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幫我寫篇鑑賞蘇軾定風波的文章?左右!很急

2021-03-05 09:13:44 字數 4647 閱讀 5696

1樓:蕭碧若

這個我以前還真寫過

也無風雨也無晴 ——品讀蘇軾《定風波》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不可繞過之人,他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詞的發展史上具有尤為重要的地位。他開了豪放詞一派,使得原本只用來吟唱呢喃軟語的小兒女之詞陡然一變,轉而為急管繁弦,崩天裂雲之聲。由此,宋詞才能成其為真正的「宋」詞,若少了豪放派的映襯,婉約詞定也會減色不少。

《定風波》為蘇詞名作,歷來被評為「閒適從容「。與《念奴嬌·赤壁懷古》之壯闊不同,它表現的是作者遇變不驚,笑對蒼茫的風神。其實,即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般豪語、壯語,仍舊以「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為了局,可見所謂的豪放不過是知自身的不可為,毋寧說,是一種無奈的曠達。

全詞記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襲之事。上片以「莫聽」二字起,有突兀之感,「穿林打葉聲」勾畫出這突來風雨之聲勢。急風挾雨而來,對此作者卻說:

何妨吟嘯且徐行。「何妨」表現了詞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隱逸之思,「誰怕」一話反問,加上「莫聽」「何妨」的映稱顯得氣度從容,由此勾勒出一幅披蓑煙雨行吟圖。試想於沙湖道上現身的詞人,持竹杖,履芒鞋,於風雨中吟嘯而來,表現出一種閒庭信步的瀟灑,這是怎樣美好的景況啊!

然而,作者所要表現的僅是這種灑脫嗎?且看下句:一蓑煙雨任平生。

若僅是冶遊俊賞,又何須如此感慨呢。遙想蘇公當年,19歲中進士,可謂春風得意,青雲之志正有待施展,卻遭遇了一連串的挫折,竟致一生困頓。烏臺詩案,黨錮之禍,政治上的腥風血雨皆已領受,又何懼眼前這一陣急雨呢?

讀到此處,眼前不由得浮起一幅深淺分明的景象:一個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獨行於風雨飄搖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後皆茫茫無所見,正所謂「來往煙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無餘」是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點出時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還寒之時。

然二月春風已可裁出翠柳條條,時至三月,大地早應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卻似一無所見,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瀰漫著一種蕭索意味,這是否應合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過,斜陽展顏,對淋雨者來說,這應是值得欣喜的,而作者不過望了望適才於煙雨悽迷中經行之處,繼而吐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斷句來。

若非深察人世無常,是難以做到如此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竊以為,僅以「曠達」二字標榜此詞,則忽視了作者的精神內涵。

蘇軾在另一首詞中說: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彀(此字左下邊的弓應改為系,左邊結構為「士字頭,禿寶蓋,系字底」音gu)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詞中透露了作者歸隱山林的願望,這也是政治失意的表現,亦可作《定風波》最恰當的註解。傳說作者寫罷此詞,掛冠駕舟而去。

當地郡守以為蘇公真要「江海寄餘生」,急忙駕船追去,待到追上,發現蘇公已是鼾聲大作,**有一點要「寄餘生」的樣子。蘇公是真正的智者,他深知「世事」是如何無論也逃不出去的。即便做了和尚還是要穿衣吃飯,還是要為世所累,所以,他不象陶淵明那樣躲起來,他以俗世為山林,故而,蘇公才是真正的隱者。

想蘇軾也有「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的綺靡穠豔,有「小軒窗,正梳妝」的繾綣纏綿,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情願,最終卻以「也無風雨也無晴」為終了。也正如林清玄說的,在煙中騰雲過了,在雨裡行走過了,生命的事情一經過了,就是枉然。然而蘇軾的一生並不「枉然」,千百年來,蘇軾的詩詞文章乃至他笑對蒼茫的人生態度,對後世文人有著莫大的影響,而蘇軾也以其多姿的藝術形象和深刻的人文內涵永遠佔據著中國文學史的輝煌一頁。

2樓:清風竹馬

定 風 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屬於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這種情懷,遇事便觸發了。《東坡志林》中說:「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寫出這樣一首於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來。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只「莫聽」二字便見性情。雨點穿林打葉,發出聲響,是客觀存在,說「莫聽」就有外物不足縈懷之意。那麼便怎樣?

「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逗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

首兩句是全篇主腦,以下詞情都是從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先說竹杖芒鞋與馬。前者是步行所用,屬於閒人的。

作者在兩年後離開黃州量移汝州,途經廬山,有《初入廬山》詩云:「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謂「我是世間閒客此閒行」(《南歌子》)者。

而馬。則是**或忙人的坐騎,即俗所謂「行人路上馬蹄忙」者。兩者都從「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

前者勝過後者在何處?其中道理,用一個「輕」點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誠然是輕的,輕巧,輕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帶水的,比起騎馬的便捷來又差遠了。

那麼,這「輕」字必然另有含義,分明是有「無官一身輕」的意思。

何以見得?封建士大夫總有這麼一項信條,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軾因反對新法,於元豐二年被人從他的詩中尋章摘句,硬說成是「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於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臺獄;羈押四月餘,得免一死,謫任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元豐三年到黃州後,答李之儀書雲:「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被人推搡漫罵,不識得他是個官,卻以為這是可喜事;《初入廬山》詩的「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則是從另一方面表達同樣的意思。

這種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見他對於做官表示厭煩與畏懼。「官」的對面是「隱」,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來,是這條思路的自然發展。

關於「一蓑煙雨任平生」,流行有這樣一種解釋:「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這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詞選》)從積極處體會詞意,但似乎沒有真正觸及蘇軾思想的實際。

這裡的「一蓑煙雨」,我以為不是寫眼前景,而是說的心中事。試想此時「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了,哪還有蓑衣可披?「煙雨」也不是寫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煙波浩渺、風片雨絲的景象。

蘇軾是想著退隱於江湖!他寫這首《定風波》在三月,到九月作《臨江仙》詞,又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之句,使得負責管束他的黃州知州徐君猷聽到後大吃一驚,以為這個罪官逃走了;結合答李之儀書中所述的「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而自覺可喜,他是這一種心事,在黃州的頭兩三年裡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出來,用語雖或不同,卻可以彼此互證,「一蓑煙雨任平生」之為歸隱的含義,也是可以瞭然的。

下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實。不過說「斜照相迎」,也透露著喜悅的情緒。詞序說:

「已而遂晴,故作此。」七個字閒閒寫下,卻是點晴之筆。沒有這個「已而遂晴」,這首詞他是不一定要寫的。

寫晴,仍牽帶著原先的風雨。他對於這一路上的雨而復晴,引出了怎樣的感觸來呢?

這就是接下去的幾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蕭瑟,風雨聲。

」「夜雨何時聽蕭瑟」,是蘇軾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顧來程中所經風雨,自有一番感觸。自然界陰晴圓缺的迴圈,早已慣見;宦途中風雨的襲來,卻很難料定何時能有轉圜,必定有雨過天青的遭際嗎?

既然如此,則如黃庭堅所說的,「病人多夢醫,囚人多夢赦」(《謫居黔南十首》),遭受風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蘇軾於此想得更深,他說無風雨更好。無風雨,則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這便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真諦。如何得到政治上「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

是「歸去」!這個詞彙從陶淵明的「歸來去兮」取來,照應上文「一蓑煙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煙雨迷濛,也比宦途的風雨好多了。

3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動手吧,很簡單啊

《定風波》賞析

4樓:匿名使用者

賞析

1、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2、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

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3、「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4、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5、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擴充套件資料

1、作品原文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白話翻譯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參考資料

蘇軾定風波”,蘇軾的《定風波》的內容是什麼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詞作鑑賞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

和蘇軾《定風波》相近的古詩詞,類似於蘇軾定風波這類感覺的詩詞有哪些?

1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2 西山 常建一身為輕舟,落日西山際.常隨去帆影,遠接長天勢.物象歸餘清,林巒分夕麗.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繼.渚日遠陰映,湖雲尚明霽.林昏楚色來,岸遠荊門閉.至夜轉清迥,蕭蕭北風厲.沙邊雁鷺泊,宿處蒹葭蔽.圓月逗前浦,...

蘇軾定風波中的聲音表現了詩人面對風雨從容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詩句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輕勝馬 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 輕勝馬 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 笑傲人生的輕鬆 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 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 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