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三方面進行歸納

2021-03-03 21:21:06 字數 5408 閱讀 7320

1樓:21世紀第一聖人

《論語十二章》中「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主要是說明學習方法問題。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則是以顏回為榜樣來說明學習態度。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則是同時說明學習態度和道德修養問題。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簡要總結,也是從學習開始說起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等,則主要是說道德修養了。

需要說明的是,《論語十二章》甚至整部《論語》中提到的學習,主要是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學習,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

《論語》十二章章節分類,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品德修養

2樓:笨蛋小姐

僅供借鑑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裡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

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複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注:「同門曰朋。

」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

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

在這句話裡,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

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複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

「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云:

「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

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

」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併。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資,也有借鑑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鬥。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鬥。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

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範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

」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

「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於「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於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3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方法,第一,四,五,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

《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學習態度,第七,九,十章。個人品德修養,第一,三,二,六,八,十一章

論語十二章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個人品德修養分類

4樓:半路遇到狗

【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道德修養】

【方法】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

默而識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修養】

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

「《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十二章裡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道德修養句子的分類分別是什麼?

5樓:暖暖炊煙裊裊

1、學習方法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學習態度

(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道德修養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論語》

2、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 國人。

被尊稱為「大成至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 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多達 三千,賢**七十二人(「**三千,七十二賢人」)。 孔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聖人」、 「至聖先師,萬世師 表」,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論語》十二章中學習態度 方法 品德修養

學習方法,2.3.6.4.學習態度,4.道德修養,1.5.9.8.論語十二章裡的學習態度 學習方法 道德修養句子的分類分別是什麼?1 學習方法 1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3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4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

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在學習方法和態度上有哪些主張?試就其中一點

孔子關於學習bai 態度的主du張有 敏而好學,zhi不恥下問。學dao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專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屬,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關於學習方法的主張有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說說溫故而知新吧。就像現在我們作為學生時學習新知識一樣,在課堂上聽老師的新課都明白,...

《論語》十二章中,那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那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1234是做人 5678是學習態度 9.10.11.12句是學習方法 1234句作人5678句學習態度剩下的學習方法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溫故而知新 論語十則中有哪些是談學習方法的,哪些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是談修身做人的?學習方法 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