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翁仲的翁仲的來歷,翁仲是什麼

2021-03-03 23:27:38 字數 4445 閱讀 9400

1樓:手機使用者

據《漢書·五行志》說,就在秦始皇二十六年時,在秦的邊地臨洮一帶,出現了十二個身高五丈,足跡六尺穿夷服的巨人,秦始皇以為這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按照這十二個巨人的模樣,銷燬了天下兵器作成銅人(事又見《淮南子· 氾論訓》高誘注)。

其實,十二個銅人出於臨洮只是傳說而已,不可能實有其事,而這個傳說又是從先秦有關「長人」、「長狄」的傳說深化而來的。屈原時代就有了「長人」的傳說,《天問》問道:「何所不死?

長人何守?」據王逸、洪興祖和朱熹等人的注,可知「長人」即「長狄」。《國語·魯語(下)》記載:

吳越爭戰時,吳國攻毀了越都會稽,得到了大骨,吳國派使者問孔子,孔子告訴他這是防風氏的骨,因為大禹時召集眾神會聚在會稽山,防風氏遲到了,被大禹殺死。防風氏的後代在虞、夏、商時稱「汪芒氏」,在西周時稱「長狄」,在當時稱「大人」(此又見《史記·孔子世家》)。據《春秋》,當時長狄國還經常內犯,文公十一年時魯臣叔孫得臣打敗了它。

《左傳》上說叔孫得臣抓住了長狄國的首領僑如,並用戈插入他的喉嚨將他刺死。同一件事,到了《穀梁傳》和《公羊傳》裡就附加了許多傳說的成分:長狄國君兄弟三人侵犯中原,瓦石不能傷害他們。

射箭高手叔孫得臣射中了他們的眼睛,他們倒地後身橫九畝。頭被砍下後放入車中,眉毛高出車軾。《尚書大傳續補遺》說長狄國人身高五丈多,盧文弨所輯的《春秋緯考異郵》則說長狄國君兄弟三人身高各有百尺。

秦始皇所鑄十二個銅翁仲,胸前有銘文,傳為李斯所篆,漢時列於長安長樂宮前。新莽地皇二年(21年),王莽因夢見有銅人哭泣,派人磨滅了胸前銘文(見《水經注·河水(四)》。東漢末,董卓毀掉鍾鐻和十個銅翁仲,鑄成小錢,剩下兩個搬到了清門裡。

至十六國時,後趙石虎把它們搬到了鄴。後來,前秦苻堅又把它們搬回長安銷燬。至此,十二個銅翁仲全部毀滅了。

因為十二個銅人稱為翁仲,後來的宮門前所列其它銅人像也就稱為翁仲。漢武帝時,在建章宮前造神明臺,鑄有銅仙人手掌承露盤以儲露水,據說和玉屑服之可以求得長生。魏明帝景初元年,想把承露仙人搬到洛陽去,銅人很重搬不動,反而把承露盤弄斷了。

相傳折時銅仙人眼中流淚,因而留在了灞城。明帝就用銅另鑄了兩個大銅人,座落在司馬門外,這兩個大銅人也稱為翁仲(事見《漢書·郊祀志》顏注、《三國志·魏書·明帝傳》裴注和《宋書·五行志(一)》。

至於陵墓前石人像稱翁仲始於何時很難確知。柳宗元詩《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說「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這裡翁仲指的就是墓前石人,可見至少在唐代已將墓前石人稱為「翁仲」了。

墓前石人的設定則在唐以前早就有了,可考的最早為西漢霍去病墓。霍去病墓在漢武帝茂陵帝,屬陪葬墓。《史記·驃騎將軍列傳》《索隱》引姚氏說:

「冢上有豎石,前有石馬相對,又有石人。」儲存到今天,尚有石刻十四件,其中有胡人、力士抱熊和馬踏匈奴等。顯然,這些石刻是為表彰霍去病戰勝匈奴的功勳而製作的。

這與自東漢起代表等級所列的石人(翁仲)不同。東漢大臣墓前石刻群中有翁仲的還很少見。《風俗通·神怪篇》記載汝南汝陽彭氏墓前神道上立有一石人,《水經注》中提到墓前石刻群的有多處,而石刻群中有石人的僅一處,即《洧水注》記載的弘農張伯雅墓,「碑側樹兩人」。

東漢時墓前石**傳到後世的有兩個。胸前有銘文,一刻「漢故樂安太守廌君亭長」,一刻「府門之卒」,兩個石人系樂安友誼賽廌君墓前之物。這兩個石人,唐代人稱為「翁仲」(《碑版廣例》)。

這兩個翁仲,清時還儲存在山東曲阜,不知今存否。

帝王陵前石刻群中設定翁仲的,唐以前還很少見。漢代皇陵前石刻群中不見記載有石人,考古似也末發現。魏晉時代由於廢棄了陵寢制度,墓前不設石刻,當然更不可能有石翁仲了。

北魏開始恢復陵寢制度,在墓前設定石刻,但數量不多。2023年在北魏孝莊靜陵前出土有一件石人像和一個石人頭,說明北魏陵前可能有石翁仲。南朝帝王陵墓葬於南京及郊區,從現在石刻看,有石辟邪、石麒麟等,但不見石人。

至唐代,帝王陵園裡設定石翁仲才成為定製。太守昭陵北門內祭壇有番像時有時無外,其它石刻形制和數量依乾陵而少變化;而北宋皇陵所列石人,一般為馴象人一對、控馬二對、番使三對、文武臣四對、武士一對、宮人二對。自王侯至品級高的大臣,墓前所列石翁仲數各有差等,每朝有具體規定,而庶民墓前不許立翁仲。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說:「秦漢以來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象、石馬之屬,人臣墓則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屬,皆所以表飾墳壟如生前之儀衛耳。」這一段也可反映出唐以前人臣墓前有石翁仲,而帝王陵前一般不立的情況。

古代帝王和官僚陵墓前神道兩旁所列石刻人像,是模仿宮殿和官署前設定的侍衛人員形象的,可以說是「事死如事生」,把墓主生前所享用的一套禮儀搬到了墳墓前。墓前翁仲除了充當衛士起保衛陵墓的作用外,也顯示了墓主生前的等級身份。而石刻群中諸種現實的和想像出來的動物形象,是因為古人迷信,用以象徵吉祥和驅除鬼怪。

《文史知識》2023年第2期上的補白文章《翁仲和仲翁》,曾談及翁仲的來歷,取材於近人臧勵 編的《中國人名大辭典》,而臧氏之說,又取自明彭大翼的《山堂肆考》卷一百四十九「神祇 為秦將兵」條:「翁仲姓阮,身長一丈二尺。少為縣吏,為督郵所笞,嘆曰:

『人當如是耶!』遂入學究書史。秦始皇並天下,使翁仲將兵守臨洮,聲振匈奴,秦人以為瑞。

翁仲死,遂鑄銅像置咸陽司馬門外。」(《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影印文淵閣本冊977) 阮翁仲其人其事,正史不見有傳,明以前其它書籍也少記載,彭大翼之說不知何據,況且,秦時匈奴散居於大漠南北即今內蒙古高原一帶,與秦上谷、代郡、雁門、雲中、九原等郡交界,而臨 屬隴西郡,是秦與羌的交界地,匈奴與羌之間相距甚遠,中間隔著月氏,因而守臨洮的阮翁仲是不會將擊匈奴從而使匈奴聞風喪膽的;更何況「督郵」這個官職是漢代才設定的,阮翁仲少時秦還未統一中國,又何以「為督郵所笞」?可見阮翁仲一說本為羌無故實之事,至多隻能奇傳異聞。

後來人不加稽考,竟然把它當成了信史。遺憾的是《辭海》2023年修訂本「翁仲」條也採用了這一說法。

翁仲 是什麼?

2樓:

翁仲,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傳他身長1丈3尺,端勇異於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後,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外。

匈奴人來咸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於是後人就把立於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為「翁仲」。司馬貞的《索隱》雲:

「各重千石,坐高二丈,號曰翁仲。」可知,陵墓前置翁仲始於秦代。翁仲路,是紫金山通往明孝陵的必經之路。

路上屹立著四對石像,文臣武將各兩對。文臣莊嚴肅穆,武將則威嚴肅殺,象徵著帝王死後在陰間的文治武功。這明孝陵的石翁仲,通高3.18米以上,據說是最高大的石翁仲了。

3樓:天空想流淚

翁仲姓阮,越南族人,為秦始皇大將,統一六國中立下功勞,死後秦始皇為記其功績,將其鑄為銅像立於咸陽城司馬門外,因其生前身高一丈三尺,勇猛非常,後人尊為神,故作翁仲肖像佩於身,以驅魔鎮邪。翁仲肖像是年輕人,因後世誤傳,均把北京十三陵前石像當作秦代翁仲。

翁仲如何作仲翁

4樓:無念無不念

所謂的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約在秦漢時代就被漢人引入中國,當作宮殿的裝飾物。初為銅製,號曰「金人」、「銅人」、「金狄」、「長狄」、「遐狄」,但後來卻專指陵墓前面及神道兩側的文武**石像,成為中國兩千年來上層社會墓葬及祭祀活動重要的代表物件。像了人像外,還包括動物及瑞獸造型的石像。

傳說翁仲歷史上確有其人。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傳他身長1丈3尺,端勇異於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

翁仲死後,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於是後人就把立於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為「翁仲」。

司馬貞的《索隱》雲:「各重千石,坐高二丈,號曰翁仲。」可知,陵墓前置翁仲始於秦代。

[編輯本段]趣聞

據說乾隆皇帝有一次帶著一群翰林學士郊遊路過一古墓時,他指著墓前高大的石人問是什麼,一翰林回答說:「這石人名叫仲翁。」乾隆隨後即寫下「打油詩」一首:

「翁仲爾今稱仲翁,必是窗前少夫功;你今不得作林翰,罰到江南作判通。」乾隆故意把四句詩中每句最後兩個字都顛倒過來,以諷刺把「翁仲」錯為「仲翁」的翰林。

5樓:匿名使用者

翁是尊稱,就如同**老一樣,前面加名加姓的都有,他姓翁,總不能叫他嗡嗡啊,所有就成了仲翁

6樓:裴珉邸運恆

過去,宮廷門外或帝王陵寢之前,常立有許多威武的石人,名曰翁仲。清乾隆皇帝有一次到十三陵遊覽,見陵道石人,想考考隨行人員,便問:「這叫什麼?

」有一翰林匆忙脫口而出:「這叫仲翁。」乾隆見他將「翁仲」說成「仲翁」,立即借題發揮寫了一首詩,曰:

「翁仲緣何作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工。從今不許房書走,去到江南作判通。

」這位本為「上書房行走」的翰林,因此便被趕出宮廷,到外地做芝麻官去了。

乾隆在這首詩中,故意把「工夫」說成「夫工」,把「書房」說成「房書」,把「通判」說成「判通」,用的手法就是換位。

換位,就是把句中詞語的位置加以對換以適應某種需要。在對聯中也可以找到許多例子。例如:

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範小老子;

··憂樂關天下,願今人砥礪奮起,都學這秀才先生。

這是馮玉祥題于山東益都範公亭的對聯,意在通過稱道范仲淹對西夏的鬥爭,以鼓勵人們起來抗日。聯中的「範小老子」,本為「小范老子」,乃西夏人送給范仲淹的尊號。這裡為避免「小」意過於突出,將其移於「範」字之後。

年的來歷是什麼,年的來歷年的來歷是什麼

年 最初的概念是與季節變化的週期性 農作物生長的週期性和人類生產的勞動的週期性相關,莊稼獲得好收成,百姓們不免要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個節日。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永珍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擴充套件資料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 年 的怪獸,頭長觸角,異常凶猛...

燈謎的來歷,燈謎的來歷是什麼?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宮廷和墨客中就出現了 隱語 文義謎語 等文字遊戲。那時一些遊說之士出於利害考慮,在勸說君王時往往不把本意說出,而借用別的語言來暗示,使之得到啟發。這種 隱藏 的話語,當時叫做 廋辭 廋是隱藏之意 也叫 隱語 就是燈謎的原型。後來到了秦漢,這種風氣更加盛行,而且成為一種書面創作。進入...

湯圓的來歷是什麼,湯圓的來歷???

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 現浙江省寧波市 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 豬油做餡 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湯圓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 浮元子 後來有的地區把 浮元子 改稱湯糰,而在廣東被稱為湯丸。據說湯糰象徵閤家團圓更美好,吃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