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字怎麼識別,古人是怎麼識別漢字的音的?

2021-03-04 00:37:06 字數 5549 閱讀 9872

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的文字識別大體都一致。

古代文字起初都是利用人民所看的事物進行粗野的描述。後來才慢慢演化文字的形成。

2樓:匿名使用者

要看是什麼字: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楷書、行書、草書

3樓:匿名使用者

漢字演變是研究文字演化的書籍,本書共選取常用漢字500字(加上釋文中提到的通用字、假借字等共為660多字),每字依次列舉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九種字型(其中有的已簡化,另加簡化字楷書,共九種字型)。金文的少數字用籀文或戰國文字等字型代替。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漢字 從最初大部分象形文字發展到現在 有一個連貫的變化過程 所以可以通過字形的變化找到規矩

四大文明古國裡面 幸好中國的文化一直得到延續 我們在識別古漢字的時候有基礎

如何辨別古代的字型?

5樓:天地遊魂

這個可不是一句話就能讓你明白的,你要想了解估計的先練字。楷書比較好認,草書就像現在的連筆字,你要寫明白了也就能看明白了。

甲骨文多數比較象形。有些字你都能大概猜到是什麼子。如日子時一個圈圈中間一個點月子就像個月牙。山是三個挨著的尖中間的尖長。

6樓:須陀洹

古人是怎麼識別漢字的音的?

7樓:生於7月21日

在中國古代,由於沒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認識漢字、讀出漢字,只好用漢字來注音。這樣便先後產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於漢代。這一點在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說文解字》中對漢字的讀音常常說「讀若某」或者「某聲」,就是這種情況。例如《說文》中的「材,才聲」,意思是說「材」這個字的讀音應該讀成「才」。 後代的經學家把這種方法說成「音某」,也是同一個意思。

比如唐代陸德明編寫的《經典釋文》有「拾,音十」。直音法雖然簡單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侷限性。有時候會出現某個漢字沒有同音字的情況,比如「丟」字,我們找不到同音字來注直音;有時候這個字雖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漢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難懂、難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這是違反學習原則的。

另一種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調的字來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聲」。「刀」是平聲字,「到」是去聲字,單用「到」來對「刀」字注音是不準確的,因此必須法「到」字的聲調改變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讀音。

同樣的,這種注音法雖然比直音法有所進步,但是由於需要改變聲調,然後才能讀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還有一種注音法,就是我們熟知的反切法,又稱反音、切。反切法自東漢到清末長達一千六百多年的時間裡,一直對漢字標音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反切法的起源眾說紛紜,主要有四種觀點:

一、起源於三國魏人孫炎。這種說法最早見於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中的《音辭篇》:「孫叔然(就是孫炎)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

二、起源於東漢末服虔。日本釋安然《悉曇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韻詮》中《反音例》稱到:「服虔始反音。」清代的章炳麟等人就主張這種說法。

三、來自西域。宋代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三:「反切直學,自西域入於中國,至齊樑間盛行。」

四、中國古來有之。這種說法可能**於「二合音」,沈括在《夢溪筆談》裡的《藝文二》卷十五中寫道:「切韻之學,本出於西域,漢人訓字止曰讀如某字,未用反切。

然古語已有二聲合為一字者,如『不可』為『叵』,『何不』為『盍』,『如是』為『爾』,『而已』為『耳』,『之乎』為『諸』之類,似西域二合之音,蓋切字之源也。」也可能是起源於文字創制之時,清代劉熙載所著的《說文雙聲》裡的《敘》說道:「切音始於西域乎?

非也。始於魏孫炎乎?亦非也。

然則於何而起?曰:起於始制文字者也。

許氏《說文》於字下系之以聲,其有所受之矣。夫六書之中較難知者,莫如諧聲。迭韻、雙聲,皆諧聲也。

許氏論形聲及於『江』『河』二字。方許氏時,未有迭韻、雙聲之名,然『河』『可』為迭韻,『江』『工』為雙聲,是其實也。後世切音,下一字為韻,取迭韻;上一字為母,取雙聲,非此何以開之哉?

」反切法就是用兩個字拼出一個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說「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讀音。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稱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

由此可見,反切是一種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現代的漢語拼音不一樣。現代的漢語拼音是一種音素拼音,即每個音素用一個或兩個字母表示,因此,用漢語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個字母,如「哦」,也可以用兩個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個、四個字母來標註一個漢字的讀音。反切是根據聲韻原則來進行拼音的,它其實是一種雙拼法,總是用兩個字來拼音的。

反切中第一個字(上字)代表聲母,第二個字(下字)表示韻母以及聲調即使是「零聲母」,也必須要有反切上字。例如「安」就是「烏寒切」。同樣的,即使既有韻頭又有韻尾的韻母,也只能用一個反切下字。

比如「香」就是「許良切」。

由此可見,反切比起上述兩種注音方法,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侷限性。首先,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聲母,就應該只表示子音,但是實際上每一個漢字都代表一個完整的音節,單純表示子音的漢字是不存在的。

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韻母的,就應該只表示母音,但是同樣的,以母音開頭的漢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須借用帶有子音的漢字來作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韻學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謂的「呼」是音韻學中的一個概念,現代漢語中有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以及撮口呼,而中古時期則只有開口呼與合口呼兩種)。例如,「烏,哀都切」,其中「烏」是合口呼,「哀」是開口呼。

在以後歷代中,反切被不斷改進,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廣韻》和《集韻》。雖然都是宋代的韻書,相差只有幾十年,但是《集韻》的反切已經有了很多的改進。明代的呂坤所寫的《交泰韻》,清代的潘耒所寫的《類音》,設計出了新的反切方法。

但是無論怎麼樣,用漢字注音都會帶有侷限性。因此在明朝以後,中國開始出現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這是在中國傳教的西方傳教士發明的。

最早的是利瑪竇根據拉丁文發明的二十六個聲母和四十四個韻母的拼音方案,然後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彙,由於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稱「利、金方案」。它的出現引發了中國幾百年以後用字母拼音的潮流。

到了清末民初,出現了切音法,經過改進之後就是我們現在在字典的最後幾頁上經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邊的那種)。

8樓:yzwb我愛我家

從周朝的《史籀

篇》,秦代的《倉頡篇》、《爰歷篇》、《凡將篇》,西漢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學》,宋代的《三字經》、《百家姓》,明代的《龍文鞭影》,清代的《小學韻語》等,中國的識字教材有十幾種,上下約2023年的歷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幾個規律:

1、音韻定位:

以上教材全部都是韻語成文。古人早就認識到漢字在聲音方面的特點就是一字一音,每個音都有一個韻。正因為漢字有韻,決定了漢字能夠排列整齊,平仄押韻。

從兩千多年前的詩經開始,再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中國語言文字達到了最高的藝術境界,這裡面漢字的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沒有韻幾乎無法開啟中國古文化教育的大門。所以從小培養兒童對韻的語感,是學習漢字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這也是古代童蒙教材幾乎都是韻語的原因。

古人用韻還有第二個原因,用現代心理學的說法,韻語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一種記憶方法,世界上許多民族的歷史就是靠詩歌這種韻語的形式流傳下來的。

2、四字一句:

識字教材一般都是四字,個別也有三字,上面提到的10種權威的識字教材,有9種都是四字一句,只有《三字經》是三字一句。為什麼用四字一句,這是很有講究的。

兒童學語的過程是個訓練發聲的過程,因其控制聲音的肌肉不發達,所以一次讀的音節一般不超過四個。實驗證明六七歲兒童讀五個以上的音節和讀四個以下的音節,其語句的完整性大不一樣,古人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四字一句符合漢字組詞的習慣。受平仄押韻的影響,漢字組詞大多按幾何級數增長。早期漢字一字一詞,隨著語言的發展,兩字一詞的複合詞越來越多,如上下、左右、黑白、前進、後退、道理、光明,再發展下去則是以四字一詞的複合詞為多。

《中國成語大詞典》收錄的都是這一類的詞,這也是中國語言的精華。

3、文涵百科:

翻開古代的識字教材,都是按兒童應當掌握的知識來編寫的,可以說是包羅永珍,主要是天文、地理、人倫、道德、歷史、農耕、祭祀、教育等,讓兒童在學字的過程中就能學到終生受益的知識。學字有三個境界,其一是就字學字,這就好比用字典學字;其二是既學字又學句,這就好比用文章學字;其三是學字、學句又學知,這是古人學字的最高境界。

從形式上可以看出古人識字也是隨課文識字,但是古人的隨文識字和我們今天的隨文分散識字截然不同,這就是古代識字教材的第四個規律,也是我們最難做到的一個規律。

4、集中識字、字不重複:

現代語言教材無效重複佔90%以上,古人恰恰在解決這一問題上獨闢蹊徑。前面提到的「三百千」,其中《三字經》共1616字,《百家姓》共576個字,《千字文》共1000個字,「三百千」合起來共有漢字3192個,但不重複使用的字約2200個,生字佔全部字數的70%,這麼大密度的生字量,現代語言教材是望塵莫及的。

當我們用現代生理學、心理學、語言文字學、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去研究以上的古代識字教材和古人的識字教學方法時,會發現它們是非常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

首先是教材。古人早就發現漢字像一盤散亂的珍珠,一個字一個詞學習是非常笨拙的,必須用義理這根線將散亂的珍珠穿成串才好學。在形式上必須做到八字成韻,四字組詞,兩字分節,單字定聲。

這樣每個漢字就會在特有的音流、形流和義流中固定下來。心理學證明,當無意義的識記材料按音節韻律排列後,記憶效率至少能提高10倍以上,如果再加上義理,記憶效率就更高。這就是古代識字教材的訣竅。

再看教法。兒童識記的特點是先整體輸入,後逐步細化。古人很早就悟出了這一點,他們先利用兒童形象記憶強的特點,把幾千字的課文背得滾瓜爛熟,這時兒童對字形的感知已有了六七成,稍加訓讀,即可分句組詞,單個指認。

這種文—句—詞—字的順序顯然是從整體走向分散,符合兒童形象思維的特點。現代識字教學中的字—詞—句—文的順序則是從分散走向整體,符合**抽象思維的特點。

實踐證明,古人的識字方法有獨到之處,相當高明,也非常合理,兒童學起來輕鬆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必須要認識一定數量的字才能開始讀和寫。所以歷代識字教學大多主張先集中識字,然後再讀書。

編寫識字課本《文字蒙求》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說:「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不必遽讀書。能識二千字,可讀書。

」崔學古在《幼訓》裡也說:「凡訓蒙勿輕易教書。識字至千字外,方用後法教書。

」當代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在《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中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集中識字教學經驗進行了總結:「前人在識字教學中第一步是用較短的時間教兒童集中地認識兩千來字,然後才漸漸教他們讀書。在這個集中識字的階段,以教會兒童認字為主,至於每個字怎樣講,要求很低,怎樣用,可以說完全不要求。

這期間也開始教兒童寫字,但是寫字的進度跟認字的進度不一致,就是說,並不要求認什麼字就寫什麼字。這是傳統的集中識字教學的基本方法。」

林成滔先生在《字裡乾坤》中也說:「漢語的主要特點是實行以單音詞為基礎的二次構詞法為主,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識字教育沒必要像拼音文字那樣,分散開來用較長的時間去進行,而最好在短期內集中突擊完成。」

用藥水怎麼識別,用藥水怎麼識別

不鏽鋼用藥水檢測只能分辨真假,含量基本力不從心,我有次用藥水檢測,感覺我們一個 商提供的產品不像304的。但是拿到sgs做檢測,權威給出的答覆就是304。所有最好還是拿到權威的第三方做檢測。目前市場上的測定藥水有 通電型 和 不通電型 兩種。1.通電型 不同材質不鏽鋼有相對應的檢測藥水,若檢驗是否是...

礦怎麼識別

鋁土礦實際上是指工業上能利用的,以三水鋁石 一水軟鋁石或一水硬鋁石為主要礦物所組成的礦石的統稱。它的應用領域有金屬和非金屬兩個方面。鋁土礦是生產金屬鋁的最佳原料,也是最主要的應用領域,其用量佔世界鋁土礦總產量的90 以上。鋁土礦的非金屬用途主要是作耐火材料 研磨材料 化學制品及高鋁水泥的原料。鋁土礦...

廣義積分中怎麼識別奇點,廣義積分中怎麼識別奇點瑕點

很簡單啦,分母的零點,沒有定義的地方,都可以。題做多了就好了。分母的零點,都可以。題做多了就好了很簡單啦,沒有定義的地方 微積分中瑕點和奇點有什麼區別,怎麼判斷奇點 瑕點是幾?一 區別如下瑕點是函式趨於無窮的點 奇點是函式未定的點。比如間斷點,無定義點。奇點包含瑕點。1 暇點 如果函式f x 在點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