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糧倉建築有什麼特點古代糧倉建築是什麼樣

2021-03-06 06:03:00 字數 5648 閱讀 9559

1樓:古建家園

糧食用的。閻敬銘為陝西大荔縣朝邑鄉南寨村人,道光二十五年中進士,選庶士土散館改戶部主事,光緒九年升任軍機大臣。

義**於南寨村塬上,是組大型四合院,四壁外牆是用磚砌成的城牆,東西總長約130米,南北寬約80米,高約8米。南面城牆上有垛口,共計62個。南城牆中心兩側設東、西券門兩個,北面城牆中部建有望樓,城牆平頂,四面環道,行走方便,又可防衛。

為及時排雨水,城牆每隔16米或21米設有一個排水道,排水道利用間隔牆牆頂,伸出城牆達3米多,全倉共有排水道10個。

倉房利用牆體預留的室面,內部砌券頂。南牆倉房14間,北牆倉房20間,東西牆倉房各為12間,總共58間,包括兩個門洞共60間。倉房間大小不一,南面進深較淺,大部分倉房面積為50平方米(4米寬,12.5米長),倉門前有3米深的簷廊。

倉門為券門,門檻為石制,高50釐米,厚60釐米。室內地平比外邊高,對面牆上均開通風用的拱券小窗。平均每間倉房可存糧7.5萬公斤,因便於通風乾燥,糧食可存放十幾年不壞。

義倉採取磚砌結構,建築佈局巧妙,利用城牆牆體作為倉房,節省了材料。中間有一個大院子可供晒糧用。這個義倉的設計做到了防火、防水、通風,採光較好,目前儲存完好。

這足以說明我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智慧。

2樓:迅羋徒夭

糧倉,即儲藏糧食的專用建築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糧食的生產及儲存具有悠久的歷史,根據中國近五十年來大量出土的文物和歷史考證,中國原始農業啟蒙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發展於新時期時代(距今約一萬年左右)。而糧食的儲藏是農業栽培的繼續,儲藏技術是伴隨著農業的發展而發展的。進入新時期時代以後,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糧食出現了剩餘,才逐漸由糧食加工發展到儲藏。

古代糧倉建築是什麼樣

3樓:匿名使用者

糧倉,即儲藏糧食的專用建築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糧食的生產及儲存具有悠久的歷史,根據中國近五十年來大量出土的文物和歷史考證,中國原始農業啟蒙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發展於新時期時代(距今約一萬年左右)。而糧食的儲藏是農業栽培的繼續,儲藏技術是伴隨著農業的發展而發展的。進入新時期時代以後,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糧食出現了剩餘,才逐漸由糧食加工發展到儲藏。

古代糧倉,我找到一張古代糧倉復原圖,我好奇像這種建築,會不會被特大雨沖壞,從而導致雨水浸沒糧食?

4樓:風行天下之夜

按現代話說這就是個框架結構,結實著呢,而且糧食是離開地面放置的,大水沾不到

糧倉建築與結構對糧食儲存有什麼好處

5樓:燕趙風人

糧庫建築特點:1、防潮防雨效能好。2、保溫好3、密閉性強,4、有通風設施。5、測溫設施6、滿足裝車、輸送機的運轉

結構特點:1、抗糧食側壓力,2、整體性堅固,防裂縫防潮防雨利於糧食安全儲存不黴變、生芽。

保溫好,防止出現結露或遇熱變質

密閉好防止害蟲、老鼠傳播,利於密閉殺蟲、保溫通風氣調可降低溫度,調節水分。

測溫實施保障糧食安全。

糧堆有較大的壓力,糧庫的堅固必須防止倒塌。必須倉體堅固,預防裂縫

中國各地建築有什麼特點?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型別,出現最早,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佈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遊廊相連線。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

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樓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佈很廣。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

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

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為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於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幹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北方窯洞和古城民居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此外,中國還有儲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均在202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融合納西民族傳統建築及外來建築特色的惟一城鎮。麗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築禮制的影響,城中道路網不規則,沒有森嚴的城牆。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為條條細流入牆繞戶,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我覺得這個歸納的挺好,再加上的我的感覺,我覺得北方建築厚實,南方建築別緻,畢竟北方冷

古代打仗時的糧倉是什麼樣的

7樓:以劍作犁

中國古代糧倉種類很多,從漢代開始已建設糧倉。我見過朝邑義倉,這座義倉由清末閻敬銘所建,是在特殊情況下發放糧食用的。閻敬銘為陝西大荔縣朝邑鄉南寨村人,道光二十五年中進士,選庶士土散館改戶部主事,光緒九年升任軍機大臣。

義**於南寨村塬上,是組大型四合院,四壁外牆是用磚砌成的城牆,東西總長約130米,南北寬約80米,高約8米。南面城牆上有垛口,共計62個。南城牆中心兩側設東、西券門兩個,北面城牆中部建有望樓,城牆平頂,四面環道,行走方便,又可防衛。

為及時排雨水,城牆每隔16米或21米設有一個排水道,排水道利用間隔牆牆頂,伸出城牆達3米多,全倉共有排水道10個。

倉房利用牆體預留的室面,內部砌券頂。南牆倉房14間,北牆倉房20間,東西牆倉房各為12間,總共58間,包括兩個門洞共60間。倉房間大小不一,南面進深較淺,大部分倉房面積為50平方米(4米寬,12.5米長),倉門前有3米深的簷廊。

倉門為券門,門檻為石制,高50釐米,厚60釐米。室內地平比外邊高,對面牆上均開通風用的拱券小窗。平均每間倉房可存糧7.5萬公斤,因便於通風乾燥,糧食可存放十幾年不壞。

義倉採取磚砌結構,建築佈局巧妙,利用城牆牆體作為倉房,節省了材料。中間有一個大院子可供晒糧用。這個義倉的設計做到了防火、防水、通風,採光較好,目前儲存完好。

這足以說明我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智慧。

(張馭寰)

《人民**海外版》 (2006-06-02 第15版)

中國南北方的建築各有什麼特點?

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型別,出現最早,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佈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遊廊相連線。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

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樓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佈很廣。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

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

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為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於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幹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北方窯洞和古城民居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此外,中國還有儲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均在202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融合納西民族傳統建築及外來建築特色的惟一城鎮。麗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築禮制的影響,城中道路網不規則,沒有森嚴的城牆。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為條條細流入牆繞戶,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我覺得這個歸納的挺好,再加上的我的感覺,我覺得北方建築厚實,南方建築別緻,畢竟北方冷

中國古代建築名稱有哪些,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

1 亭臺樓閣 殿堂廳房 橋廊榭舫 館軒 轅 齋 塔廟 2 寺庵觀 宮莊宅驛 3 園庭場苑 4 杆 欄 檻 池 澗 隈 壇 塢 崗。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 北京故宮 天壇 頤和園 圓明園 長城 盧溝橋 趙州橋 承德避暑山莊 曲阜孔府 曲阜孔廟 大雁塔 小雁塔 河南少林寺 南京明孝陵 武漢黃鶴樓 徐州燕子樓...

我國古代建築有哪些類別,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

中國古代建築按功能分為以下7個大類 居住建築。是人類最早創造的建築,主要有穴居和幹欄兩種形式。距今7400 6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如甘肅秦安縣大地灣中的建築均為半地穴式,即從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的豎穴,平面作圓形 橢圓形或方形,面積很小。距今4900 39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地面起...

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特色

研究中國古建築文化,目的在於繼承和保護。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用科學地,發展地視角,去做好繼承和保護工作。在今天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程序中,繼承和保護好中國古建築文化,重要的是發揚中國古建築文化的精神,充分挖掘中國古建築文化的精髓。按照 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我覺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