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早期的天文學知識是怎樣的,古印度天文學是怎樣產生的?

2021-03-03 23:40:09 字數 5259 閱讀 7241

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古印度天文學的產生,與宗教信仰與農業的需要密切相關。在哈拉巴文化的遺址中,考古學家們並未發現與天文學直接有關的遺址和遺物,但可以確定,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天文學方面的知識。據摩亨佐·達羅規劃整齊的城市建築,呈東西或南北走向的街道,可以推斷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日月星辰出沒的規律,並以此確定東西南北的方向。

哈拉巴文明的農民種植多種作物,表明他們熟悉不同季節的特點,並按不同季節來安排農時。

在吠陀時代的文獻中,關於天文方面的知識有較多的記載。《梨俱吠陀》中有不同季節的詞語。書中說,神在天空舉行祭儀,以布魯沙(原人)為祭品,春是它的酥油、夏是柴薪、秋是祭品。

《梨俱吠陀》還提到,在天堂有一個轉動不息的巨輪,巨輪的兒子火神居其**,度過了360個晝夜,其意是指一年有360天。《梨俱吠陀》又有「沙姆沙爾帕」之詞(samsarpa),意思是偷偷進來的月份。這說明,人們知道一年360天與實際天數不符,故多置一月(閏月)。

不過早期吠陀時代,人們的天文知識還不夠完善,不成系統。

至後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轉為農業定居生活。雅利安文化基本形成,作為其內容之一的天文知識也豐富起來了。後期吠陀文獻中,出現觀星者(nakshatra-darsha)一詞,觀星者大概是婆羅門祭司,觀察天象是他們的一項重要工作。

當時,許多星體的名稱已確定,如流星、行星、掃帚星、金星、水星、土星、北斗星等等。印度人對太陽執行的規律也有認識,認為太陽6個月漫遊北方,6個月漫遊南方,在南北方向移動。後期吠陀時代的天象學知識,已相當豐富,而且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後期吠陀時代,曆法制定出來了。但各地的歷法還不統一,有的以12個月為一年,一月27天,一年324日;也有的以13個月為一年,一年351日;還有的以12個月為一年,其中6個月30天,稱之為大月,6個月29天,為小月,一年共354日;又有世間年之說,一世間年12個月,每月30天,共360日。每5年為一週期,稱作一瑜珈,置一閏月,以調整歲差。

一年中不同季節的名稱也出現了,或稱春、熱、雨、秋、寒、冬6季,或稱冬、夏、雨3季,還有4季、5季之分。每月時間的劃分,大體分望日和朔日兩種。望日,由望至望為一月,運用較為普遍。

朔日,由朔至晦為一月,多流行於南方。一天的時間也有多種分法,或分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四段,或分得更細,一日60卡底伽(ghattika),一卡底伽相當於24分鐘。

古印度天文學是怎樣產生的?

2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古印度天文學的產生,與宗教信仰與農業的需要密切相關。在哈拉巴文化的遺址中,考古學家們並未發現與天文學直接有關的遺址和遺物,但可以確定,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天文學方面的知識。據摩亨佐·達羅規劃整齊的城市建築,呈東西或南北走向的街道,可以推斷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日月星辰出沒的規律,並以此確定東西南北的方向。

哈拉巴文明的農民種植多種作物,表明他們熟悉不同季節的特點,並按不同季節來安排農時。

在吠陀時代的文獻中,關於天文方面的知識有較多的記載。《梨俱吠陀》中有不同季節的詞語。書中說,神在天空舉行祭儀,以布魯沙(原人)為祭品,春是它的酥油、夏是柴薪、秋是祭品。

《梨俱吠陀》還提到,在天堂有一個轉動不息的巨輪,巨輪的兒子火神居其**,度過了360個晝夜,其意是指一年有360天。《梨俱吠陀》又有「沙姆沙爾帕」之詞(samsarpa),意思是偷偷進來的月份。這說明,人們知道一年360天與實際天數不符,故多置一月(閏月)。

不過早期吠陀時代,人們的天文知識還不夠完善,不成系統。

至後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轉為農業定居生活。雅利安文化基本形成,作為其內容之一的天文知識也豐富起來了。後期吠陀文獻中,出現觀星者(nakshatra-darsha)一詞,觀星者大概是婆羅門祭司,觀察天象是他們的一項重要工作。

當時,許多星體的名稱已確定,如流星、行星、掃帚星、金星、水星、土星、北斗星等等。印度人對太陽執行的規律也有認識,認為太陽6個月漫遊北方,6個月漫遊南方,在南北方向移動。後期吠陀時代的天象學知識,已相當豐富,而且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後期吠陀時代,曆法制定出來了。但各地的歷法還不統一,有的以12個月為一年,一月27天,一年324日;也有的以13個月為一年,一年351日;還有的以12個月為一年,其中6個月30天,稱之為大月,6個月29天,為小月,一年共354日;又有世間年之說,一世間年12個月,每月30天,共360日。每5年為一週期,稱作一瑜珈,置一閏月,以調整歲差。

一年中不同季節的名稱也出現了,或稱春、熱、雨、秋、寒、冬6季,或稱冬、夏、雨3季,還有4季、5季之分。每月時間的劃分,大體分望日和朔日兩種。望日,由望至望為一月,運用較為普遍。

朔日,由朔至晦為一月,多流行於南方。一天的時間也有多種分法,或分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四段,或分得更細,一日60卡底伽(ghattika),一卡底伽相當於24分鐘。

古印度的天文學是怎樣建立的?

3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至列國時代,人們對天象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更具有科學的內容,天文學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產生了古代印度第一篇天文學專文,即附錄於吠陀本集後之《吠陀支節錄》中的《天文篇》。《天文篇》主要敘述天文曆法的實際運用書中詳細說明了計算太陽和月亮位置,以及測量春分點位置的方法,還列出了二十七宿的名稱。

它是人類天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也是古代世界科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史詩《摩訶婆羅多》也記載了許多天文學方面的內容。如以為日食和月食都發生在望日或朔日。在金木土水火五大星之外,又立計都和羅眩,實為黃道(人所視太陽一年間在恆星之間的路徑)和白道(月亮在天球上的執行軌道)升降的兩個交叉點。

書中還說到,行星和恆星有向前、向後兩種執行方式,並描述了行星在恆星間的位置。

古印度天文學的發展

4樓:神仙

印度上古文獻全無年代的記載,要確切地斷代是困難的。因此人們往往藉助於天象資料研究歷史年代。有人將吠陀定在公元前2023年左右,將梵書定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將《吠陀支節錄—天文篇》定在梵書之後。

但也有人把它們推遲到公元前五世紀前後。

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佛教在印度傳播很廣,佛經中表述的傳統宇宙觀念,與中國古代的蓋天說較為接近。須彌山為天地的正**。日月環繞須彌山運動而不入地下,日繞行一週為一晝夜。

在以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印度天文學基本上沒有得到發展。在笈多王朝時期(公元

四、五世紀),佛教衰落而印度教興起,希臘天文學傳入印度,天文學開始蓬勃發展,出現了印度著名的天文學家阿耶波多。

他的主要天文著作是《阿耶波提亞》。他的書中也有類似中國古代計算上元積年的方法。他計算了日月五星以及黃白道的升交點和降交點的運動,討論了日月五星的最遲點及其遲速運動,有推算日月食的方法。

在阿耶波多以後,出現了天文學家伐羅訶密希羅,他的主要著作《五大曆數全書彙編》,幾乎彙集了當時印度天文學的全部精華,全面介紹了在他以前的各種曆法。編入書中的五種曆法以《蘇利亞歷數書》最為著名。在該書中引進了一些新的概念,如太陽、月球的地平視差,遠日點的移動,本輪等,並且介紹了太陽、月球和地球的直徑推算方法。

該書成為印度曆法的範本,一直沿用至近代。

不過伐羅訶密希羅時代的《蘇利亞歷數書》的資料尚不精密,後世曾不斷進行修改補充,現存的《蘇利亞歷數書》中的資料,大約是公元十二世紀修訂的。此外,從這些歷數書中得知,當時的印度曆法大都是使用恆星年而不是迴歸年,這個特點一直保持到近代。

中國唐朝的《開元佔經》中譯載有天竺《九執歷》,它是當時(公元七世紀前後)較為先進的印度曆法。日月五星加羅暖和計都,合稱九曜,九執的名稱**於此。羅暖和計都是印度天文學家假想的兩個看不見的天體,實指黃、白道相交的升交點和降交點。

《九執歷》有推算日月執行和交食預報等方法,曆元起自春分朔日夜半。

它將周天分為360度,1度分為60分,又將一晝夜分為60刻,每刻60分。它用十九年七閏法。恆星年為365.

2762日。朔望月為29.530583日。

《九執歷》用本輪均輪系統推算日月的不均勻運動,計算時使用三角函式的方法。《九執歷》的遠日點定在夏至點前10度。

公元十二世紀,印度出現了天文學家帕斯卡爾,他的重要天文著作《歷數精粹》對印度天文學的發展影響很深。他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理論,認為地球居於宇宙之中,靠自力固定於空中;認為地球上有七重氣,分別推動月球、太陽和星體運動。他還提出天體視直徑的變化是由於它們到地球的距離變化造成的,並且認識到地球具有引力。

印度天文學在曆法計算和宇宙理論上自具特色,但不重視對天體的實際觀測,因而忽視天文儀器的使用和製造。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僅有平板日晷和圭表等簡單儀器。直到十八世紀才由賈伊·辛格二世在德里等地建立了天文臺,置有十幾件巨型灰石或金屬結構的天文儀器。

古印度的文字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古印度來的文字除了極少數是刻在自

石頭、竹片、木片或銅器上之外,大量的文字則

是書寫在白樺樹皮和樹葉子上的。古時的喜馬拉雅山下有很大的一片樺樹林,早

在公元前若干世紀,古印度人就把他們的梵文寫在這種樹皮或樹葉上。玄奘從印

度取回的佛經幾乎都是寫在這種白樺樹皮或樹葉上的。大約在公元7世紀末,中

國發明的紙才傳到印度,直到公元11世紀以後,印度才有了自己用紙寫的典籍。

古印度人很早就開始了天文曆法的研究,吠陀時代,他們已有不少天文曆法

知識。那時,他們把一年定為360日,分為12個月,也有置閏的方法。

古印度比較著名的天文歷史著作,是公元前6世紀形成的《太陽悉檀多》。

這部著作講述了時間的測量、分至點、日月食、行星的運動和測量儀器等許多問

題。這部書成為古印度天文學家著作的範本,它同時還是古印度最重要的數學著

作之一,對古印度天文學和數學有很大的影響。

6樓:匿名使用者

哈拉巴文明的產物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現在公元前2023年到公元前2023年,鼎盛時期約為公元前2023年到公元前2023年。

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栽種的作物有大麥、小麥等。除田間作物外,椰棗、果品也是人們喜愛的食物。當時,人們已經能夠馴養牛、山羊和各種家禽。

哈拉巴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銅器,這表明古印度人已經掌握了對金銀等金屬的加工技術。從出土的各種美妙絕倫的手工藝品和奢侈品中,可見當時工匠的精巧技藝。製陶和紡織是哈拉巴文化的兩個重要部門,染缸的發現表明當時已掌握紡織品染色的技術,紡織業與車船製造業等也高度發達。

城市的繁榮使哈拉巴的商業盛極一時,不僅國內**活躍,國際**也特別頻繁。大量古蹟遺址的發掘充分證明了它與伊朗、中亞、兩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緬甸和中國都有**往來。

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佈局整齊,縱橫相交。房屋一般用磚建造,有的隔出許多大廳和房間,並有良好的排水裝置,而一些小房間則根本沒有排水裝置。

這說明社會上已有貧富不均和階級對立,已經存在依靠剝削而養尊處優的統治者。

古印度天文學的產生與哪些因素相關

古印度天文 抄學的產生,與宗教信仰與農業的需要密切相關。在哈拉巴文化的遺址中,考古學家們並未發現與天文學直接有關的遺址和遺物,但可以確定,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天文學方面的知識。據摩亨佐 達羅規劃整齊的城市建築,呈東西或南北走向的街道,可以推斷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日月星辰出沒的規律,並以此確定東西南北的...

有關天文的文學常識,天文學基本知識是什麼?

天文學基本知識是什麼?天文學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 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 性質和執行規律等。天文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天文學就有重要的地位。主要通過觀測天體發射到地球的輻射,發現並測量它們的位置 探索它們的運動規律 研究它們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 內部結構 能量 及...

天文學是物理還是地理的,為什麼天文學是地理的

地球上的叫地理,天文學的應該叫天理。好多學科內容之間是有交叉的,沒有嚴格的界限劃分!為什麼天文學是地理的 我覺得,那個所 bai謂的歸du 屬人文的天文學課,其zhi實質大概是 dao古代專天文學 換句話說就屬是教你怎麼認星座認行星,也許再補充點太陽系銀河系基本結構之類的。如果是這樣,那麼歸成文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