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寫意的意思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寫

2021-03-04 08:27:03 字數 5475 閱讀 4001

1樓:筱鳶

寫意,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不苛求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是一種形簡而意豐的表現手法。

中文名 寫意 屬 性多音詞

古詩寫意的意思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寫作手法以及

2樓:匿名使用者

這詩運用了的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通過對偶、列錦的修辭方法,表現了作者

於世事瀟灑出塵,於人世變幻,風雨蹉跎坦然豁達的悠然生活態度!

寫意本指國畫技巧的一種,就是不把細節的地方畫出來,只是隨意勾勒一個輪廓,表現出某種意境即可.相對的工筆花鳥山水等,就會畫的非常細緻,鳥毛都得畫的一絲一絲的所謂纖毫畢現.

用在古詩中,這是一種寫作手法,就是指不作過多的細節描寫,只是隨意點出幾個環境、物體或者人物的神態等,大概說一番情境(注意,是大概),就開始直接表現作者要描繪的意境,要抒發的情緒,要闡述的義理.

一般都說「 這首詩用了寫意的手法描繪了/營造了一副/一種舒暢曠遠/蕭瑟淒涼..的畫卷/意境,表達了作者***樣的情感/闡述了***樣的道理」等等.

王維的詩有不少就是用的這種手法,如《鹿柴》,以空山,人語,返景,青苔三個物象就描繪出一種夕陽西下,林中靜謐無聲的意境.再如李白《子夜吳歌》,更乾脆,直接「一片月」表示一下「搗衣聲」是「萬戶」的,就完事.由於寫意注重一個簡練、概括,給人的是一種大概的感覺、大概的意境,不需要逐字逐句細細推敲,所以可能絕句多一些.

與寫意詩相對的,如杜甫《登高》,從風聲要「急」,寫天要「高」,寫猿嘯還得「哀」,寫無邊落木要加個「蕭蕭下」,寫個長江還要特意描繪「不盡」「滾滾來」,完了才開始敘事抒情,感慨一番,描繪如此細緻,用詞百般推敲,完全就不會是瀟灑淡定的「寫意」風.

所見這首古詩的意思是什麼,表達了詩人的怎樣的思想感情?

3樓:快樂小魚兒

這個的話,個人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你結合當時作者的時代背景以及生活經歷去更好的理解他寫這篇文章的感情是最好的,如果你能夠做到身臨其境的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會發現作者為什麼會有如此這般的感情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可以的話麻煩採納一下答案,謝謝

古詩《雨過山村》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樓:博達國學

全詩處處扣住山村景象,從景寫到人,從人寫到境;農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韻,皆蘊於一個「閒」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寫雨過山村所見情景,富有詩情畫意,又充滿勞動生活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一種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

5樓:匿名使用者

《雨過山村》表達了詩人(描寫春夏之交時山村的優美風光和婦姑相喚而行的勞動場景,洋溢著山村生活的情趣)的思想感情。供參考。

描寫梅花的古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6樓:匿名使用者

《梅花絕句》

宋·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7樓:勤奮的路痴巨蟹

梅蘭菊竹是古代文人極為喜愛的四君子,它們都具有文人應該有的品德,梅的不懼寒霜的品格值得人們學習

什麼是古詩寫意?

8樓:竹林梢頭月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一】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

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

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賞析二】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菴詞選》中題為「酒興」。

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遊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

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祕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

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餘》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範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菴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漁歌子,詞牌名

漁歌子①•【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②

桃花流水鱖魚肥。③

青箬笠,④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張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唐朝肅宗時待詔翰林。後因事貶官,赦還,不復仕進,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叟。

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詩》錄其九首詩詞。漁歌子,詞調名,又名漁父歌。本為唐朝教坊曲。

分單雙調兩種,單調27字,五句,四平韻;雙調50字,仄聲。張志和《漁歌子》共有五首,全是單調。

【釋詞】

①不須:不想。

②歸:回去,回家。

【註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

雙調,五十字,仄韻。《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作者寫了五首《漁歌子》,這是第一首。

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並作《漁歌子》。詞牌《漁歌子》即始於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簡稱。

②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③鱖(音貴)魚:俗稱「花魚」、「桂魚」。

④箬笠:用竹篾編成的斗笠。

【簡單的意思】

白鷺從西塞山前飛過,桃花開了,流水潺潺,鱖魚又鮮又肥。「我」帶著青色的斗笠,穿著綠色的蓑衣,不管有斜風還是有細雨,「我」都想不回家。

【品評】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閒適的象徵,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閒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

這裡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

「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衝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釣臺、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游《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

」蘇軾謫居黃州時,曾遊其地,有云:「元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

「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钁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

張志和的《漁歌子》到日本

中日友好,早在唐代就形成高潮。日本先後派往中國的「遣唐使」有十三次,歷盡艱辛險阻的中國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更屬美談,鑑真與日本的阿倍仲麻呂對中日邦交的貢獻,銘刻史冊,人所周知。

然而,為奠定中日友誼豐碑,立過「特殊」功勞的,尚有位不出國的使者,他便是唐代文學家,自稱「煙波釣徒」的張志和。張志和的名詞《漁歌子》:

西寨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清人劉熙戴的《藝概》曾將它譽為[風流千古]的佳作。它不僅是中國唐詞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詞學的開山。

張志和的《漁歌子》宛如架於中日之間的一座彩虹之橋。《日本填詞史學》中有所記載:大約在張志和寫成《漁歌子》四十九年後(公元八百二十三年,即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詞傳到日本。

當時的嵯峨天皇讀後備加讚賞,親自在賀茂神社開宴賦詩,其時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皆隨嵯峨天皇和唱張志和的《漁歌子》。誠然,張志和未曾赴宴詠和,實為憾事,但和者爭相仿效《漁歌子》而作,《漁歌子》撥響了中日人民的心絃。近代老詞學家夏承燾,在詠嵯峨天皇絕句中曾雲:

「一脈嵯峨孕霸才……桃花泛飄上蓬萊。」正是對此極好的讚頌。

日本嵯峨天皇對漢詩造詣很深,在宴會上親作五首,其中第三首曰:

青春林下渡江橋,湖水翩翻入雲霄。

閒釣醉,獨棹歌,往來無定帶落潮。

席間天皇年僅十七歲的女兒內親王智子,聰穎過人,她吟和的兩首,更為神社開宴生色不少:

春水洋洋滄浪清,漁翁從此獨濯纓。

何鄉里?何姓名?潭裡閒歌送太平。

這些詞章,有十三首收錄在日本《經國集》裡。近代日本學者浦鬆友久,在《關於越調詩的

二、三問題——唐代新聲在日本的遺留》**指出《越調詩》的體裁特點很容易使人聯想起《經國集》卷十四儲存的《漁歌》組詩,關於這一組以嵯峨天皇的五首詩為中心的十三首詩,是一些與《漁歌子》譜系,即以張志和和《漁父》為原作的稱為[詞]的 詩歌新形式有關的作品。

可見,張志和的《漁歌子》對日本詞學的血緣關係,是不同尋常的。

點評: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闋,風流千古。東坡嘗以成句用入鷓鴣天,又用於浣溪沙。

然其所足成之句,尤未如原詞之妙通造化也。太白菩薩蠻、憶秦娥,張志和漁歌子,兩家一憂一樂,歸趣難名。

《遊子吟》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孟郊用這首詩表達對母親的無限感激和敬意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 母愛。兒行千里母擔憂,表達了偉大的母愛 遊子吟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

水調歌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水調歌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水調歌頭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 公元1076年 當時蘇軾在密州 今山東諸城 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 水調歌頭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 親人千里 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蘇軾一生,推崇儒學 講究...

畫眉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古詩畫眉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詩人渴望自由,希望像畫眉鳥一樣無自由自在的生活。寓意深遠,反映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嚮往。畫眉鳥北宋文學家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白話譯文 來到樹林裡,看到畫眉鳥在開滿紅紅紫紫山花的枝頭自由自在地飛翔,聽到它們在高高低低的樹梢上隨著自己的心意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