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國地域文化景觀中,雲貴高原文化最為多樣性

2021-03-05 09:13:46 字數 4952 閱讀 1954

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雲貴主要是以喀斯特地貌為主

地勢地貌:雲南是一個高原山區省份,屬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形一般地以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的寬谷為界,分為東西兩大地形區。

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稱雲南高原,系雲貴高原的組成部分,地形波狀起伏,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現為起伏和緩的低山和渾圓丘陵,發育著各種型別的岩溶地形。西部為橫斷山脈縱谷區,高山深谷相間,相對高差較大,地勢險峻,海拔一般南部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只是在西南部邊境地區,地勢漸趨和緩,河谷開闊,一般海拔的800-1000米,個別地區下降至500米以下,是雲南省主要的熱帶、**帶地區。

全省整個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江河順著地勢,成扇形分別向東、向東南、向南流去。全省海拔相差很大,最高點為滇藏交界的德欽縣怒山山脈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點在與越南交界的河口縣境內南溪河與元江匯合處,海拔公76.4米。兩地直線距離約900公里,高低相差達6000多米。

雲南的地貌有五個特徵:一是高原呈波濤狀。全省相對平緩的山區只佔總面積的10%左右,大面積的土地高低參差,縱橫起伏,但在一定範圍內又有起伏和緩的高原面。

二是高山峽谷相間。這個特徵在滇西北尤為突出。滇西北是雲南主要山脈的策源地,形成著名的滇西縱谷區。

高黎貢山為緬甸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恩梅開江與緬甸薩爾溫江的上游怒江的分水嶺,怒山為怒江與寮國湄公河的上游瀾滄江的分水嶺,雲嶺自德欽至大理為瀾滄江與長江上游金沙江的分水嶺各江強烈下切,形成了極其雄偉壯觀的山川駢列、高山峽谷相間的二貌形態。其中的怒江峽谷、瀾滄江峽谷和金沙江峽谷,氣勢磅礴,山嶺和峽谷的相對高差超過1000米,怒江峽谷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峽谷之一。在5000米以上的高山頂部,常有永久積雪,形成奇異、雄偉的山丘冰川地貌。

金沙江「虎跳澗」峽谷,在玉龍雪山與哈巴雪山之間,兩側山嶺矗立於江面之上,相對高差達3000餘米,也是世界著名峽谷之一。橫亙於瀾滄江上的西當鐵索橋,海拔已達1980米,從橋面上至江邊的卡格博峰頂端,直線距離大約只有12公里,高差竟達4760米。在三大峽谷中,谷底是**帶乾燥氣候,酷熱如蒸籠,山腰則清爽宜人,山頂卻終年冰雪覆蓋。

因此,在垂直幾千米的距離內,其氣候與自然景觀竟相當於從廣東至黑龍江跨過的緯度,為全國所僅有。三是全省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分三大階梯遞降。滇西北德欽、中甸一帶是地勢最高的一級梯層,滇中高原為第二梯層,南部、東南和西南部為第三梯層,平均每公里遞降6米。

在這3個大的轉折地勢當中,第一梯層內的地形地貌都是十分複雜的,高原面上不僅有丘狀高原面、分割高原面,以及大小不等的山間盆地,而且還有巍然聳立的巨大山體和深切的河谷,這種分割層次同從北到南的**梯層相結合,縱橫交織,把本來已經十分複雜的地帶性分佈規律,變得更加錯綜複雜。四是斷陷盆地星羅棋佈。這種盆地及高原臺地,在我國西南習稱「壩子」。

在雲南,山壩交錯的情況隨處可見。他們有的成群成帶分佈,有的孤立地鑲嵌在重巒疊幢的山地和高原之中;有的按一定方向排列,有的則無明顯方向。壩子地勢平坦,且常有河流蜿蜒其中,是城鎮所在地及農業生產發達地區。

全省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壩子共有1442個,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壩子有49個,最大的壩子在陸良縣,面積為771.99平方公里。五是山川湖泊縱橫。雲南不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構成了山嶺縱橫,水系交織,河谷淵深,湖泊棋佈的特色。

天然湖泊分佈在滇中高原湖盆區的較多,屬高海拔的淡水湖泊,像顆顆明珠點綴在高原上,顯得格外瑰麗晶瑩。

2樓:匿名使用者

△雲貴高原文化

1)多高山峽谷,喀斯特地貌發育

2)**帶、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溼潤

3)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地區

3樓:匿名使用者

雲貴高原生活著許多的少數民族,不同的少數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當然也就最為多樣了!

中國地域文化分為哪幾種型別? 10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地域文化區的**劃分:

1.東部農業文化地區(北方文化亞區,南方文化亞區)

(1)關東文化副區:主體位於我國東北,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文化副區。此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文化占主導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經濟型別是漁獵。

明清時期,此區與關內漢族文化交流頻繁,因此發展速度大大加快。現在此區民族以漢為主,滿族星散其間,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還分佈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區有朝鮮族。漢族和朝鮮族的傳統經濟型別為農耕,其他少數民族多為漁獵。

不同的經濟型別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東北的「二人轉」。

(2)燕趙文化副區:以今河北省為核心,北以燕山為界,西止太行山,東臨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區民族以漢為主,傳統經濟型別以農耕為主。

這裡的民風民俗粗獷豪放,尚武之風普遍,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豪俠之士。燕趙地區的藝術形式多樣,代表性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等。

(3)黃土高原文化副區:依託於黃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東抵太行山脈,北界萬里長城,南限秦嶺太白山。此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這裡歷史悠久,主體民族為漢族,傳統經濟型別是農耕。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留給這裡大量的物質文化景觀,今陝西省被稱為「地下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被稱作「地上文物博物館」。這裡的民風熱情、樸實,藝術風格高亢激越。

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區:核心地帶是今河南省,因位於古九州的**,故又稱「中州」。象徵中華民族的黃河橫貫中原大地,歷史上它與黃土高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絡,它是繼黃土高原之後的中國古代又一個政治、文化中心。

由於這裡長期為帝都所在,因此歷史上曾雲集了許多天下有識之士。本區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傳統經濟型別是農耕,民風淳厚豁達,少林武功、河南豫劇名揚華夏。

(5)齊魯文化副區:以今山東省為核心,由於春秋時這裡為齊國和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大地。本區位於黃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傳統經濟型別為農耕業,沿海有漁業。

此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從這裡擴散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被世人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層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講禮數、重義氣的齊魯之地民風特點。山東大鼓、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等是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淮河流域,大體上北界隴海鐵路,南瀕長江,西臨河南、湖北,東達江蘇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無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位於黃河流域,還是轉移到長江下游地區,本區都位於重心區的邊緣,加上這裡是自然地理的過渡帶,因此本區文化也帶有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過渡特點。

表現之一,這裡的傳統經濟雖以農耕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從旱作向稻作過渡的特點;表現之二,這裡的語言也具有漢語北方方言向吳語過渡的特徵。本區為人熟知的藝術形式有鳳陽花鼓、淮海戲、柳琴戲等。

(7)巴蜀文化副區:位於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為蜀國王都,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裡稱為巴蜀之地。本區雖偏處西南,但是以富饒的成都平原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

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

(8)荊湘文化副區(荊楚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東有幕阜、武功諸山與吳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分野,南以五嶺為界。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溼潤,因此傳統農耕業比較發達。

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本區是中國古代的又一個文明中心,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黃河文明中心擴散後的又一箇中心。無論本區與黃河流域文化有何關係,人們都承認本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對後來本區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戲劇方面,除了發展較為成熟的漢劇、楚劇、花鼓戲、採茶戲等外,民間的歌舞藝術形式也比較豐富。

(9)鄱陽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陽湖一帶,以今江西省為主。本區一面對水(長江),三面環山。

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本區多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許多風景秀麗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選為聖地,例如廬山和龍虎山。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弋陽腔,它是中國四大聲腔(餘者為江蘇崑山腔、浙江餘姚腔和海鹽腔)之一,其特點是激越奔放。

(10)吳越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蕩山脈,東瀕茫茫大海。本區河流密佈,湖泊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溼潤,傳統農耕發達,是物寶天華之地。

本區富庶的經濟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蘇州園林、西湖美景、雲錦、宋錦、蘇州刺繡、文房四寶等都與富裕的經濟有直接關係。崑劇、越劇是本區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本區戲曲細膩、婉轉、清麗、圓潤的特點。

(11)嶺南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南嶺以南。本區背山面海,歷史上長期位於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邊緣,近代以來本區又處於中外文化交匯的地帶,因而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

本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起步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區晚,傳統經濟型別是農耕。本區藝術形式中的粵劇、廣東**和嶺南畫派最有地區特色。

(12)臺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基本上與今天的福建和臺灣兩省範圍符合。本區西部與鄱陽文化副區相連,北部與南部分別與吳越文化副區和嶺南文化副區接壤。

儘管臺灣與福建文化各有特點,但是從文化淵源上看,臺灣與福建文化同脈共祖,至今許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緊緊地聯絡著海峽兩岸的人們,例如媽祖信仰。本區多山,適農耕地主要分佈在沿海平原。山區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史上許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護所」,如漢語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以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為主體,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

儘管本區的傳統經濟型別為農耕,但是其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又與東部農業文化區有很大區別。本區是一個多民族分佈的地區,文化特點也顯現出眾多少數民族的多元化風格。從物質文化層的起居、飲食、服飾到精神文化層的風俗、信仰、藝術等都能體現這種

3.西部遊牧文化地區:

(1)蒙新草原—沙漠遊牧文化亞區:大致包括除陝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廣闊地區。這裡自然環境以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為主,因此遊牧是本區的主要傳統經濟型別,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綠洲地區還有種植業、園藝業。

本區的藝術特色粗獷、豪放、熱情、開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

①內蒙古文化副區

②北疆文化副區

③南疆文化副區

(2)青藏高原遊牧文化亞區: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儘管歷史上本區有獨特的發展歷程,但是本區與中原的聯絡較與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區的聯絡多得多。宗教在本區文化各個層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我國飲食文化有什麼地域差異,中國飲食文化地域性差異的自然環境因素有哪些?(以南北方的地理條件為基礎簡述)

在我國東部平原地區,大概以秦嶺 淮河為界,以南是水田,種植水稻 以北是旱田,種植冬小麥或春小麥。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而北方人則以小麥麵粉為主食。在氣候方面,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 蛋白質等所佔比重大,尤其在牧區,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 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

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地位

文化傳承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上中國為什麼會崇拜蛇?蛇在傳統文化中象徵著什麼

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以龍作為我們的圖騰,古代皇帝也自稱真龍天子.實際上在古代神話故事中,蛇的地位比龍更高,在古代氏族社會時,龍這個概念還不存在,現實中也並沒有龍這種生物的存在,那個時候的部落都有各自的圖騰,而蛇便是非常常見的圖騰.因為蛇能夠根據空氣中的水分來判斷在哪兒最安全,於是大規模的社群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