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自知,明者知人的出處,甘苦自知有這個詞嗎,出處是哪

2021-03-03 23:20:06 字數 5082 閱讀 5619

1樓:薇薇甘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二句文全出自老子《道德經》。 (只有這句,除非是後人引申,我想不會有相似但意思相換的原句了)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知人者」,知於外;「自知者」,明於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於外部世界,是對錶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侷限性和主觀片面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道。

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老子說了,知道別人,你是智慧。你瞭解別人,你是智慧;你知道自己,瞭解自己,這是高明。

同志們想,知道別人是智慧,知道自己是高明,合起來就是明智,你這個人很明智。

甘苦自知 有這個詞嗎,出處是哪

2樓:匿名使用者

準確的說是沒有的,屬對「冷暖自知」的通俗變化,詳細如下:

成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解釋:泛指自己經歷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受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行者即是某甲師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3樓:匿名使用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知人者」,知於外;「自知者」,明於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於外部世界,是對錶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侷限性和主觀片面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道。

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勝人者」,憑藉的是自我個體的蠻力;「自勝者」,憑藉的是堅強的意志。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穫大道、戰勝一切的力量源泉。

只有「自勝者」,才是真正的強者。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的人,是與道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實愉快的現實生活,自然感到滿足。相反,那些失卻了心靈的人,內心是空蕩、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託於外在的個人名利上。然而,沒有心靈作依託的慾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有著堅強意志的人,並不是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樸、無執無失、豪情滿懷的人。這樣的人,人生必然是歡快、幸福的。正如**所說:

有聖靈和你相伴,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所,是心靈之所即大道。人生的目的,無不是為了幸福、健康、長壽。人們追求幸福、健康、長壽,卻忽視了心靈的自由,反而導致生命早夭。

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終關懷的是內在的心靈,是以有形養「無形」,而不是以有形養有形,因此卻獲得了相對長久的生命。更有那些一生為了人民的人,雖肉體死亡了,但是他們的英靈永存,這樣的人才是真正長壽的人,因為他們的英靈是屬於人民的,人民永存,他們的英靈永存。

本章是老子對有道者的高度讚揚。指出人生當自知、自勝、自強。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天地之志,並與世長存。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勝 人 者 有 力 , 自 勝 者 強 。

知 足 者 富 。

強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死 而 不 亡 者 壽 。

知人者智。

注:只知他人之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這是凡人的普通知識。。。。。。。。。。。。。。。。。。

自知者明。

注:能知道到自己所行之缺點才是真正明理之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勝人者有力。

注:能夠勝過他人的人就是有智力的人。

勝己者強。

注:能克復其私謂勝己,故能克復其私之人者才是真正自強的人。

知足者富。

注:能明白真理,滿足不貪的人即算富有了。

強行者有志。

注:能夠自強向大道去推行的人,就是真正有志氣的人。

不失其所者久。

注:沒有失去那個地方的(本來面目止善之地)這種人就可長久了。

死而不亡者壽。

注:人之假體色身沒有了,但是他的名譽永留人間,性靈歸根,超

生了死,此謂之壽。

瞭解別人是智慧,瞭解自己是聖明。

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強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堅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佔有而不喪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記的人才是長壽。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說一說這句話的理解。

4樓:管司銘

能瞭解他人的人聰明,能瞭解自己的人是智慧。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而不可戰勝。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堅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道」猶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原文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

5樓:小石頭pk小雨花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理解:

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是說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都是智慧,然而瞭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勝一籌。

瞭解自己要比了解他人難,通常自己是看不到自己,想不到自己的。而要看到自己,想到自己,則需要有以他人為鑑的能力。

2、版本: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版本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版本二)

詳見《老子校本》

3、譯文:

能瞭解他人的人聰明,能瞭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而不可戰勝。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堅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道」猶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4、評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

在本章裡,老子提出精神修養的問題。任繼愈說,這一章「宣傳了一系列消極、保守、反省的精神修養觀點」,「還宣傳精神勝利法,說什麼死而不亡是長壽,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思想。」(任繼愈《老子新譯》)對於這種觀點,有學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張鬆如認為,老子所說的這種觀點「為什麼是唯心主義呢,難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論』嗎?

」他認為,這是見仁見智,人各有心。他認為個人的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為」的思想主旨。

「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清末民初對《道德經》也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梁啟超,他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而他的學說、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卻會長期影響當代及後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啟超的這種觀點,應該講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學的影響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

5、作者介紹:

(1)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2)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

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6樓:匿名使用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道德經》原文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

含義如下: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知人者」,知於外;「自知者」,明於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於外部世界,是對錶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侷限性和主觀片面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道。

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勝人者」,憑藉的是自我個體的蠻力;「自勝者」,憑藉的是堅強的意志。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穫大道、戰勝一切的力量源泉。

只有「自勝者」,才是真正的強者。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的人,是與道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實愉快的現實生活,自然感到滿足。相反,那些失卻了心靈的人,內心是空蕩、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託於外在的個人名利上。然而,沒有心靈作依託的慾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有著堅強意志的人,並不是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樸、無執無失、豪情滿懷的人。這樣的人,人生必然是歡快、幸福的。正如**所說:

有聖靈和你相伴,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所,是心靈之所即大道。人生的目的,無不是為了幸福、健康、長壽。人們追求幸福、健康、長壽,卻忽視了心靈的自由,反而導致生命早夭。

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終關懷的是內在的心靈,是以有形養「無形」,而不是以有形養有形,因此卻獲得了相對長久的生命。更有那些一生為了人民的人,雖肉體死亡了,但是他們的英靈永存,這樣的人才是真正長壽的人,因為他們的英靈是屬於人民的,人民永存,他們的英靈永存。

本章是老子對有道者的高度讚揚。指出人生當自知、自勝、自強。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天地之志,並與世長存。

7樓:卿倚墨安福

出自老子《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意思是:能夠了解、認識別人的算作是明智,能夠了解、認識自己的才算是真正的高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知人者智。注 只知他人之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這是凡人的普通知識 自知者明。注 能知道到自己所行之缺點才是真正明理之人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勝人者有力。注 能夠勝過他人的人就是有智力的人。勝己者強。注 能克復其私謂勝己,故能克復其私之人者才是真正自強的人。智之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是什麼意...

知人之明的意思是什麼,知之知明是什麼意思

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出處 清 吳趼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第七十二回 前任督憲是兄弟同門世好,最有知人之明。閣下不以兄弟不才,時加教誨,為幸多矣!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之知明是什麼意思 明 明智。指了解自己的情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出自 老子 是瞭解自己,對自己有正確評估的意思...

“巧者勞立,智者勞心”的下一句是什麼

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君子用智,小人用力,這是先王的訓示。故曰 或勞心,或勞力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 天下之通義也。所以說 有的人腦力勞動,有的人體力勞動 腦力勞動者統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 被統治者養活別人,統治者靠別人養活 這是通行天下的原則。知武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