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對現代管理有什麼借鑑和指導意義

2021-03-03 21:25:27 字數 4894 閱讀 2057

1樓:荒島藝術部落

這是個老問題:隆重推薦:(一點心寒等)當代學者專業觀點:

研究中國古代管理思想旨在揭示中國社會管理實踐、理論、學派和方法的具體過程及其發展規律;闡明諸家管理理論和思想流派歷史嬗變的軌跡;**中國古代史中各個管理流派和思想發展過程中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關係;挖掘和研討各個歷史時期管理理論和思想狀況與特徵,同時,進行與西方管理思想史的比較,反思中國古代管理歷史知識和管理歷史經驗。這些對提高今天人們的管理決策水平有著重大意義。

實踐證明:一個管理者決策正確與否,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其自身的基本信仰、觀念和價值偏好。而基本信仰、觀念和價值偏好又常常與人們對中國管理的歷史知識和經驗的學術修養及其功力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因而,在這個時代面前,管理思想將前所未有地顯示出對人類社會生活所發生的深刻影響。誠然,任何管理思想並不是先驗的,而是有一定歷史傳統所維繫

應該看到,今天,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作為一種特定的東方文化精神載體,越來越受到西方管理學界的高度重視。由於西方人際關係的冷漠,與現代高科技硬性的板塊所發生的衝碰,使西方管理世界蘊藏著深層的危機。西方管理學界企圖借鑑、引進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以

擬作一種軟性的介質,來融合西方管理世界中人與物的**與對立。

鑑於此,應大力開拓中國古代管理思想這一具有重大價值的科學領域,弘揚泱泱流源五千年之久的中華管理文化,加強中外管理學術研究交流,並提高中華民族管理思想在世界學術之林的地位。

受中國生存環境、宗法制度和儒家道家文化影響,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上的二重性表現在思維的方式方法上也體現出了「剛柔相濟」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謀與動、義與利、賞與罰、德與刑、上與下、**與地方的管理關係上。

1、謀而後動的決策思想。

2、義利兩全的取捨思想。

3、賞罰分明的激勵思想。

4、德刑並用的寬猛思想。

5、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

6、執要群效的統一思想。

7、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8、對立轉化的辨證思想。

9、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強調和諧,主張協同,追求和諧的境界,使矛盾和差異的雙方協調統一,共同構成和諧而又充滿生機的世界。「以和為貴」的人際關係準則在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中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孟子說: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裡的「人和」,就是指內部的團結、和睦。《孫臏兵法·篡章》列舉用兵得勝的五條:「得主未制,勝。

知道,勝。得眾,勝。左右和,勝。

量敵計險,勝。」他把取得下級兵將的支援和兵將和睦團結,作為用兵取勝五個條件中的兩個,可見他對「和」的管理思想是多麼重視了。《荀子·五霸》「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孫子兵法》「上下同欲者勝。」這些思想都是說明了「和」在消除內部矛盾衝突和取得內部團結方面的重要性。日本的豐田佐吉在建立豐田紡織公司時,他經營管理的座右銘是「天,地,人」三字,強調「和為貴」,其管理思想就是來自於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但是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為貴」也不是無原則的,在講「和」的統一性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其中存在的差異性,即在強調「以和為貴」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和而不同」,在同中存異。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張「君子群而不黨」。

意思是說,君子和諧相處卻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卻不和諧相處。所以這裡的「和」並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

一、沒有自我,而是要通過各種因素的差異互補來尋求整體的最佳結合,這是人們處理矛盾、對待差異所採取的積極的態度和方法。這種和諧觀在管理行為上的具體表現為:陰陽互補、五行反饋、剛柔相濟、動態平衡、中庸和諧,以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

可見,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諧觀」是中國傳統的集體倫理觀在管理上的集中體現,對於指導人們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起著潤滑劑的作用,這一點,應該引起所有管理者的高度重視。

嚴格說來,現代管理只有100年的歷史。對中國而言,現代管理是在辛亥革命後隨著現代化大生產而興起的。現代管理經過100年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包括工商管理、社會管理、技術管理、公共管理、戰略管理等很多的學科。

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一個問題,中國古代文化中體現出的管理思想,在當今全球一體化和國際化的浪潮中是否已經過時?它在現代的管理科學中是否有指導作用?比如陰陽五行理論在古代可以解釋事物的一切成因和現象,而當今我們如何運用?

我認為不能採用鴕鳥政策視而不見,而應該有一些討論和爭鳴,認識到哪些是偽理論、偽科學,要認識到在什麼意義上古代文化有什麼價值。

中國古代管理實踐有它自身的特點,特別是軍事管理理論,以《孫子兵法》為代表,「五經」、「七書」就是競爭的理論,裡面的許多觀點和理論已經被很多西方人認可。春秋戰國時期,還有三國時期,中國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軍事鬥爭的表現形式達到頂峰,實力的鬥爭與對抗、智力的較量與角逐,在實踐中演繹並抽象到極點。如果從競爭的角度來說的話,當時的歷史環境使競爭達到你死我活的程度,現實的矛盾走到了極端,使思想的張力達到巔峰,因此中國古代的軍事理論在現代社會很值得借鑑,軍事理論中重要的戰略思想、策略思想、謀略思想正因為都有著深厚的實踐基礎,因此它不會過時,不能用抽象的時間概念來評價它已經過時了。

因此,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對現代的競爭學說是有指導意義的。

中國古代已經擁有了有效的**與組織的管理,追溯起來從夏朝開始至今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古代**與組織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經過時間與歷史的考驗,沉澱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可供現代人學習與借鑑。特別是在人才選拔制度、組織結構管理、財政管理等方面,古人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論和思想,是理念的啟迪和指導。

古代一個王朝的興衰與現代一個企業的管理有著很多內在的相似地方,一個王朝各個階層的人都有,就像現在一個公司裡什麼樣的人都有一樣。秩序如何建立,價值觀如何統一,社會的凝聚力如何形成等等。事實上,社會管理是靠一種文化來管理,於是中國古代入世的儒家思想,出世的道家思想,無論對古代社會還是現代企業,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都有人性的共性,因此古代的哲學思想亦可以指導現代人進步。

中國的科技在現代雖然不是很發達,但在古代,卻達到了高峰。就拿中國的工程管理來說,例如長城、青銅燕鍾、古代王朝的宮殿等等的製造與建成,無論從技術還是對人的管理上,都可以看出古代工藝與科技的輝煌與成就以及管理的有效性和先進性,製造的每一個環節中都包括了過程管理和流程管理。如今人們做任何事業,都知道要做好過程管理和流程管理、流程再造以及打造宣傳壁壘,這些都是現代人運用古代的智慧和管理經驗總結的理論和方法,是革命性的又是繼承性的。

總結起來我認為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古代文化中軍事鬥爭與管理的成果。對當今社會中,任何一個組織在對外的競爭過程中都具有指導意義;

第二,中國古代**管理的成果,對於現代企業與組織內部的成績管理和人員的管理起著重要作用;

第三,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管理,為現代人的進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哲學與理論指導。

第四,中國古代技術與實踐的進步是人類智慧和經驗的結晶,現代人更應好好總結經驗吸取養份。事實上,上述的四點正好涵蓋了管理體系的四大方面。

社會管理、**管理、組織管理、科技管理等方方面面都是非常複雜的,要使管理更有效、更成功,不僅要學習中國古代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還要將西方文化及管理經驗,用中國化的方式進行理論接受,變成有差異化的東西,相互可以吸收養分,但西方的文化是工具性的東西,而中國文化是修煉性的東西:一為術,一為道,其核心不同,是兩種不同內涵的東西。如果一個人不僅能夠掌握「術」,同時還能掌握「道」的話,那麼他就不僅是聰明而且具有了智慧,用智慧的方式對待人與事,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對現代管理有什麼借鑑和指導意義?

2樓:霸道的浴霸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對企業管理的積極影響:

從中華民族生存的地理環境上來看。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氣候溫暖溼潤、江河縱橫勾聯、土地廣袤富饒的自然環境下生存繁衍、從事單一的種植型農業生產活動。溫帶、暖溫帶、**帶、熱帶等適宜的氣候條件、長江黃河淮河等充足的灌溉水源、遼闊疆域上肥沃的江河沖積平原,都非常有利於人們的農耕生產。

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中國古代的先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久以來就過著「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生活,習慣於樂天知命,安分守己,崇尚和諧、安穩、平和、緩慢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喜好中庸之道,提倡「溫良恭儉讓」的謙謙君子風度,人格上講究道德修養和自我完善,具有盲目的從眾心理和特別容易融入群體之中的特點。這種小農經濟的長期影響,具體到管理思想方面,就形成了中國古代管理上群體的小富即滿、小成即安的小農意識,固守封閉不思冒險、甘於守成乏於開拓,易於滿足鮮有進取,就是這種思想的鮮明寫照。

其次,從宗法制度的角度分析。中國古代長期存在著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強悍的宗族凝聚力量和「家長制」式的集權**,將社會全體成員通過共同的風俗習慣、心理狀態、行為規範牢牢地聯絡在一起,導致了中國管理思想上重「人治」輕「法制」、重裙帶關係輕法律約束的傳統形成,整個社會就如同一張巨大的關係網,將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納入其中,成為其中的某一節、某一環,誰也掙脫不開,逃脫不了,由於宗法制度的影響,使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既帶有鮮明的**性、等級性,同時又具有牢不可破的血緣親情和心理上的融合凝聚能力。

再次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響。儒家和道家是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傳統文化,因而對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影響也最深遠、最持久、最具有決定意義。儒家和道家作為兩種具有不同價值觀念、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心理模式的思想體系,在整個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演進中,互相刺激、互相影響、互相吸收,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同時也衍生了兩種不同的管理思想。

儒家主張「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在個人的追求上,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在認知和個人修為上主張「格物、致知和正心、誠意」,在個人和家國的協調發展上強調個人奮鬥和家國利益的趨同一致,追求的終極結果是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和諧統一,崇尚內聖外王和天下大同思想。而道家和儒家相比,它更傾向於清心寡慾和寧靜自守,採取的是一種「消極避世」的管理思想。它主張凡事與世無爭,順其自然,一切都超然世外、甘於寂寞退隱,在「無為」中追求「無不為」。

在長期的儒道融合交流互促中,使得中國人無論在得意或失意時都能非常容易地找到思想和心理平衡的支點。

因此,受儒家和道家影響,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積極入世追求,也有輒遇困難挫折就退隱山林、避於桃源自娛的消極遁世思想,這給古代的中國人提供了很大的通達權變的空間,因而也使得中國人無論在什麼樣的生存狀態下都能活得適得其所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哪些?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極為豐富,百家爭鳴,以儒家 法家 道家為代表。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設,進而提出仁政 德治 禮制的管理方法,最後提出要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管理目標。法家首先提出人性本惡的基本假設,進而提出法制 刑治的管理方法,最後提出要達到崇君權和富國強兵的管理目標。道家首先提出人性自然的主...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有哪些有關管理心理的主要觀點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核心基本都出自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其中法 儒 道 墨 兵等最為重要。先秦時期沒有固定的管理思想體系。至戰國時期各國變法圖強,使得各種管理體系得到了具體的實踐。其中秦國衛鞅變法,因用法家思想,在秦國實行變法,並且新法在秦國得到了很好的執行,使秦國曆經百餘年發展最終統一中國。秦始皇統一中...

《戰國策》的思想體系屬於哪一家,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哪些?

關於 戰國策 的思想體系應屬哪家,在歷史上就存在著極大的爭論。在 戰國策箋註 中,作者就這一問題有以下解釋 戰國策 在歷代圖書目錄中,有兩種安排 一種是放在史部雜史 一種是放在子部的縱橫家。前者如 漢書 藝文志 在春秋家。唐代 隋書 經籍志 認為 戰國策 其屬辭比事,不與 春秋 史記 漢書 相似,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