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否具有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

2021-03-05 20:52:19 字數 4740 閱讀 4314

1樓:心語無塵

蘇軾具有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不過就從其影響來說,儒家第一、佛教第

二、道教第三。

蘇軾的詩詞千古留名,而詩詞歌賦為儒家所有,又致身於仕途,古代科舉、做官離不開儒家經典,治國、齊家、平天下,是每個讀書人所思,而蘇軾在其所寫的詩詞文章中多流露出一個儒家政治家的思想,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所以儒家思想最重。

蘇軾與佛門高僧佛印法師的故事很多書中都有記載,而其父、其弟、其妻也為信佛,有著很好家庭氛圍。蘇軾本人也常常在寺院裡靜坐反省自身,留有諸多與佛教有關的文章。所以佛教思想次之。

道教的思想也有,這點在其所寫的一些詩詞之中也有表達,對於神仙生活的神住,但是於好像他與道教人士的交往好像記載不多。所以道教思想也是次之。

2樓:百度使用者

可以這樣說的~~~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不過「儒、道、釋」的說法似乎更多些~~

蘇軾與古代士人儒道互補的人格精神

蘇軾是中國古代才能最為全面的文化巨匠。然而,才能既為他帶來了榮耀,也帶來了炒難。終其一生,他在仁途上兩起兩落,雖曾官至禮部尚書,但先後不容於改革派和守舊派,幾次因詩文獲罪,「烏臺詩案」甚至使使他差點丟了性命。

蘇軾在一生中所經歷的大喜大悲,絕非一般士人所能想象。

在沉浮不定、變幻無常的苦樂人生面前,蘇軾表現出極強的適應能力。在其詩文中,責任感、使命感與歸隱山林之念相交織,反映了他豁達的人生態度。

從思想根源上說,受宋代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學術思想大勢的影響,蘇軾的「蜀學」也將儒家入世哲學與佛老出世精神相融合,呈現出鮮明的儒道互補的特點。

構成蘇軾人格精神主流的,是傳統儒家思想。在仁途順利時,其銳意進取、濟世報國的入世精神始終十分強勁。蘇軾在其中年政**章中就曾一再闡發《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奮其剛健之威」,能動於改革,為變法搖旗吶喊 。

對於王安石變法,蘇軾雖因過於誇大變法的流弊而持守舊觀點,但在守舊派廢除新法時,他卻不惜丟掉**厚祿,與司馬光當面頂撞,力言儲存免役法之必要。

在蘇軾的豪放風格的詞作中,這種入世精神表露無遺。

2023年,入仕不久的蘇軾在自杭州通判調密州知州的赴任途中,第一次以豪放詞風寫下了自己的巨集大抱負:

當時共客長客,似二陸初來俱少年。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其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詞中抒發了自己欲輔當今皇帝為聖君的大志,充滿著對自己治國平天下之才的極度自信,並表達出一種對自主選擇進退的自豪感。一個才華橫溢、英氣勃發的蘇軾躍然紙上。

蘇軾在密州任知州時,一方面從儒家的高度責任感出發,對人民的疾苦表現出深切的關懷和歉疚:「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另一方面他又以古代豪傑自比,表達出強烈的報效國家民族於疆場的願望: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風。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

即使在政治上連遭打擊之時,蘇軾的進取精神仍未完全磨滅。謫居海南期間,他寫下了這樣的詞句:「君命重,臣節在。

新恩猶可覬,舊學終難改」(《千秋歲·次韻少遊》),表達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雖歷經磨難仍不改報效國家的政治抱負。

蘇軾一生有兩次大的失意,先後謫居黃州、惠州、儋州共達十餘年。在這些時日裡,他更多地把佛老思想作為自己的人生指南。

謫居黃州時,蘇軾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吾生本無待,俯仰了此世。念念自成劫,塵塵各有際。

下觀生物息,相吹等蚊蚋」(《遷居》)這表明道家的逍遙遊世的人生態度這時已對他發生了重要影響。此時,一種退隱之念油然而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夜歸臨皋》)。

有時,他也不免有一絲失意狀態下的傷感,吟唱出「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多情卻被無情惱」等名句。在其失意之時,佛道出世界頻頻出於筆端。

傾心佛老,並不表明蘇軾已隱於消沉而不能自拔。在給友人的信中,他說:「學佛老者,本期於靜而達。

靜似懶,達似放。學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為無害。」這表明,他信佛老,意在完善人格修養。

在惠州時,他寫下了「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優哉遊哉,聊復爾耳」(《觀棋》)的名句,表現了一種超然於紛爭之處的淡泊心境。道家的清靜無為、超然塵世的思想,在蘇軾那裡已成為一種人生態度的曠達: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定風波》)

這是一種寵辱不驚、履險如夷、臨危若素的大徹大悟的人生哲學。有了這種人生境界,即使長期身居天涯海角,他也達觀地看待身邊的一切: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減字木蘭花》)

這是一種隨遇而安的自適的心態。在生機勃勃的大自然面前,個人的進退成敗已變得微不足道。胸中的榮辱得失之念已成為眼雲煙。

蘇軾以儒道交替為主調的人生觀,反映了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在極為有限的自由時空中尋求生命價值實現途徑的獨特心態。隨著宋代以後封建君主個人**的加劇,文人士大夫們的人格被進一步壓縮,其個人的理想往往被至高無上的皇權所粉碎。他們不得不通過恬淡生活的追求以自娛,退隱山林,保持品節,超然於物外。

然而,對於不少有志之士來說,一旦有了機會,他們就表現出急切的建功立業之心,為維護封建統治失序而殫思竭慮。這是一種「儒道互補」的人格模式。

「儒道互補」人格模式與傳統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主張是一致的。蘇軾與陶淵明都是這一人格模式的典型代表。蘇軾晚年幾乎把陶淵明詩全部和了一遍。

這不僅使蘇詩在藝術上攀升到了更新的高度,而且使蘇軾與陶淵明一起,成為中國古代兩個「儒道互補」人格模式的典範。以蘇輕絕妙的詩詞、文賦為載體,以共獨特的人格魅力為榜樣,「儒道互補」對封建時代後期的知識分子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成為他們所普遍奉行的人格模式。

3樓:妖風暗夜

有儒家對

有佛家過得去

而至於道家嘛

只能說他是認可的

總不至於我認可了人妖

那就是人妖了吧

4樓:匿名使用者

本文從分析禪宗在宋代興盛的社會歷史原因入手,闡述佛教對蘇軾人生觀和藝術創作的影響。認為佛教對蘇軾人生觀的影響具體表現在窮達如一,隨緣自知客樂天知命等三個方面,對他藝術創作的影響則從思想主題,創作態度以及藝術風格等方面表現出來。

有人說蘇軾思想體系中兼有儒道佛三種體系,為什麼

5樓:三國之長空

蘇軾一生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融會貫通儒釋道三家思想,建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和人生境界。他先從儒家入手,後感興趣於道家,最後以佛家思想超越貫通,終於得以博辯無礙、浩然無涯。從某種意義上講,蘇軾思想體系的形成發展,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發展的一個縮影。

蘇軾學識淵博,思想通達,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圍中如魚得水。蘇轍記述蘇軾的讀書過程是:「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

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 ……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蘇軾不僅對儒、道、釋三種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認為它們本來就是相通的。他曾說「莊子蓋助孔子者」,莊子對孔學的態度是「陽擠而陰助之」(《莊子祠堂記》)。

他又認為「儒釋不謀而同」、「相反而相為用」(《南華長老題名記》)。這種以儒學體系為根本而浸染釋、道的思想是蘇軾人生觀的哲學基礎。

中國文化對佛家的吸收,是有其深刻原因的。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道諸家,其思想是從「仁」、「道」等極具形而上意味的概念發源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在於:

從內心自性體悟形而上的道。近代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曾反覆強調: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即在於「發明自心之義理」,並說:

「須知教相多門,各有分齊,語其宗極,唯是一心。從上聖賢,唯有指歸自己一路是真血脈。」(馬一浮《爾雅臺答問》卷一《答張君》)在這一根本觀點上,熊十力、梁漱溟等大家與他也是一致的(蔡惠明《馬一浮居士的佛教因緣》,《法音》雜誌2023年第1期)。

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對形而上本體的是有特別追求的,同樣,中國古典藝術對形上境界的也有著特別的興趣。 與儒、道諸家相比,佛家對形而上本體的闡發和認識更為精深細密。佛法的「實相論」是對形而上本體的描述,而「解脫論」則是認識體悟形而上本體的方法。

對於對形而上本體有著特別追求的中國傳統文化來說,佛家思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李澤厚先生在《華夏美學》中講:「佛學禪宗的化出的確加強了中國文化的形上性格。

」在二者互相結合的過程中,中國文化著重吸收了佛家有關形而上本體的精髓,佛家思想則廣泛地影響了中國文化體系中的一切,包括中國古典藝術。

藝術的終極追求是表現形上本體的意境,而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範疇,就如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指出的:意境是「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世界貢獻的一方面」。作為中國古典藝術的代表,中國古典文學特別善於「澄懷觀道」,在超脫的襟懷裡體味最高心靈和宇宙境界,表達出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淵深靈境。

文學以意境表達美,而美則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佛家要求人「明心見性」,其領悟的自性本體,正是最深層次「人的本質力量」。佛學力求發掘「人的本質力量」,文學則力求表達「人的本質力量」,兩者手段和目的都是一致的。

正是這種一致性,使佛家思想全面地影響了文學。作為一種精研形而上自性本體、追求「人的本質力量」的思想體系,佛家以其浩瀚的文獻向文學提供了新的素材;以其「解脫論」的諸多法門向文學提供了新的手法,更以其「實相論」影響了文學的主題和意境。佛家思想對中國古典文學的這種全方位影響,通過對蘇軾文學的分析,較好地得到了體現。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各是什麼,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分別是什麼?

儒家基本上堅持 親親 尊尊 的立法原則,維護 禮治 提倡 德治 重視 人治 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http 道家對生命的觀點 是幻想通過各種養生修煉而達到長壽不死。道家的養生思想 1 清靜無為 2 貴柔 返樸歸真 3 形神兼養 道家的哲學思想 一 道 之道 二 ...

儒家的法律觀包括哪些,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儒家學問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就是禮學,正統的十三經中就有 周禮 儀禮 禮記 三部。從性質上說,禮是習慣法體系。這是中外封建制度的共同特徵。朝歷不同法律觀有區別的,但是大方向還是春秋決獄,以心定罪那一套。儒家沒有法律吧,只能說道德方面的層次。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儒家以四書五經為主,推崇周...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基本思想是什麼

儒家 克己復仁以為禮 道家 清靜無為 墨家 非攻兼愛 法家 以法治國 儒家基本上堅持 親親 尊尊 的立法原則,維護 禮治 提倡 德治 重視 人治 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原和普遍法則 認為天道無為 道法自然 據此提出無為而治 貴柔守雌 以柔克剛等政治 軍事策略。墨家講以德治國,崇尚模範作用 墨家走極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