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認為古今中外最具有智慧的人是誰

2021-03-05 22:06:54 字數 1871 閱讀 2534

1樓:匿名使用者

外: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愛因斯坦2023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2023年開始在大學任教,2023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後被迫移居美國,2023年入美國國籍。

穆罕默德

阿布·阿爾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臺列卜·本·雜湊姆

(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 含意為「受到高度讚揚」)

穆斯林公認的伊斯蘭教的先知,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中國的穆斯林普遍尊稱為穆聖。伊斯蘭一詞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原詞來自賽拉目,是和平和順從的意思。 按傳統的穆斯林傳記他約於570年出生於麥加,632年6月8日逝世於麥地那。

穆斯林認為穆罕默德是亞伯拉罕諸教的最後一位先知。此外他還統一了阿拉伯的各部落,並以此奠定了後來阿拉伯帝國的基礎。

現代***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湖南湘潭人。202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1914~2023年,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畢業前夕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

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2023年,在湖南建立共產主義組織。

古代周朝的姜子牙、老子,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孟子和荀子。漢朝的東方朔,三國的諸葛亮,晉朝的謝安,南北朝的祖沖之,唐朝的狄仁傑,明朝的劉基,清朝的康熙。

舉典型的幾例簡要說明:

1、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儘量發揮他們本身的潛能。對後世的教學模式提供了借鑑的榜樣。

2、諸葛亮的「隆中對」,雖然並沒有完成興復漢室的目標,但是其中提及的大部分措施基本上都以實現,使得劉備的勢力得到鞏固和發展,並在當時的中國佔有一席之地,與魏吳兩國爭霸天下,這是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也成為軍事史的一段佳話,體現了個人的戰略眼光。

3、康熙對於三藩、臺灣、**、**都是採取亦和亦打的形式,最終使其歸為一統,對中國領土的完整和擴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史上的帝王所無法比擬的。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書記載其身高八尺。約合現今1.84米。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智慧不等於智商。

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因為智慧是藏在人心裡的,沒法拿出來比較。

我認為最有智慧的那些人,就應該是看清這個世界的,沒有煩惱的人了。不過我還沒發現。

3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佛奧修看懂了他們,你的人生就不一樣了

4樓:匿名使用者

馮.洛依曼

偉人無需理由!

5樓:匿名使用者

請問閣下以及樓上作答的諸位:

你們拿什麼來評判「最具智慧」?

沒有統一的標準,卻要做出統一的回答,荒謬!

6樓:匿名使用者

那就是自己。其他人的智慧只體現在紙面上。

7樓:匿名使用者

-都開什麼玩笑呀

我認為 是懂得幸福 懂得快樂的人

古今中外具有小草精神的人,哪些名人具有和小草一樣的精神

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志士,為了最遠大 最崇高的理想而放棄眼前的利益,最終建功立業,名垂青史。陶淵明為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放棄了榮華富貴,追求清靜高潔,而成為流芳百世的 隱士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為了修身養性,不惜放棄家庭,放棄一切親情 友情,最終創立了影響人類社會數千年的佛教。還有偉大的文學家 思...

古今中外具有懷疑的精神的名人的事例

幫你找到一些懷疑精神的名人名言,希望你能喜歡 理想 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 車爾尼雪夫斯基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就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 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愛因斯坦 科技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

求作文放棄也是一種智慧左右,至少古今中外

孟子說過這樣的話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從取捨的角度闡釋了只有學會放棄,才能有所收穫的道理。古今中外,有多少著名人士正是懂得放棄,能夠放棄,因而彪炳史冊。昭君放棄了錦衣玉食,踏上了黃沙漫天的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