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壇中作者思考的結果是什麼,急《我與地壇》中得到的10個啟發

2021-03-04 01:00:07 字數 4628 閱讀 4929

1樓:匿名使用者

《我與地壇》,長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史

鐵生著.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與母親的後悔,對於中學生來說,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秀文章.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急:《我與地壇》中得到的10個啟發

2樓:匿名使用者

曾經三次執教《我與地壇》,不同的方式裡有著本質的主旋律:朗讀。而不同的朗讀形式裡也透著相同的結果:淚流滿面……

一、「無備而來」成就「完滿」

第一次接觸到《我與地壇》,竟不知如何下手:「自讀」一族的篇目,長得可以的篇幅,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感(課文節選的是

一、二部分)……當我踩著鈴聲進入課堂,當一系列課前「程式」已然完成,心中沒底的我由萬般無奈中生成「自告奮勇」:「本篇為自讀課文,我帶個頭,自己先讀……」

譁然一片,這中間包含著的也僅僅只是「這麼長的文章也讀?」一層意思。

等學生基本安靜下來,我已「舌遊」到了「它等待我的出生,然後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讓我殘廢了雙腿」。靜靜地,我感受到了「無聲」傳遞給我的信心和感動。「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

」人堆裡有了默默的點頭。等我自覺頗有節奏並滿含抒情味道地念完六個「譬如」,我的學生,他們,完完全全地跟著我——「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裡去」……

在我尚未把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朗讀完,我已有一種控制不住的內在東西需要溢位,底下有了一陣小小的騷動,幾乎是個個低著頭,幾位女生掩著面。

「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我終於找到了釋放的出口,眼淚不自覺地流淌著。但我明白,我不能停止,包括眼淚,包括朗讀。此時,「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念頭再也尋它不著,我只是感動於母愛,感動於學生跨越年齡、時代和經歷的共鳴。

前排學生遞給我一張紙巾,和著她的低泣。我沒有擦,我得在「痛快」裡尋覓「感覺」,在淚流滿面裡找到感動,珍藏並滋養,我願意沉湎在這份痛悔的懷念裡……

「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點狀的低泣連成片,聚成流。「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我幾乎是用盡了自己最後的一點「朗讀本能」支撐完最後的一句。

我不敢也不願抬起頭;而當我不得不抬起頭,面對的同樣是不敢也不願抬起頭的學生們……

好在下課的鈴聲及時響起,我連「下課」都沒喊,低著頭匆匆而出。

這樣的文章,還須「分析」麼?這樣的課堂,還要「補充」麼?多年來,我同樣頭一次意識到,讀書何須百遍,上課不必「準備」!

二、「有備而來」絕非「演戲」

2023年11月,全國語文教學藝術研討會第26屆年會在紹興舉行,我應命再次執教《我與地壇》。

有了前一次「痛快淋漓」的經歷,良好的自我感覺使我再一次地想「重蹈覆轍」,但組織者卻以為這般上課有「戲弄」聽課者(多是各地「權威」級別的教師)之嫌。最後,雙方各自退讓:第一部分「講」,第二部分「讀」---自讀課文儼然成為「講」「讀」篇章。

儘管對第一部分的教學自以為也有新的發現,對聽課者也必有新的啟發,但我還是等候著「感動」的到來,期待著「感動的文章總會令人感動」的效果的光臨……

整整有20分鐘時間留給我。我忽然有了一絲不安:面對這齊刷刷的400多號人(僅有50位借班上課的學生),會不會只產生「眾人皆醒我獨醉」的尷尬結果?

給我自信吧:天底下都有母愛!

我朗讀,我哭了;學生聽著,也哭了;正襟危坐著的老師中間也不乏落淚者……場內除了我的「宣洩」,除了節律不一的抽泣,再也沒有別的聲響!

「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之後便是「下課」。

這堂課讓我有了一些意外的收穫,但公正地說,我確確實實是真誠地付出,真情地奉獻,因為真正令我感動的,仍然只是——《我與地壇》。

三、「三進地壇」依然「故我」

《我與地壇》搬到了第一冊(以前是第二冊)!目錄中找到它時我仍是陣陣的激動,仍有抑制不住的想哭的慾望。我要讓我的學生深刻地體驗母愛,理解母愛,昇華母愛!

第一部分仍由我「帶領」學生「祭拜」地壇,並且非常理性地讓學生朗讀其中或充滿哲理或飽含欣喜的語段。完成「生命的蛻變」,感知「自然的復甦」,我用了一堂課。

學生似乎與我有了約定,他們期盼著「第二堂課」的到來!所以當我再次進入「地壇」,當我詢問學生對第二部分如何看待時,他們幾乎是統一的回答:「很——感——人!」

九月的天還是悶熱,電扇關了,門窗閉了,簾子拉了,燈光滅了……我靜坐著。

莫名其妙!學生有了騷動。

「好文章須細品默唸,最好沒有外界的干擾。史鐵生以殘疾之軀感念母愛,我們,儘可能地走近作者。」

「多少次,我讀著這篇文章,每一回,我都會落淚,我不想刻意地營建這樣的氛圍,我只是希望我們能安靜地感激生活,感謝母愛……」

「不許出聲,但我們須一氣到底……」我的語調顯然已經哽咽。 或遭遇美文

——讀《我與地壇》有感

高一(15)班 孫雄立

繼《荷塘月色》與《我的空中樓閣》這兩篇集比擬與描寫於大成的文化盛宴後,我們在散文單元又邂逅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向來對史鐵生了解不多,長期淹沒在賈平凹與周國平的華麗辭藻中,使我對這位風華正茂卻高位截癱的大思想家知之甚少。讀過《我與地壇》後,深感這次心靈的洗禮來得太晚,憾事也!不合常理地、讀他的《我與地壇》時便被他的名字在我心中深留下烙印。

說不清為什麼,我喜歡上了他略帶黑色幽默的口吻,喜歡了他經過十五年心如止水的思考後所換來的大徹大悟的心!「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靈魂」。這就是他十五年寂寞地默默幹著的唯一事情!

作者對小生命、大環境的描寫如詩如畫,專情、悽美、傷感而又深含禪意,物我不分中又反差強烈地穿插著對比以突顯其矛盾不安的心。尤其讓我欽佩和欣喜的是,作者是如何用懇切、誠摯的語言將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生活的真諦傳達給讀者,又是怎樣用他的苦難提高讀者對生命的認識和珍愛的啊!作者是如何用飽蘸濃情的筆,寫到了自己的母親、又是怎樣讀懂母親在無比的身心重壓下憔悴不堪地給予兒子生存的啟發啊!

他似乎總能將徘徊於我心底的那種類似的思想感受真實而生動地寄寓在那圓潤流暢的字句裡,讓我在讀後擁有傾訴般淋漓酣暢的快感。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共鳴」?!

我於是便常懷著一種羨慕甚至是一種剖析自己的情味來反覆品讀這篇《我與地壇》,有時竟認真得像幼稚園裡的孩子般用手撫摸著書頁,如同珍視一個晶瑩剔透的生命,魔石般地深深吸引著我!可很快我就釋然地笑了。是的,這就是我一直在冥冥中尋覓的文字,這就是我一直嚮往的聖殿,這就是我一直渴望的意境,這就是我懷念已久的情韻!

遭遇美文,心底浮起一陣陣祥和而平靜的幸福感

3樓:影翼王者

課文節選自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是文章的

一、二兩部分,從內容上看是緊密聯絡的,第一部分是寫了我與地壇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寫了在地壇這個大背景下我與母親的故事,從主題思想上看,也是渾然一體,地壇使我平和豁達對待生死,解決了為什麼生的問題;母親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義,解決了怎麼活的問題。地壇、母親,都給過我生命的啟示,可以這麼說,地壇是我虛化了的母親,母親是心中永遠的地壇。

史鐵生,2023年生於北京市,2023年在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初中畢業,2023年赴陝西延安插隊,三年後21歲時因病雙腿癱瘓轉回北京,後到街道工廠當工人,2023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職回家。2023年發表第一篇**《法學教授及其夫人》,2023年加人中國作家協會。代表作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禮拜日》《舞臺效果》等。

還有散文集《愛情問題》《學習對話》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曾獲全國優秀短篇**獎。他的創作比較突出地表現出對於殘疾人命運的關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對於社會與人生的某些帶有哲理性的思考,語言優美,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寫於2023年5月,改定於2023年1月,全文1萬3千餘字,共分七個部分,從方方面面寫了作者自己跟地壇的關係,其中主要內容是對於人生的思考。

地壇的正式名稱叫做「方澤壇」,坐落在北京老城的東北角安定門外路東,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時又加以擴建,是一組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呈方形,象徵大地,主建築是「皇祗室」和拜臺。

「皇祗室」中設地神牌位,拜臺為二層方臺,四周開溝貯水。此外還有神庫、神廚、齋官、宰牲亭、祭器庫等建築。每年夏至,皇帝在這裡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

辛亥革命後祭祝活動廢止。2023年闢為「京兆公園」,2023年改稱「平民公園」,但是在戰亂年代,此處曾被駐軍佔用,園內建築屢遭毀壞。新中國建立以後,經過修葺開放,稱「地壇公園」,並由北京市人民**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期間因遭譭棄及疏於管理等原因,園址荒蕪。現在皇祗室、拜臺、齋宮等主要建築儲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說,「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近些年來,這座古園又獲得新生,經過整飭,成為現代化城市裡的一座鬧中取靜的公園,是人們晨昏鍛鍊身體和休閒的好去處,每年春節還在園中舉行大型的「廟會」活動。

作者是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裡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在《我與地壇》一文中,除了我們在節選為課文的部分裡所見到的內容外,作者還寫了在古園中的見聞和所遇到的人與事,述說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還是抒發自己對於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

課文節選的是《我與地壇》中的第一第二兩個部分。所選部分涉及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作者在突遭不幸雙腿癱瘓後對於生死的深沉思考,一個問題是作者悔恨在母親過早去世後才理解了母愛的無私與偉大,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以阿戰爭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1空中偷襲 1967年6月5日8點45分,埃及空軍基地裡,一切像往常一樣,軍官們正在上班途中,許多雷達值班室正在進行交 突然,空中響聲四起,無數飛機閃電般襲來,霎時火光沖天,聲隆隆,大批飛機還未起飛,就被摧毀在地面?同一天,以色列空軍還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的25個空軍基地進行了襲擊?從早...

孔子拜師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麼

孔子從曲阜到洛陽拜老子師,輾轉辛苦到達,老子問他為什麼要拜他為師,他說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學習是沒有止境的。孔子學習的過程中也是很努力,當然也是學到了更多的東西。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這是孔子對學習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師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他認為 學無止境 所以三十歲的時候,他還要千里迢迢去拜師學習...

淮海戰役的結果是什么,淮海戰役的結果是什麼

1 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正如 所說 現在,人民解放軍無論在數量上士氣上和裝備上均優於國民黨反動派 的殘餘軍事力量。至此,中國人民才開始吐了一口氣。現在情況很明顯,只要解放軍向殘餘的國民黨軍再作若干次重大攻擊,國民黨統治即將土崩瓦解,歸於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