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務員怎麼上班,看看古代的公務員是怎樣上班的

2021-03-04 00:32:26 字數 5776 閱讀 5583

1樓:手機使用者

我們現代人平時上班,都要打卡或者簽到什麼的,證明自己不遲到早退。那麼,古代公務員沒有先進的機器,可以偷懶嗎?

抱歉,不能。

在古代時,文武百官不叫上班,而是稱為「點卯」,一些地方官府以「擊鼓升堂」為每天上班的開始,但是,他們上班也是有一定的規章制度的,若是有人冒犯,都會受到懲罰,這一點則跟我們現在很相似。

古代**上班比我們要早得多,有的時候天不亮就要出發。有人說,上班早,下班也早吧?這倒是不過??

由於古代沒有汽車,很多**只能步行。有時候下午三點下班,但是走到家時,可能天都黑了。

而在京城為官的**一般是在上午九點「散朝」後,各**就會到宮外吃早點,當然了,這早點是皇帝賞賜的,不用花錢,早點吃完後,就各自回到衙門上班,處理日常工作,或是執行皇帝在早朝時所下的旨意與任務,這就是在京城為官的**一天之中的上班模式。

地方官和京官又不一樣,不論是哪一個朝代,皇帝都要求百官要勤勞。判斷一個人是否勤勞的最基本標準,就是他是否遲到早退。如果遲到早退,朝廷都有相應的處罰措施。

如果曠工,那處罰更是嚴厲。

以明朝為例,如果有**敢曠工一天,就打20杖作為警告。如果半個月內被罰了100杖,視情節決定,有可能直接摘掉頂戴花翎!

而在唐朝的時候,唐玄宗就規定:「文武官朝參,無故不到者,奪一季祿」,就是說對於無故不上班的**,當扣一個月的工資,如果無故不上班有一個月的,則規定流放一年,也就是判刑一年,如果是職位在四品以上的**,則罪加一等;而對於早退遲到的**,則罰幹苦力活一天,這個按違反次數而定。

在其他朝代,對於類似的**,處罰也是比較嚴厲的。

所以說,我們現代人雖然生活節奏快,但是和古人想比,還算是幸福的了。知足者常樂啊??

看看古代的「公務員」是怎樣上班的

2樓:撫州中公教育

古代的抄「公務員」也就是古時襲

候的大臣了,bai他們也要天天上早du朝zhi,就和我們現在的上班差不dao多。我們現在可以坐公交,擠地鐵,但是古代上朝是有很多講究的。

在中國古代,是幾點上班呢?也就大概是早晨5點左右,為了上班不遲到,他們基本上半夜就要動身,而且古代二品以下的**頌模是不胡磨允許騎馬的,所以就只能坐轎了。

據有關史料記載:早朝時,大臣必須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清晨3點,大臣抵達午門褲櫻鬥外等待。

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就要排好部隊;到清晨5點擺佈鐘聲響起時,宮門開啟。百官依次進入,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

中國古代**怎麼上班和休假?

3樓:水酉不悅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五

一、十一、除夕等國家法定節假日是休息或者走親訪友的好日子。而且,隨著人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這些節日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很多人或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在現在的社會中,節假日如此重要,那麼在古代中國有沒有節假日呢?如果有的話,又是怎樣的情形?

【歷史淵源】

【漢朝的休假制度】

據《漢律》記載,早在西漢時,**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確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意思是說**工作人員,每工作四天就休息—天。

**的本意是,工作了四天也的確夠辛苦的,那麼第五天就放假讓他們洗澡更衣,修發刮臉吧。

這個制度,在西漢兩百年的時間裡得到很好地貫徹。到了東漢,這個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地實施。司馬遷在《史記?

百萬君傳》中說道:「**每五日洗沐歸謁親。」相比於西漢時期的規定,這時的「休沐」不但可以洗澡休息等,還可以網家看望老小、夫婦團聚。

【隋唐的休假制度】

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了隋唐。不過到了唐代,延續了數百年的每五日休一天變成了每十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後一天休息。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國事頻擾,朝廷改「五日休沐」為「十日休沐」,此即所謂的「旬休」。

據王聘三《古今事務考》載:「永徽三年以天下無虞,百司務簡,每至旬假許不視事,以寬百僚休沐。」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工作十天才能休息一天,也就是上旬、中旬、下旬各一天。

這三天休息時間被稱為「浣」,從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稱謂。

這樣,一年三十六旬可休三十六天。而且,相對於今天的請假,唐代請假要難得多。當時**對於「旬休」規定頗為嚴格,凡三品以上**,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滿後要到衙門銷假,是謂報到。

否則,就要扣發一個月的俸祿,甚至罷官。

通常情況下,唐代以後,大多數****們習慣於上午或整天都在官署裡辦公,傍晚才下班回家。對於京城內的**而言,如果需要上朝,他們就要一大早先去上朝,然後才到自己的官署辦公。

而地方上的**大部分都是和家眷住在一起,前面辦公、後面居家。

因此,可以說,放假與不放假也都是一回事。但相對低階的**,如幕僚,因為地位卑微,是沒有官邸的,甚至得離家別子住在官署裡或租屋而住。因此,節假日對於他們而言,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宋、元的休假制度】

「旬休」制度在宋、元兩代相以沿襲。宋朝時期,除這些常規假日外,法定的節假日更加豐富。據宋史筆記《文昌雜錄》記載,元日(春節)、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慶節(正月初三)、上元節、天聖節(皇帝母親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節、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

這樣,一年的法定假日達到了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和現在的法定節假日總數非常接近。

當然,和今天不同的是,在倫理盛行的封建社會,基於人倫血緣和宗法觀念,除了上面的法定節假日外,**還出臺了很多「人性化」的政策: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不含旅程);在五百里外,則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兒子行冠禮時有二天假期;兒女行婚禮時有九天假期。

父母親去世,解官戴孝三年(軍職為一百天);親戚去世,根據關係遠近設不等的假期。

和之前的各個朝代相比,元代在節假日製度上顯得迥然不同。

法定節假日更是少得可憐——元代規定全年只有十六天節慶假日。

為什麼元代的假日這麼少,或許與其遊牧民族的出身有關吧!

【明清的休假制度】

或許是受了元朝的影響,到了明清兩代,****就沒有漢唐宋時期寬鬆的休假制度了。「旬休」制逐漸削減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個假期,即春節、冬至及皇帝的生辰。具體的是月假三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農曆七月十五)、冬至等節日可放假十八天,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

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

不過**的這一措施遭到了大多數**的反對。帝王將相,考慮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聲望,也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在三個假日的基礎上增添了寒假,並將春節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長至一個月。但是**的這個規定是有條件的——長假期間**仍要不時地到其官署處理必辦的公務,涉及司法的事務更是不能停止。

清朝後期,休息制度開始發生了變化。鴉片戰爭以後,西方人大量進人中國,他們每星期休假——天,時間一長,國人產生了認同感。到了2023年,清朝**在上層基本上實行了星期天為公休日的制度。

在千年的休假制度裡,除了法定節假日,**也對「臨時請假」

制度作了規定。舉個例子,如果**因為有急事而無法及時回官署辦公,晉代就規定:「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為限,千里內者疾病中延二十日。

」到了後晉時期,家居外地的官吏探親時,**還會單給路程假。

這種「急假」在今天看來頗具人性化,當個人要執行對家庭的責任時,**的法令有相應的假期規定。最寬大的是唐代的規定,包括: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

父母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兒女行婚禮時,有九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近親行婚禮,則假期分別為五天、三天、一天;父母親去世,強迫解官三年,如果是軍職,則為一百天;五月有十五天的田假,九月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可以說,節假日製度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沿襲已久,源遠流長。這可能與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農業社會的因素有關——農民可以根據自己農事活動的閒忙和節氣變化來適時安排自己的休息閒暇。而****不能像農民那樣隨意規定自己何時休息——但又不能不休息。

在這種情況下,休假制度誕生了。

4樓:雨女文亭

據《漢律》記載,早在西漢時就有明文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意思是公務人員上了4天班,第五天則放假洗澡更衣,修發刮臉。

到了東漢,這個制度又有了放寬。《史記·百萬君傳》載:「**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它規定**不但可以洗澡更衣等,還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夫婦 團聚。

到了唐代,休假制度從5日休一天改為10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末一天休息。除此之外,每年的「清明」、「冬至」還放1至3天假,讓**回家祭祀祖宗,稱為「至日」。

宋朝公務人員的休假制度更加寬鬆。他們全年的實際休假達到98天。

明朝的休假制度較之宋朝有所改變。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節日可放假18天,每年休假只有50多天。

清朝的休假制度前期基本上沿襲明朝,後期開始變化。鴉片戰爭以後,西方人大量進入中國,他們每星期休假一天,時間一長,國人產生了認同感。到了2023年,清朝**在上層基本上實行了星期天為公休日製度。

5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官僚是怎麼上班的?這實在是個有趣的問題,晚唐詩人李商隱有首著名的《無題》,詩云:「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

點通。隔坐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最後兩句的意思其實就是:「當詩人沉浸於對昨夜良辰美景的回憶時,遠處傳來了

陣陣鼓聲,天要亮了,詩人又該上朝了。」所謂的「應官」便是應付官差。

實際上,唐代以後,**習慣上是上午或上、下午在官署裡,然後

回家。當然,如果是一個朝會的日子,京城裡的**會先在清早上朝,然後才到他們的官署。由於大部分的**和他們的家屬住在一起,因此沒有必要每五天作一次

短期的休假,而且,由於**留在官署的時間減少,削減例假日似乎也顯得很公平。

除了類似星期天的休假外,**的法令也規定了節慶的假

日。在唐、宋時期,有放假一天、三天、五天或七天的大小節慶。最長的是新年和冬至,各放七天。在唐代,據統計一年共有53天的節慶假日,包括皇帝的生辰放

假三天,佛誕和老子的誕辰各放假一天。宋代有54天這樣的假日,但只有18天被指定為「休務」,所以,可以想象其他的假日至少有一部分時間要照常辦公。宋

代不認為佛誕和老子誕辰是法定假日,這似乎反映了佛教、道教影響力的衰退。

元代規定有16天的節慶假日。明、清時期,節慶假日起初甚至比元代還少。**法令最初只規定了三個主要的節慶:新年、冬至,還有皇帝的生辰。實際上,端午節和中秋節也變得重要了。

不過明、清時期的主要改變是採用了長約一個月的新年假或寒假。欽天監的**會選擇十二月二十日左右的一天,作為全國**「封印」的日子。大約一個月之

後,又會宣佈另外一天來「開印」。在這一段期間,**仍要不時到他們的官署,但是司法案件完全停止處理。寒假可以看作是對例假日和節慶假日損失的補償。

當個人為了執行對家庭和宗族的責任時(例如,近親的婚喪),**的法令也規定有回家的休假和相類似的假期。最寬大的是唐代的規定,包括:

一、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住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

二、兒子行冠禮時,有三天假期;如果是親戚,則有一天。

三、兒女行婚禮時,有九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的近親行婚禮,則分別有五日、三日、一日的假期。

四、父母親去世,強迫解官三年;如果是軍職,則為一百天。

五、其他的近親去世,分別有三十日、二十日、十五日或七日的假期;如果是遠親,則分別是五日、三日或一日。

六、親身受業的老師去世,給假三天。

七、個人的忌日,給假一天。

八、在五月有十五天的田假,在九月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除了最後一項,這些規定大部分為宋代所遵循。明、清時期,許多這些假日或者完全取消,或者成為特殊的,必須等待皇帝的批准。唯一完全嚴格執行的規定是,

父母親去世之後強迫解官三年。這些改變似乎顯示了個人對皇帝及父母親責任的增加或不斷強調,相對的忽視了其他的社會關係——譬如對其他親戚和老師的責任。

這顯然是明、清時代道德的一個特色。

古代的公務員考試是怎樣的,古代科舉考試和公務員考試,有哪些區別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 1905年 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 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 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在現代,我們有高考制度...

來看看公務員如何漲工資,公務員怎麼漲工資方法

公務員的工資由四個檔構成,一檔基本工資 二檔工齡工資 三檔獎勵工資 四檔補助工資。顧名思義,下面說說每個檔對應的含義及拿到的數字。一 基本工資,即職務工資加級別工資,是工資的主要構成,也是確定之後退休金 撫卹金等專案的主要依據,這個是兩年一調,但是也不知道是否會落實。二 工齡工資,公務員工齡工資又稱...

公務員面試人際關係的題怎麼回答,公務員面試,人際關係題該怎麼分辨,該怎麼答?

在公務員面試過程中,人際題是一種基礎的題目型別,它主要考查考生的適崗能力,如工作中是否能主動性溝通,主動學習和主動承擔責任等。已經在新環境新人際中是否有適應性等。在作答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審清自己的身份。身份決定許可權,如新人可能存在的問題就是工作環境內容不熟悉人際關係能力薄弱等。其次,我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