標由士而逐不向上提升,以達聖人ㄉ境域很多讀書人,光只會口頭上說要成功而沒有實際ㄉ去做;[不登高山,不知天知高也].非常要不得;一山還有一山高即便是成功了也不能驕傲,必須虛心受教,俗語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樣子才能成大器.

在思想內容方面,這篇文章直德我們注意ㄉ是;文章開始說:[學不可以已].最後說:[學至乎沒而後止也].這正是傳統儒家所追求ㄉ學習最高境界

讀完這篇文章,可以慢慢學習[聖人]ㄉ目標,也許遙不可及,但期許自己作一個有守ㄉ社會中堅,應該是可以確立ㄉ目標;[活到老,學到老].也就是所謂[終身學習]讓我們一起共勉之

6樓:匿名使用者

知識bai在於積累

duzhi

dao       —— 讀《勸學》有感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答水成淵,蛟龍生焉。」這不是蚍蜉撼樹的荒唐論調,而是字字珠璣的至理名言。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若非是後天的積累,人又何以從無知走向廣博?那些從古至今頗有建樹的名流之輩,何嘗不是從開始的迷茫走向最終的輝煌?

而這個過程中,積累顯得猶為重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知識必得培養自身的積累能力,古人讀四書五經,勢必逐字逐句讀得通透,深解其含義,乃至韋編三絕,四書五經方可爛熟於心,從中汲取了為人處事的道理,心中就有了做人的標準,於是「聖心備焉。」而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為賢人。

若非如此,僅僅是懂得一些膚淺的道理,就自詡為賢士,終日不思進取,自滿於腹中空泛的知識,不讀聖賢之書,不取人之所長,昏昏噩噩無所作為,便是愚人。

今之眾人,雖無需全力去讀四書五經,但仍需不斷積累自己須臾之所學,在知識面前裹足不前便是地道的愚人。若能仿古人,把點滴的知識反覆斟酌研究,永不滿足地汲取知識中的精華,細心咀嚼,去其糟粕,必然會學以致用,前途遠大。

讀《勸學》有感 10

7樓:沙丁魚不吃水

君子說:「

學習不可以停止」《詩經》上說:「不要總想貪圖安逸,小心謹慎地做好你的工作,愛好這種行為,神明知道了,就會賜給你莫大的幸福。最高的修養,莫過於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變化,最大的幸福膜過於用原無災無難。

」我們每天都在認真、拼命的工作,為的是以後,也許是為了以後的以後的收穫,卻不知正如《勸學》中所說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卻不知學習片刻有收穫,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會發現每時每刻你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穫的,積少成多、積土成焉,日久無常,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儘管每個人的先天資質有所差異,但著差異是微乎的,只要聰明能幹,多去憑藉和利用客觀事物,你也會成為君子的。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從山裡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成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備了聖人的思想品質,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這樣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說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點滴,日久天長的堅持下去就會成為富有者,但是具備了「財富」還應專心致志、刻苦鑽研、戒驕戒躁,你才會成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會學習,懂學習的人,你才可能為人師。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

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矇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淨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汙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淨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

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並不是侷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

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

「聖心備焉」,聖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荀子可謂無師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夠悟道還是因為其修學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薩示現,則荀子之本跡我亦不敢妄測。從《勸學》篇中我們可以明白其修學思想與佛教戒定慧三學是暗合的。

荀子對道心之堅固非常重視,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這種德操與積善的關係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

「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應」即是「慧」,也可以說「定」是「止」,「應」是「觀」,「能定能應」即「止觀圓融」。

這時候才可謂之**,即成就道業之人。

成就之後,荀子再談到了其境界「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天地間純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證量一二。最後荀子以「君子貴其全也」作結,勉勵後學勿得少為足,當勤精進。

讀後感讀巴金散文有感,一篇讀後感讀巴金散文有感

這兩個星期,我把 巴金散文 這本散文集讀完了,讀完後,我彷彿進入了巴金的內心世界。巴金寫的 再見罷,我不幸的鄉土喲!帶我進入了巴金他心靈深處的那一片深深的愛國情懷,文中開頭兩段 說了故土對巴金的養育之恩,故土給了巴金的扶持 給了巴金的衣食 給了巴金的苦樂 給了巴金的親人 給了巴金的朋友 給了巴金的幸...

劉邦起事讀後感,讀《劉邦》有感 1000字

劉邦,原是一個市井小民,就是管著一貫亭,為亭長。卑微的出身,無賴的品性,浪蕩與紈絝,貪杯與好色,正是這樣一個正人君子眼中十足的敗類與惡棍,一個文不能論道武不能安邦 大字不識一籮筐的鄉野流氓,卻從秦末亂世中脫穎而出,卻一手締造了雄霸天下四百餘年的大漢江山。歷史跟所有偏執的正人君子們開了個不小的玩笑。但...

讀李仁祥事蹟讀後感,20篇讀後感,每篇20字左右

以下是讀後感bai寫作方法 授du 人以魚不如授人以zhi漁 首先,dao要讀好原文。讀專後感 的 感 是因屬 讀 而引起的。讀 是 感 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掌握,哪能有 感 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 要弄清它的論點 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