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時間像什麼,古代的時間怎麼表達?

2021-03-04 09:18:52 字數 5747 閱讀 8790

1樓:一槓青年

時間像什copy麼

時間像正在流動的水,一去bai

不返;時間像一隻正du在奔跑的千里馬,轉zhi眼即過;時間像一隻狗dao

的叫聲,尤如耳邊的風;時間是生命,浪費了一秒鐘就等於浪費了一點生命;時間像一個公正無私的法官,對誰都是很公平的,不會讓身上的那一架天平傾斜;時間像一個不公正的彈簧,快樂的時光中時間這一個彈簧就會縮短,讓我們享受不夠快樂;愁苦的時間中,時間這一個彈簧就會伸長,讓我們感到愁苦的時間過的特別慢,讓我們感到憂愁時刻浮現在我們身邊,不得安心。

2樓:一生俯首拜棘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古代的時間怎麼表達?

3樓:匿名使用者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

、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 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擴充套件資料

具體時間的計算

古代自唐以後將十二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午時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但是這種午正三刻並非是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最接近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是午初三刻,即現在的十一時四十五分。

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百刻制(清以後改為1日96刻),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時辰有八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半秒鐘。早在西周時就開始使用。

其中的十二個時辰,就是我們常 常 聽到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所謂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是根據太陽的節奏來安排自己的作息的。

4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來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表示日期的方式應該是「幾月初幾」,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和今天農曆的表達方式應該是一樣的。

時間表示的方式為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

天干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春秋戰國時期又採用十二辰(地支)紀月,而十二辰紀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

西漢末始又用干支來紀年。唐以後,五代曆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註記,這就是干支歷(甲子歷),它是一種陽曆。

此外,干支註記時間的方式起碼還從殷歷開始,附加在各個朝代至今所制定的陰陽曆中,兩種曆法同時並用。

干支註記時間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曆史時間。如《馮婉貞》:「咸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咸豐,皇帝年號;庚申,干支紀年。

5樓:墼餮魍薅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週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6樓:9小王子非魚

古代時間稱呼:

子時:23時至01時;丑時:01時至03時,寅時:

03時至05時;卯時:05時至07時;辰時:07時至09時;巳時:

09 時至11時;午時:11時至13時;未時:13時至15時;申時:

15時至17時;酉時:17是至19時;戌時:19時至21時;亥時:

21時至23時。

一小時是半個時辰,一刻為十五分鐘。20點整是戌時;20點30分是戌時兩刻。

1、十二時辰制。西周時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2、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即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

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

4、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

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明末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7樓:疾風動竹

一般格式:朝代+年號+數字+年。

如:大唐貞觀廿一年。

年號一般為兩字,也有四字的,如「太平興國」就是宋太宗使用過的一個年號。

**中久安盛平十七年哪個是年號?另一個又是什麼?

這個要看具體**裡有沒久安這個國家,如果有的話,那麼久安是朝代名,盛平是年號;沒有的話,那麼「久安盛平」就是年號。望採納

8樓:袁錦豪

年號,從先秦開始有的。久安盛平就是年號。另一個「十七年」是指在位皇帝改年號後的第十七年。

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繼位後始有年號的出現,始創年號元狩,並追建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

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

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9樓:高大貓說

年號,自漢武帝開始有的。久安盛平就是年號吧

年號真正使用的開創制度,當發源於中國漢朝皇帝漢武帝劉徹,年號建元。

10樓:匿名使用者

嗯ヽ(○^㉨^)ノ♪天壇醫院我們的家園,嗯?一天天人的命只為了一下鄉。。嗯ヽ(○^㉨^)ノ♪地方日日日本車?我們的快樂。你家門口的不一樣一樣地方日日日又一村幹嘛了呢就

古代時間怎麼說

11樓:空閒的迷茫者

說某時某刻,如早上5.30說為卯時二刻。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中國傳統計時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古代勞動人民最初給一天內的氣象配了代表詞。如早晨因太陽出來而植物啟動了生長,所以這時辰別名為「木」。

到了中午太陽最旺盛,空氣中、土地裡灼熱,所以時辰別名為「火、金」和「火、土」。下午5-7點最乾燥,果實糖份最充足,這時辰別名為「金」。到了深夜12點,環境一切冷靜,這時辰別名為「水」。

古代時段表述:

1、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登泰山記》)

2、旦:早晨.「旦辭爺孃去.」(《木蘭詩》

3、夙:早晨.「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出師表》)

4、暝:夜晚.「晻晻日欲暝.」(《孔雀東南飛》)

5、昏:天剛黑的時候.「自昏達曙,目不交睫.」(《促織》)

6、莫夜:晚上,莫通暮.「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7、夕:晚上.「日夕策馬,候權者之門.」(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8、即夕:當天晚上.「即夕行步如平常.」(《獄中雜記》)

9、宵:晚上.「今酒宵醒何處?」(柳永《雨霖鈴》)

10、夜闌:夜深.「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古代時間怎麼說 古代時間怎麼表示?

古代時間怎麼表示?古代的時間單位 1 年,一年設定為四季,三個月為一季,是為春 夏 秋 冬,全年為十二個月。2 時辰,每年為十二月,每月為三十天,計三百六十天 過年為五天,合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以十二地支設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3 一刻鐘,每天有十二個時辰,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 刻 一...

古代時間段的叫法,古代時間的叫法是什麼?

年。季。月。旬。日。時。刻。年 季 月 日 不解釋。旬 分上中下,每個月的前10天上旬,依次中旬和下旬。時 時辰,一日分十二個時辰。刻 一個時辰分八刻。山水天合勤學秀才。古代十二時辰。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 中夜 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 雞鳴,又名荒雞 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現在的時間和古代的時間怎麼相對阿

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 中夜 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 雞鳴,又名荒雞 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 早晨 日旦等 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 日出,又名日始 破曉 旭日等 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