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學的基本特徵是什麼,儒學與經學的區別是什麼?

2021-03-04 08:30:01 字數 5885 閱讀 3171

1樓:漫閱科技

在漢武帝把儒學定為一尊以後,儒家的經學成為漢代的官方哲學。經學的基本特徵是宣揚混雜著大量鬼神迷信和神祕化的陰陽五行說的天人感應神學目的論。

儒學與經學的區別是什麼?

2樓:x浮華一半

經學:四

書五經學說;

儒學:儒家學說;

經學是指中國古代,研究儒家經典,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

儒學:儒家學派的學說。

3樓:匿名使用者

產生的地域不同,儒家

是在北方周朝產生的,而經學是在南方楚國產生的.

產生的根源和內容,功能不同,儒家是周人入主中原征服東夷後,提出的系列倫理,價值觀念的外在表現形式,它使周人商人東夷人淮夷人開始有了一個共同的精神,較多地涉及禮儀,為人方式(這裡代表利於君子利益的為人方式的研究,如交友,作學問),道德觀念等,它在後世漢文化擴張中有重要作用.而楚國道家源於楚人的巫學,是一種探索世界的工具,哲學觀念,天文,科學思想,處世原則,數學,價值觀念,政治,藝術,法律等統一的混合物,它更多地在中國人的哲學,科學進步上有重大成就,如道家衍生的道教的火藥,道德經等.

形式結構上:在重要的觀點上,儒家並沒有太多的思辯,而是去確定道德法的具體細節;而道家思辯地堅持道在德先,認為道德並不是一個單獨的話題,而如水往低處流一樣,道德法則,價值僅是人合乎自然規律的表現,道學更傾心於萬物運動的規律上,以道德經為支柱,有許多分支,較為體系化.

儒學家與經學的差異:儒學家一般都會出聖人,以德行高而聞於天下;道學家則所學龐雜,高手(如道德經作者)會在哲學上有很大成就,弱者則多半是在天文,數學,思辯,科學和技術(煉丹等),政治等具體規律(像現在的分科物理學,化學之類)上有所成就.

這二者是支配中國的兩派,曾在西漢初時大打出手,最終以儒學受到中國漢武帝支援取代道學地位,勝出,主管史學,政治觀念,人力資源;道學受太后支援,但太后失勢,重要人物淮南王自盡,失勢則成為幕僚,主管天文,曆法,數學,建築,技工等.這些也算些差別吧.

4樓:南昌志明

由經典和經典詮釋所構成的經學現象,是世界上許多文明民族所共有的。它是文明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必然產物。在這一歷史時期,為了維護國家、社會和民族的統一性,避免社會生活混亂失序和國家、民族的**,需要某種具有宰制性的權威思想,由此而有經典及對經典詮釋實即經學的產生。

經學的權威性並不像過去學者通常理解的那樣,僅僅是統治階級扶持和樹立的結果,而是如同伽達默爾所說:「權威並不依賴教條的力量,而是依靠教條的接受生存。……真正的權威所具有的遵從既不是盲目的也不是奴性的服從。

」(1)由於經典和卓越的經典詮釋者在知識與智慧的洞見方面的優越性,人們相信經典的正確性和權威性,並自覺地而非違心地崇奉它。因此,從本質上說,經典體現一定民族、一定社會共同體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而經學則對一定民族、一定社會共同體的生存與發展起著指導和規範的作用。

在中國,儒學是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六經(後來逐漸增加為十三經),是儒學的元典。由經典和經典詮釋所構成的經學,不僅是儒學的靈魂,而且也是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如果說一部儒學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其實就是儒家經典形成及對其不斷進行詮釋和再註釋的歷史,那末,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發展實際是以對元典進行重新詮釋的形式的,儒家經學由此而在中國思想史中具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

儒學隨社會變遷而運演,經學依時代的發展而出現不同的思潮。這反映以經學為靈魂的中國儒學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理論品格。而不同的經學思潮的湧生,既是由特定時代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所決定的,又反映了一定時代的精神。

從此入手進行研究,能夠更深切地瞭解經學、把悟儒學,從而認識和理解中國傳統思想文化。

筆者認為,在與社會發展大體同步的儒家經學產生髮展的過程中,主要湧生了先秦元典經學、兩漢神學化經學、魏晉至隋唐註疏經學、宋明義理經學、晚明清初啟蒙經學、清代樸學化經學、近代西學化經學這樣幾個思潮。這些經學思潮,都反映了其各自時代的精神。

先秦元典經學。

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源遠流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儒學誕生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卻又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所來有自,是上古以來禮樂文化傳統的集大成者。反過來則可以說,上古禮樂文化是儒學的搖籃。

5樓:匿名使用者

先秦儒學,是一種治國理念,屬於一個學說,而且沒人願意採納。倒是道墨法兵縱橫等,頗受歡迎。

漢代獨尊儒術以後,為了更好應用儒家的理念來治國,就得知道先秦的儒家人都說了啥,而恰恰時間過去很久,秦代又焚書坑儒,所以儒家的典籍很少傳下來,而且即使有傳下來的,也是版本不同,差異很大。而漢代專門考據文章的這幫人,叫做經學家。這個事情最大的貢獻,是發展出了文字學,這個意義遠高於儒學的研究本身。

6樓:狼嘯月天下布武

經學是儒學的一個發展階段

7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你的身體和你的頭顱的關係和區別!

8樓:普通青年

經學只是儒學的一個部分

儒家思想的特點

9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之所以都在中國歷史上佔據統治地位,是與儒家思想內在的本質規定和倫理道德要求有著必然的聯絡,相容幷包的自我完善功能和開放性特質,使儒家思想更加符合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客觀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要求和平、穩定建設家園的崇高願望,也發揮著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大作用,顯示了儒家思想的巨大變化。

一、儒家思想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

儒家思想是中國長期不變的農業經濟和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法社會關係與**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它要求給統治者以絕對的權力,讓統治者盡片面的義務。儒家文化獨特的意識形態功能,在封建社會發展中,發揮著穩定、調控、導向和建構功能,符合封建統治者實現其統治的要求。

儒家提倡「仁政與德治」,反對**;強調嚴格德社會分工,把農業視為富國、強民德根本產業,把男耕女織視為最現實的社會生產途徑,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視為最理想的生產方式。儒家這種經濟思想同封建統治階級的「重農」主張相符合。同樣,也符合了小農經濟下農民安身立命的生活目標和他們的道德、心理要求。

政權與儒家思想相結合,政治儒學化,儒學政治化,形成「政儒一體化」的政治文化格局,是儒家思想內在特質的重要表現。在漫長而複雜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儒家思想的政治化是儒家演變的基本保障。政治化的儒學滿足了時代發展的基本要求,使儒家思想成為國家實現其政治統治,調節人們思想、行為的基本原則。

政治的儒家化使儒家思想在國家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居於支配地位。「政儒一體化」關鍵在於儒家相容幷包的內化性功能和開放性特質,使儒家所倡導的核心思想和行為準則,更加符合了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要求。儒家始終將「禮」作為其政治活動的核心,堅信通過「人倫」教育,就能達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治世目標。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褥詞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禮記·典禮》上)「禮」成為處理各種社會關係的指導原則,突現了「禮」在實現其政治統治中的約束性作用。

二、相容幷包的內化功能和開放性特質,是儒家思想被廣泛推崇的內在原因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長期與中國時代政治相結合,保持其獨尊地位,與其自身的包容性、內化性和開放性有著密切關係。孔子繼承周文化,並通過自身的「損益」把傳統的禮樂法規轉化為人的自覺的道德實踐,又把人所具有的道德屬性擴充套件為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用以處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關係,從而奠定了儒家「內聖外王」之學的基礎。孔子的思想經過孟子、荀子的發揮和宣揚,在先秦形成了一個具有巨大影響的儒家學派。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統治的鞏固,黃老「天為而治」、「與民休息」的統治方法不再適應對內加強**集權**制度的需要,到了漢武帝時,儒學便取得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地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思想。董仲舒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提出「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宇宙觀,建立起「三綱」、「五常」道德觀,把先秦關於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發展為「三綱」,把仁、義、禮、智、信「五常」作為調整這種關係的基本原則。儒學開始走上了神學化的歷程。

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稍後又產生了土生土長的道教,儒學日漸顯露出衰敗的跡象。魏晉玄學用精神性本體代替有意志的人格神,叫人無視社會現實和現實鬥爭。玄學在宣揚以無為本的性本體論的額同時,把儒家思想消融在道德思想之中,實現道、儒合一。

隋唐時期,形成了儒、佛、道三教鼎立的局面。這種局面不符合封建君主**的統治要求。唐中期,韓愈極力排除佛、道,提倡儒家道統思想,維護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為宋明理學發展儒家思想創造了條件。

北宋周敦頤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孟子、董仲舒和韓愈的儒學,結合儒、道、佛,提出太極、理、氣、性、命諸範疇,奠定了理學的基礎。程顥、程頤在「天人合一」論的基礎上,提出以「理」為基本概念的理學體系,理成為先於事物而存在的唯一絕對的最高實體,是萬物都要遵循而不可違反的最高原則,也是社會道德的最高標準。朱熹既批判佛教的出世主義,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鑑和吸取了佛教的理事說、心性論、修養論等思想。

在與道德的交往中,既批評道教與儒家倫常不符合的思想,從中借鑑了道教之圖,考釋道書,吸取道教的治學方法,將思辨哲理與儒家倫理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融合了儒、釋、道三教,在「三教融合」的基礎上重建孔孟道統,建立起一個相容幷包的龐雜理學體系,走上了「政教合一」的道路,使儒學在宋朝時期形成了新的完備的理論體態,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達到了高潮。「程朱理學」以孔孟之道為主要基礎,批判吸收佛、道營養,強調仁、義、禮、智之理為世界的邏輯根據與萬物的本性;強調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政治理論;強調天理與人慾的對立,鼓吹「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說教,並強調每個人的道德自覺性、操守與氣節。以朱熹儒教經學為代表的宋朝理學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統治思想,對維護封建秩序,鞏固封建統治、延緩封建制度的瓦解起了重大作 用,也使儒家的統治地位更加鞏固。

現代新儒學走中西融合、「返本開新」的道路。其基本思想主要繼承了宋明理學的精神實質,在堅持民族本位文化的前提下,對西學中的民主、科學與理性等中國文化所缺少的合理因素,採取有選擇地吸取的態度。當歷史走進20世紀時,隨著世紀初中國封建統治的最後滅亡,也就廢除了儒學作為國家政治指導思想的地位。

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儒學的猛烈攻擊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從而使佔據統治地位的儒學退出歷史舞臺。

三、儒家思想的許多傳統美德與追求精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起到凝聚人們力量的重大作用

儒家思想的內在特質,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形成了多數民族成員認同的心理素質、思想感情、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和道德準則,強調「人以待人」,尊老愛幼,愛國愛家,形成了具有親和力和凝聚力的中華民族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辛勞勇敢,自強不息、不畏**、剛正不阿的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情操,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民頌揚的典範與身體力行的準則。

它們構成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結構和行為方式,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以「仁、義、禮、智、信、忠、孝」為其核心內容的儒家思想文化在形成民族的精神風範及民族的思想方式上具有獨特的作用,時至今天,它仍以獨特的方式凝聚於中華民族的整體精神當中。特別是儒家所倡導的「中庸」思想,在維護祖國統

一、民族團結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儒家強調「中和」、「中道」、「中用」,強調安定團結和統一,形成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國家統一的整體觀念,對於中華民族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質滲入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風俗、心態、審美、情趣、制度、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以及語言文字之中,成為凝聚在中華民族文化結構中的重要因素。儒家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看成是不可分割的系統結構,培養了中華民族追求和諧統一的理想主義的心理特徵。儒家堅持「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的道德原則,要求人們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一種和諧社會關係,把個人與社會看作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儒家認為自然界與人類是一個統一的自然整體,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

人類只有視天地萬物為一體,才能達到自然、社會、人與資源的協調發展。

儒學同中國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所倡導的刻苦奮進、崇尚氣節與民族自尊、誠實守信與寬容和諧的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現代中國民族文化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

知覺的基本特徵是什麼,知覺的基本特徵?

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理解性 知覺的恆常性 知覺的選擇性 知覺的基本特徵?知覺有四個基本特徵 知覺的選擇性 人只對自己有意義的外來刺激才注意醫學教 育網蒐集整理,才選擇性地對其進行加工稱知覺的選擇性 知覺的整體性 指知覺對事物的各種屬性統一地整體地予以反映的特性 知覺的理解性 指對事物加工處理時,能結...

生物的基本特徵有哪些,生物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1 生物都在新陳代謝 最基本特徵 2 生物都有應激性專 3 生物都有適應性屬 4 生物都有生長 繁殖性 5 生物都有遺傳 變異性 細胞是夠成生物的基本單位。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滿足5大特徵它也是生物 1 生物體具 抄有共同的物質基礎bai和結構基礎 物質基礎 都有 du蛋白質和核zhi酸 結構基礎 ...

法律的基本特徵是什,法律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1.法律是一種行為規範系統 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範系統,具有如下兩個法律 教育網原創基本特徵 易出多選題 第一,具有規範性和普遍性。法律的規範性是指法律規範是一種一般的 抽象的行為規則,不針對具體事或具體人,而是為人們規定一種行為模式或行為方案,在相同的條件下可以反覆適用。易出單選 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