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藉著《定風波》這首詩抒發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2021-03-04 04:03:42 字數 5362 閱讀 5120

1樓:拉提尤思

蘇軾的《定風波bai》是他坎

du坷人生的寫照,有他不幸的zhi人生經歷和dao深沉的悲哀回做鋪墊,和以前的

答濃詞豔賦有著質的區別。也正是他拓寬了宋詞的寫作範圍,開了豪放派先河。《定風波》更是體現他樂觀心態的典型作品,他的人生,他的不幸,他的豪放,他的灑脫,通過這首詞展現給我們,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個獨特的蘇軾,不凡的蘇軾和一個永生的蘇軾。

2樓:夜嬈

很複雜的感情~~~古代士大夫失意時的糾結心理

寄情山水 閒適而略有不甘

3樓:劉劉

(莫聽穿林打葉聲)對於做官表示厭煩,想要退隱於江湖

蘇軾《定風波》表達了什麼情感

4樓:匿名使用者

定風波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詞作鑑賞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

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5樓:相思燈下訴

「每日一詩」—蘇軾《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6樓:為何如春花

表達了對人生那豪邁之情,在困難面前不屈不饒的精神!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蘇軾借定風波抒發了一種什麼情感

7樓:仝雅茹

其實蘇軾並沒有對官場厭倦而立志歸隱,他的「歸去」是無奈的,他有著對建功立業的嚮往,可是最終功業無著,他感慨人生無常。這裡的歸去應該是含有「罷了,罷了」之音,他的這首詞是透著對事業的感慨和今後生活的淡然,不能就這樣說他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

另外對官場厭倦瞭然後期待歸隱的應該是陶淵明,他受不了官場的陰暗所以選擇躲避以保持心靈的一方淨土;而蘇軾他一心都是想進官場,倒不是說他有多麼勢利,我覺得這應該是他的一種勇敢。他和陶淵明都是想為天下百姓謀福利的,可是最終陶淵明選擇逃避,他選擇繼續和黑暗勢力搏擊。從這方面看的話,也是更能看出他對於被貶的無奈。

而且這首詞他是和《念奴嬌 赤壁懷古》還有《赤壁賦》一起作於他被貶黃州期間的,樓樓可以去看下,應該有助於你更好的理解這首詞。

蘇軾的定風波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8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表達的是這樣一種哲理-一切都不要執著,不要被外物所繫縛。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謂「寵辱不驚」。歸去之後(可理解心靈的皈依),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麼區別呢?

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勸人既不要因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陽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處之。這看來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實這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種了悟宇宙、人生之後的大超越。

這也反映出了蘇軾的人格境界,應該說蘇軾的一生基本上達到了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島後,又寫了另一首詩《獨覺》,其中有:「瀟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可見,蘇軾是以此來磨礪自己的人格境界,並貫穿在他一生的生命歷程之中。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蘇軾借定風波抒發了一種什麼情感

9樓:終極至尊

蘇軾(1037 ———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一生才行高世,卻宦海沉浮,歷經磨難,九死一生:從自求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再到被貶黃州、常州、穎州、揚州、定州,最後竟至嶺南惠州、海南儋州等荒蠻之地,他始終以浩然正氣積極入世,坦然面對挫折與壓力,樂觀豁達,關心民生疾苦、國家命運,求真務實,政績斐然;在此前提下,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的優秀詩文,且詩詞文畫書皆自成一家,可謂難得的曠世奇才。

蘇軾是集儒、道、釋於一身的大家,博採眾長並圓通加以運用。「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思想使他積極入世,又不過分迂執,道家的無為、齊物與釋家的通達使他淡泊名利,縱情山水,達到人生的超越。蘇軾的一生是迷一般的人生。

蘇軾一生的經歷向我們展示的正是他高於天下的巨大的人格魅力卓然超群、歷盡磨難而衷心不改。在蘇軾的個人經歷和人格中,儒家思想真正起著主導作用,是其「本」,佛道思想不過是蘇軾緩釋個人抑鬱和個人心理壓力的手段。儒家入世思想對蘇軾的影響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

他時刻把儒家積極入世思想作為自己立世的標準,「不獨獨善其身,又兼兼濟天下」成為他一生行為的信條;藉助佛老超越佛老,而未消極出世、陷入個人的痛苦,因而蘇軾超然卓絕的人格魅力歷來為人們稱道

一、出世與入世觀

蘇軾的思想集儒、釋、道於一身,儒家思想佔據了主導地位。同時佛道思想的影響也不可小視。正如李澤厚所說:

「蘇軾不是佛門子弟,也非漆園門徒,他的生活道路、現實態度和人生理想,仍然是標準的儒家。」 少年的蘇軾,便已萌發了報國的熱情。為了幹一番經世濟時的事業,蘇軾和其他士大夫一樣通過出入仕途來實現他的抱負。

他的政**充滿了新的政治思想。蘇軾在作官期間經常在他的文章中主張要以德治國、以仁治國。蘇軾在貶居黃州之時,屢因文字得罪,自己也想「焚硯棄筆」但還是寫了《荔枝嘆》鍼砭時政,表現了他抱負不得實現的憤懣。

但他沒有沉淪,而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把入世的熱情轉化為個人情操風節的修養上來。蘇軾在思想上追求道家的乘時歸化返樸任天的出世態度。他親近自然,縱情山水,對自然的依戀,使得他不得志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寄託。

如《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即貶謫黃州的第三年。蘇軾於元豐二年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受逮捕,罪名是「謗訕朝廷」,罪證是蒐羅到一束詩文。原來蘇軾請求補外以來,有時在詩文中發點牢騷,有時表示出與新法不同的意見,有時針砭新法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撫事以諷」。

但朝廷卻拾取蘇軾的片言隻語,象追捕盜賊一樣把蘇軾抓來關進監獄。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後幸經親故營救,才於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貶謫黃州。在黃州的四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裡,在友人的幫助下,買了一塊廢棄地,除草開荒,掘井築室,躬耕其中。

此時,他開始思考生命的真諦,審視自己得失波動、世路巉巖的一生。他遊覽赤壁,即景生情,隱寓寄託,先後寫下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等膾炙人口的詩文。抒發被貶黃州後坦然物外、曠達處世、不為憂患所動搖的情懷。

《定風波》這首詞,借生活小事表現作者笑對風雨、笑對人生的開朗樂觀的性格。上片首先寫道中遇雨,風雨瀟瀟,身無雨具,但作者以「莫聽」表示不把「風雨」當回事的穩定心態。接著描寫風雨中詠著詩句悠然信步的神情:

別看我穿的是草鞋,拄著竹杖,可在這風雨中,要比騎馬悠閒自在多了,這點小小的風雨算得了什麼,人的一生不知要經過多少風雨。詞人直抒胸臆,慨然由衷發出「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的感嘆,抒發不為外界風雲變幻干擾,坦然自信的生活態度。下片寫寒暖陰晴的變化。

風雨過去,迎來斜陽,按理應該慶幸,而作者卻說「也無風雨也無晴」,表現詞人在派系傾軋嚴重,朝政反覆無常的社會環境中,保持平靜與超脫的人生態度。詞中那種不怕挫折、坦然面對人生的一切不幸和憂樂兩忘的人生境界,令人欣賞,令人欽佩令人激動。

在心為志,出言為詩。蘇軾的《定風波》,明確的表示出他知天樂命、傲視風雨磨難的積極人生態度。蘇門**陳師道說:

「一代蘇長公,四海名未已。投荒忘歲月,積毀高城壘。」說明蘇軾雖然才高一世、名滿朝野,卻在一生之中屢遭毀謗、磨難和打擊!

他既不見容於王安石,又不得志於司馬光,夾在新舊兩派之中,一生升沉不定,備受打擊和折磨。為此,蘇軾也曾苦悶、鬱憤、孤獨、彷徨。是什麼使他在苦悶中得以脫、安然若素?

是什麼使他身處逆境而不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是什麼使他潔身自好、憂樂兩忘?答案是:

健全的人格,豁達的胸襟,獨特的個性。縱觀蘇軾一生,正如林語堂所作的精彩的評價:「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創意、有正義感、曠達任性、獨具卓見的人,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

《定風波》這首詞表現了蘇軾當時怎樣的心情?

10樓:匿名使用者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古詩意思:不必去理會

那穿林字打葉的雨聲

不妨一邊吟詠著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輕捷的更勝過馬,怕什麼!

一身蓑衣,足夠在風雨中過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風將我的酒意吹醒,

寒意初上

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

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

信步歸去

風雨,天晴

我無謂【簡析】

驚破起調的"穿林打葉"之音,顯示這來襲的風雨具何等聲勢!但從沙湖(黃州東南三十里處)道上現身的詞人,卻"竹杖芒鞋"、吟嘯而來,表現著怎樣一種閒庭信步的瀟灑。"誰怕"一語的反問,因了"莫聽"、"何妨"的襯映,顯得氣度從容人,由此展出披蓑煙雨的隱逸之思,就更有了遇禍不驚、笑對蒼茫的風神

蘇軾的《定風波》這首詞前面有篇小序,它有什麼作用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魚.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你說的是這個序嗎?一般古代的詩詞前面的序,叫 詩序 是用來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的,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呢,就是給他交代一個故事發生的背景,一個環境,作用呢,就是讓讀者在品讀詩詞的同時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作者當時的用意。這...

春晚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春晚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詩人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來表達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度。詩人就置身恬靜而又富有生意的境界之中,饒有興味地 小立 觀賞。人如其詩,也是靜而不寂的。詩描寫詩人讀書吟詩後傍晚稍立門外所觀之景,村野薄暮時分和諧 靜謐。對家人的思鄉之情!因為是家人一起...

《村晚》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抒發了作者喜愛鄉村晚景的情感 村晚 宋 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 b i 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裡,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象被山口咬住一樣,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