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應如何培養人文精神,大學生如何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2021-03-03 22:03:09 字數 4623 閱讀 5870

1樓:周舟

加強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中需要注重的四個問題

(一)重建大學人文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加強大學生

2樓:匿名使用者

在學校圖書館的人文社科類那多看些書,增長才識,人文精神自然而然的就有了。

大學生如何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3樓:匿名使用者

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時下在報刊上見到最多的就是關於人文和科學的話題,通過學習有了一些自已的認識和想法,結合實際談一下對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理解。

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它強調以人為主體,尊重人的價值,關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觀念。

人文精神:一種主張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關懷人的現實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為。

科學:凡是能夠被重複證明的事物,均是科學的。因而,科學不是某一種事物,而是一個生命學定義:首先,他是生命的一部分,其次能夠重複和證明。

科學精神:狹義的科學精神是指在自然科學中科學研究活動如科學理論的形成、技術發明的創造和工程技術的應用過程中人們應該遵守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價值取向,也就是說狹義的科學精神可以稱為「科學研究精神」。

從定義上看人文精神,就是反對把人當作一個「東西」來研究,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並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它也提倡每個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時承擔不可推卸的對他人、社會、自然的責任。總之,它要求關懷人生的終極意義,弘揚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時代風尚。

科學精神是關於「事實的知識」,是對「事實」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識符合事實,解決「是與非」、回答「是不是真」的問題。我們常說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堅持真理,敢於懷疑,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等。所以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的關係可以概括為:

科學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人文精神的科學精神,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精神;而離開科學精神的人文精神,只是一種殘缺的人文精神。

長期以來,由於自然觀與歷史觀的分離,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分離,科學與道德的分離,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往往被認為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是分離的。「科學價值中立」、「為科學而科學」等觀點,又為這種分離提供解釋和理論支援,以至這種分離成為一種傳統。 然而實際上,這種分離既不符合客觀世界的現實,也不符合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既不利於科學的健康發展與繁榮,也不利於人類道德的進步與完善。

特別是當代高科技迅速發展,成為第一生產力,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科學技術進步,不僅涉及科學知識的深刻變革,也涉及人的觀念的變革;兩者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科學技術中滲透著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中也滲透著科學技術,並在加速進行中,科學技術發展與人文因素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一直受到許多科學家的重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它們融合的過程中,應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學精神與有科學精神的人文精神;或者是有人文關懷的科學技術與有科學精神的人文科學,這兩者相結合,發展著充滿人文關懷的科學技術,同時發展著有科學精神的人類道德。

高科技發展不僅要征服無知,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諾貝爾獎獲得者普里戈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這種變化如此深刻,以致於能真正地進行一種人與自然的新的對話了。

在這裡,我們「不再是用那種以機械的世界觀描繪出的被動呆鈍的觀點,而是用一種與自然的活性相關聯的新的見解。」未來的新世界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統一的世界。

總之, 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從根本上說是互補的。只有二者並重,才能保證實踐的正確取向和成功。重視一方、貶低一方或強調一方、忽視一方都是十分有害的。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流派割裂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補性和內在聯絡,形成截然對立的兩種觀點。科學主義推崇理性和科學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力量,貶斥關於人的價值、尊嚴的空洞口號,片面主張知識就是力量;人本主義則鼓吹非理性主義,反對理性和科學進步,主張抽象的個人價值、個人理想、個人本位和個人中心等。各執一端的觀點都對社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補性主要表現在科學精神能保證人文精神得到真正的實現,而人文精神則能保證科學精神的正確指向。要想真正地認識世界,必須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結合起來,使用綜合交匯的方法和視線,這樣才能達到追求真理、講究價值的完整。

如何培養

哈工大近年來,在高等教育中進行人文精神的建設工作已取得了長足進展,國內的一些高校在這一領域更是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校作為一所有著優良傳統的重點學府,肩負著為祖國培養更多優秀科學工作者的重任。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對科學怎樣的態度,如何結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學精神培養,才能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學以致用,並在未來的工作中創造出有價值的新概念、新體系、新方法,已經作為一個重要緊迫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

科學觀是高等教育的基石

高等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從事「科學」的人。但在有些人心目中,科學技術是由科學家們和工程師們研究、發明的,具有某種呼風喚雨般的神奇功效的東西。這種被泛化、神聖化的科學,削弱、模糊了認識世界的專職。

它盲從於科學權威而離開了文化之根,只是接受來自西方體系化教科書裡既定的知識、原理、成果、結論,而不是人們探索的過程。中國社會接受科學之後,科學更大程度上被作為一種為單純的功利目標服務的工具,只是機械地學習、引進、模仿、消化、吸收,導致無法走到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真正超越功利目的的科學精神至今沒有在中國紮下根來。

當我們只是注重於科學結論本身,那麼科學精神始終外在於社會文化體系的表層。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學校重視現成知識技藝的灌輸和訓練,而不關心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這一點集中體現在教學體系上,工科專業在功能性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口徑上精打細算,學生也希望學那些就業容易、有「錢」途的專業,只學那些與本專業相關的原理和結論,而缺乏一定的基礎理論。

在這樣的科學文化氛圍中,科學研究缺乏深入開展基礎探索的興趣和動力,專業人士樂於重複有限的科學事實,而缺乏有想象力的大膽假設和艱辛論證,從而導致沒有創造性的科學追求。

由此看來,對科學的重視和普及,有些人是建立在對科學的迷信上,要它在人們的生活中充當原理、結論、規範、標準,是一種教條,凡是科學說什麼,教科書說什麼,科學家說什麼,你一信就靈,只求能管用就行,至於它怎麼來的,本身有什麼奧妙,都不重要。中國學生去美國,發現自己掌握的知識遠比那裡的同齡人多,就因為走了教科書的捷徑。但是,他們缺少獨立思考的體驗,沒有無數試錯性的遊戲,沒有個人化的即興探索,獨立工作、探索創新的能力遠不及別人。

所以,我們教師在進行教育時,培養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科學觀是尤為重要的。我們要培養學生反對知識迷信、科學崇拜、科學主義、教科書主義,建立為求知而求知,為科學而科學的精神,培養學生對科學對理論敢懷疑、敢探索、敢想象的態度,而不是對科學頂禮膜拜,奉之為遵守客觀規律的迷信。

創新思維紮根於文化修養

現代科學教育的典型特徵是以教科書為教學依據,所有人接受同樣的知識體系。教科書是現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學習工具,它是經編排而成的知識體系。只要從頭到尾接受它的灌輸,循序漸進,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這個學科。

但是,人們在把握以先輩們的智慧薈萃成的知識體系的同時,常常忘記了它的反面:因為省略了這個學科漫長的發展過程,把人們在生生不息的探索過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達方式、還有不完善或錯誤統統去掉了,留下來的雖然是目前為止這個領域裡最正確的知識,但它的生命卻凝固了。人們通過教科書掌握知識、應付考試,用它解決具體問題,但人們也被它禁錮了思想,把它當成真理的標準,難以發現它所有的缺陷,就導致難以永遠走出它的思維框架。

克服教科書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從課程教學本身著手,課程應當更多,增加個人的選擇餘地;上課應當更多對話,更多的思考;教科書應當多一些學科歷史,多一些前沿領域的最新進展,多一些問題,包括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從課程之外著手,學校不僅是上課的地方,還是自修、研究、對話、交流、遊戲、實踐的園地。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現實,但教育不是由過去或今天的教科書去規定、控制和支配明天,而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對話。教育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擴散和推廣,也是文化的創造和再生。科學精神立足於特定的哲學、信念,並依託廣泛的文學、藝術修養,專業研究不是科學探索的全部內容。

科學創造力的源泉在於廣泛的文化修養,其中主要是人文修養,而不是單純的科學知識本身。任何學科,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階梯。一切思想在它最終的狀態下是一致的,共通的。

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最深處是一體的。

活生生的科學精神浸透著人的主觀能動性,它是人的信仰、好奇、直覺、想象、聯想、試錯以及執著精神的產物。科學的每一重大發展都與非科學的滋養有關。哲學構成各種文化形式、各門學科內在的思想基石。

文學和藝術給科學以想象和靈感,活生生的思想史給科學以自我認識和定位的鏡子。宗教是科學想象力的重要源泉,當然這宗教是擺脫了原始巫術、迷信的高階精神信仰。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真正的科學大師都在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歷史等方面有很高的素養的根本道理。

總之,在高等教育中,倡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是戰勝「科學迷信」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必然選擇。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教師更要重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須明確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所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

4樓:匿名使用者

要有榜樣去帶動,要有一個團體去協做,還要培養理想和信念

5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獨立提高自身素養

當代大學生如何培養人文精神

6樓:匿名使用者

當代大學人文精神及其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意義當代大學的人文精神認為,大學對人才的培養不是造就單純的擁有特定勞動技能的人,不是為了單純地解決人類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和生產任務,而是培養既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思想境界又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全面發展的人。

當代大學生該如何對待親情,大學生應如何看待親情友情愛情間的關係?哪個在前哪個在後?

感恩的心去對待畢竟父母把自己養這麼大不容易我們不管以後怎麼樣都要對父母孝順,聽話他們不能伴隨我們的一生要很珍惜和他們一起的日子不要等到 子欲養而親不在 親情教育是促進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的有效方法.親情教育在整個高等學校的教育體系中,屬於基本素質教育的範疇,對於促進大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很強的綜...

當代大學生如何踐行中國精神,新時代大學生如何弘揚中國精神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要求是人民利益高於一切,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發展市場經濟的目的就是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發展市場經濟的目的與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相一致的。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如何傳承革命時代精神

在烈士墓前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烈士陵園。烈士陵園裡的樹木高大威猛,四季常青。那一棵棵樹木就代表著一位位戰士,讚揚了他們就不屈服,為了革命的鬥爭事業,寧願犧牲自己的偉大精神,他們就像這些樹,無論經歷多少嚴寒酷暑,都還是一動不動的屹立著。沒有人能動搖他們堅強的意志,他們是偉大的,崇敬的,他們是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