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過程

2021-03-06 20:41:15 字數 5065 閱讀 9781

1樓:得我無敵龍傲天

漢服簡介

銀河天漢族是中華民族的另外稱呼,銀河天漢族的民族服飾就是天漢服,也就是新漢服,即現代漢服。

漢服:中國漢民族為主的民族服飾。

漢服又分:傳統漢服和現代漢服。

傳統漢服又稱:古漢服,專指新中國即共民朝成立以前各朝各代的漢服。

現代漢服又稱:新漢服,專指新中國即共民朝成立後現代中國社會的漢服。

新漢服分為:日常漢服,行業漢服,祭奠漢服三大類。

日常漢服:人們生活中的日常穿著,由舊漢服改良而來的新漢服,算是人們的主要生活日常服裝,分為:漢服常服,漢服禮服,漢服睡服,漢服戲服,漢服壽服。

行業漢服:各行各業的職業制式服裝,有**漢服(公職常服),團體漢服(專業常服),職業漢服(工裝常服),學生漢服(在校常服),軍隊漢服(禮儀常服)等等。

祭奠漢服:以新漢服為主,兼古漢服為輔,主要用於各種型別祭奠儀式和節日慶典的禮儀常服。新漢服的祭奠禮服特色是莊重、華麗、方便三大特點。

漢服制度歷史:

漢服制度主要分原始漢服,古典漢服,禮儀漢服,盛典漢服,現代漢服制度五個歷史階段。

原始漢服始於上古第三皇朝人皇朝九皇時期,以野草和獸皮為漢服材料。原始漢服制度始於上古第四皇朝大巢皇朝時期,大巢皇朝時期的漢服是以獸皮為主要材料的漢服服飾。燧明朝時期的漢服服飾主要以獸皮製式和苧麻制式為主。

古典漢服始於弇茲帝朝時期,以苧麻為漢服主材料。太昊伏羲帝朝時期首次出現蠶絲漢服。神農帝朝時期首次出現棉紗漢服。

古典漢服制度則始於中古第四帝朝軒轅朝黃帝時期,以真絲為漢服主材料,併為普及這種服飾制度而暴力征伐,名曰以徵不服。(故漢服因戰爭而誕生亦因戰爭而消亡)。少昊帝朝主要出現羽絨漢服(鳥羽漢服)。

禮儀漢服始於下古第二王朝夏王朝時期,禮儀漢服制度始於下古第三王朝殷商王朝時期,禮儀漢服宗教則始於下古第四王朝周王朝文王時期直至戰朝時期。

盛典漢服初始於下古第五王朝戰王朝時期,直至明王朝時期。盛典漢服制度乃始於戰王朝,至其後歷朝各代都在改良,故一朝漢服一朝制度。

現代漢服始於近古第二民朝共民朝時期,以纖維為漢服材料。現代漢服制度?

中國漢服歷史:

中國漢服超古時期:史前混沌氏朝(泥灰)。

中國漢服遠古氏朝:盤古氏朝(圖騰)。

中國漢服上古皇朝:天皇朝(鳥紋),地皇朝(枝葉),人皇朝(野草),大巢皇朝(獸皮),燧明皇朝(苧麻)。

中國漢服中古帝朝:弇茲帝朝(苧麻),太昊伏羲帝朝(蠶絲),神農帝朝(棉紗),軒轅帝朝(真絲),少昊帝朝(羽絨),顓頊帝朝(麻布),高辛帝朝(絲布),青陽帝朝(土布),陶唐帝朝(帛布)。

中國漢服下古王朝:虞王朝(葛布),夏王朝(綾布),殷商王朝(羅布),周王朝(綢布),戰王朝(緞布),秦王朝(綢緞),漢王朝(絹布),晉王朝(錦布),雙王朝(縐布),隋王朝(綃布),唐王朝(紗布),宋王朝(紡布),元王朝(綈布),明王朝(絨布),清王朝(呢布)。

中國漢服近古民朝:國民朝(夏布)、共民朝(纖維)。

2樓:匿名使用者

漢服的起源

(前26世紀 - 前256年)

神話及傳說時代(前26世紀初 - 前21世紀初)夏朝 (前22世紀末 - 前17世紀初)

漢服的起源

神話及傳說起源 --- 中華始祖,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軒轅氏 黃帝 統一華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進步,國勢強盛,有很多的發明和創作,如文字,農業,**,曆法等。黃帝的正妃嫘祖,傳說中就是她首創養蠶制絲織絹,從而發明了漢服。

嫘祖衣被天下,絲美中華,西周以來,奉為中華母祖,尊為先蠶。

實際起源 --- 遠古時期,生產力極端低下,對人類來說,服飾的起源是出於實用。石器時代後,人們掌握了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發明了骨錐和骨針.從而創造了原始服裝。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3樓:匿名使用者

隋唐漢服

(581年 - 960年)

隋朝 (581年 - 618年)

唐朝 (618年 - 907年)

五代 (907年 - 960年)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東漢以來相繼四百年的**局面。這是繼秦漢之後再度建立的封建統一國家,一個以漢族為中心的新的民族共同體。南北兩地服裝彼此仿效,業以合壁。

唐朝時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唐朝時國家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事業全面發展,封建文化已經達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飾經過長期的承襲、演變、發展成為中國服裝發展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

一方面唐代服裝上承歷代冠服制度,下啟後世衣冠之徑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裝發展相容幷蓄,廣採博收,大放異彩。唐以後的五代十國是唐宋封建軍閥割據的繼續,在服飾上大體沿襲唐朝之制。隋唐服裝無論官服或民服,**和**,都表現其開放的思想、開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

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由於身材豐碩,中唐女服也漸趨寬大,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

衣衫雖為小袖,但與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顯趨於寬鬆。

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

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係。

尤其是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就是對這種服裝的概括。

隋唐時代也產生了漢服的一種重要變體 - 圓領衫。圓領式樣在中國服飾歷史上很早便有出現,但一直到隋唐才開始盛行,成為官式常服。這種服裝延續了唐,五代,宋,明,並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裹襆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

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圓領漢服變體的盛行並不代表傳統右衽交領漢服的消失。實際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侷限於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以及**,皇室成員之中,而在如吳越地區以及普通百姓之間,則以大襟右衽交領這種漢服為主,宋明類似。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

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一樣,是漢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代漢服

(960年 - 2023年)

宋朝 (960年 - 2023年)

宋朝是一個在經濟,科技和文化上高度發達的王朝。農業,制船,紡織和造紙業達到了新的高度,火藥,指南針和印刷技術被髮明。宋代服飾總體來說可分官服與民服兩大類。

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於朝會及祭祀等重要場合,皆朱衣朱裳,佩帶和襯以不同顏色和質地的衣飾,還有相應的冠冕。公服是**的常服,式樣是圓領大袖,腰間束以革帶,頭上戴襆頭,腳上穿革履或絲麻織造的鞋子。

依照規定,凡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高階**,都必須佩帶用金、銀裝飾為魚形的「魚袋」。庶民百姓只許穿白色衣服,後來又允許流外官、舉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實際生活中,民間服色五彩斑斕,根本不受約束。

宋代婦女服飾——宋代一般婦女所穿服飾有襖、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褲等服裝樣式。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

襦和襖是基本相似的衣著,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宋代的襦裙樣式和唐代的襦裙大體相同。

身上的裝飾並不複雜,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間正中部位佩的飄帶上增加一個玉製圓環飾物,它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壓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動時不至會隨風飄舞而影響美觀,史書所稱的「玉環綬」,就是這種裝飾。

宋朝流行一種叫褙子的外衣,宋代的褙子為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字尾有帶子的樣式。這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後兩片衣襟繫住,可是宋代的褙子並不用它繫結,而是垂掛著作裝飾用,意義是模仿古代中單(內衣)交帶的形式,表示"好古存舊"。穿褙子時,卻在腰間用勒帛繫住。

宋代褙子的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裡面時所穿,婦女都穿直領對襟式。有身份的主婦則穿大袖衣。

婢妾穿腋下開胯的衣服,行走也較方便。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後來加長,發展為袖大於衫、長與裙齊的標準格式。

4樓:匿名使用者

商朝 (前17世紀初 - 前11世紀)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根據眾多的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的漢服基本樣式已經完全成型。這一時期的服裝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上衣和下裳(裙)。

袖口較窄,沒有釦子,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蔽膝」,用來遮蔽膝蓋。

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豔,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儲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西周 (前11世紀 - 前711年)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範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誌,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為寬鬆。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

不使用鈕釦,一般腰間繫帶,有的在腰上還掛有玉製飾物。裙或褲的長度短的及膝,長的及地。

東周(春秋 戰國)(前711年 - 前256年)

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一種重要的漢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續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

裙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外觀區別在於下身是否有圍繞的線條。這一時期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漢服上已經出現很多繁複華麗的圖案。

漢服的歷史發展,漢服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過程

商周時期 至商朝時期。出土表示,在這時,中國的紡織水平比石器時期有了進一步提高,有了種類更多的織物,染出的色彩 紋樣也更多,並且明顯出現了等級差異。出土的俑人,有地位卑微的短衣短裳者,有前掛蔽膝的高位者,還有衣裳紋樣繁複華麗,頭戴冠帽的貴族。並且出土了各種簪子 骨笄,也出土過束髮插笄的人骨。商朝時曾...

餃子的起源發展過程,餃子的由來 簡介

餃子原名 嬌耳 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 祛寒嬌耳湯 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民間有 好吃不過餃子 的俗語。建安初年,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辭去了太守官職,告老還鄉,決心為百姓治病。這時正值數九隆冬,他在回鄉路上,看到那些為生存而奔波的窮苦百姓,衣不遮體...

火炮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自行火炮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機。公元10世紀火藥開始用於軍事後,這種拋石機便用來拋射火藥包 火藥彈。宋代在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火器 火槍 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 突火槍。這種身管射擊火器的出現,對近代火炮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制造了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