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腳下的魚叫什麼,觀音菩薩腳下踩的紅魚叫什麼

2021-03-03 21:09:45 字數 5570 閱讀 2482

1樓:永恆的智慧之歌

鰲魚據《觀音得道》一書記載,鰲魚似魚非魚,似龜非龜,頭生得和龍頭相似,但沒有須,身披一重厚甲,也有四隻腳。平時藏身水底,覓食時浮出水面,大如船隻,行動極快。它既能在水中游泳,也能上岸爬行,憑著鋒利的牙齒和堅厚的甲殼,敢於肆無忌憚地橫行於世。

它不僅要吃牛羊豬狗,而且特別喜歡吃人。沿海居民要打打不死它,要避避不開它,實在拿它沒辦法。觀音菩薩得知此事,便找了十萬八千根蠶絲結成一個羂索,又取寶瓶中的楊柳削成九個倒剌鉤兒,貫在羂索的一端,再取海濱的沙土捏成一個人形,九個倒剌鉤兒藏在泥人腹內。

看到此鰲出現,便將泥人迎頭摔去。那鰲魚一見有人吃,便張開血盆大口,囫圇吞下。那泥人一入鰲腹,立刻融化開來,羂索上的九個倒剌鉤兒紮在它心臟四周,痛得它在沙灘上直打滾。

觀音菩薩道:「孽畜在人間已久,不知殘害了多少生靈,理當誅滅。我本慈悲之旨度你到南海去修行,懺除夙孽,你願也不願?

」說著放鬆了手中羂索。那鰲魚畢竟有點靈通,連連點頭。於是觀音菩薩便踏上鰲背,航海而去。

觀音菩薩腳下的鰲魚,也是詩人常見的題材。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猛虎行》中吟道:「巨鰲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

」唐代著名詩人間禹錫,也喜引鰲入詩,他在《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詩因而戲酬》一詩中有這樣兩句:「鰲驚震海風雷起,蜃門噓天樓閣成。」

鰲魚竟然能踩在觀音腳下,當然是不同凡響了,它被看作是力量的象徵。唐、宋時,皇帝殿前陛階上鐫有巨鰲,翰林學士、承旨等官朝見皇帝時立於陛階的正中,所以稱人翰林院為「上鰲頭」。科舉時代,進士第一名――狀元受到皇帝的召見,所以稱狀元及第為「獨佔鰲頭」。

觀音菩薩腳下踩的紅魚叫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鰲魚據《觀音得道》一書記載,鰲魚似魚非魚,似龜非龜,頭生得和龍頭相似,但沒有須,身披一重厚甲,也有四隻腳。平時藏身水底,覓食時浮出水面,大如船隻,行動極快。它既能在水中游泳,也能上岸爬行,憑著鋒利的牙齒和堅厚的甲殼,敢於肆無忌憚地橫行於世。

它不僅要吃牛羊豬狗,而且特別喜歡吃人。沿海居民要打打不死它,要避避不開它,實在拿它沒辦法。觀音菩薩得知此事,便找了十萬八千根蠶絲結成一個羂索,又取寶瓶中的楊柳削成九個倒剌鉤兒,貫在羂索的一端,再取海濱的沙土捏成一個人形,九個倒剌鉤兒藏在泥人腹內。

看到此鰲出現,便將泥人迎頭摔去。那鰲魚一見有人吃,便張開血盆大口,囫圇吞下。那泥人一入鰲腹,立刻融化開來,羂索上的九個倒剌鉤兒紮在它心臟四周,痛得它在沙灘上直打滾。

觀音菩薩道:「孽畜在人間已久,不知殘害了多少生靈,理當誅滅。我本慈悲之旨度你到南海去修行,懺除夙孽,你願也不願?

」說著放鬆了手中羂索。那鰲魚畢竟有點靈通,連連點頭。於是觀音菩薩便踏上鰲背,航海而去。

觀音菩薩腳下的鰲魚,也是詩人常見的題材。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猛虎行》中吟道:「巨鰲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

」唐代著名詩人間禹錫,也喜引鰲入詩,他在《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詩因而戲酬》一詩中有這樣兩句:「鰲驚震海風雷起,蜃門噓天樓閣成。」

鰲魚竟然能踩在觀音腳下,當然是不同凡響了,它被看作是力量的象徵。唐、宋時,皇帝殿前陛階上鐫有巨鰲,翰林學士、承旨等官朝見皇帝時立於陛階的正中,所以稱人翰林院為「上鰲頭」。科舉時代,進士第一名――狀元受到皇帝的召見,所以稱狀元及第為「獨佔鰲頭」。

手拿蓮花,腳下一條魚的是什麼觀音或者什麼佛?

3樓:匿名使用者

確實是魚籃觀音,另外三十三觀音中只有魚籃觀音是乘騎大魚的。

【魚籃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其形像,手持魚籃,或乘騎大魚。系起源於我國唐代民間之信仰,現今盛行於日本。

或謂魚籃觀音即馬郎婦觀音,又有謂魚籃觀音之像乃唐代人誤以龐蘊居士之女靈照持籃之像訛傳而來者。

4樓:duende惡魔

魚籃觀音是佛教中三十三觀音之一。手持魚籃。

傳說觀音菩薩得道之後,便化作普通百姓,深入下層人民,對他們進行教化。有一次,觀音得知東海之濱住著很多化外之民,不懂禮儀,不諳教化,於是變化成一名漁婦來到東海之濱一個小鎮。正趕是小鎮的集市很熱鬧,便提著一隻竹籃,竹籃裡裝著兩尾魚,便混跡在那一群賣魚人當中。

眾人忽然看見一個很漂亮的漁婦來賣魚,便一擁而上,紛紛搶著買魚。可是漁婦卻問他們:"你們買魚作什麼用呢?

"眾人都說:"當然是回去做菜吃。"漁婦卻微笑著說:

"我這魚呀,不能賣給你們做菜,只能賣給你們放生"。眾人一聽,都不願意,誰也不想花錢買條魚又放了。結果漁婦站了一天,兩尾魚都沒有買出去。

第二天早上,漁婦又來了,仍然堅持只能賣給他們放生,結果還是沒有人願意買。只是有個馬朗的人卻開始注意漁婦他發現那漁婦賣的還是昨天那兩尾魚,可是那魚離開了水整整兩天還是活蹦亂跳,實在有點不可思議,可又實在看不出什麼名堂。

不久,金沙灘上的漁民,特別是那些單身漢,見漁婦長得實在漂亮,於是便紛紛跑來說親,爭著想娶她為妻。漁婦笑著說:"你們這麼多人,叫我嫁給誰呢?

這樣吧,我教你們頌經,你們誰先在一天之內學會,我就嫁給誰。"大家一聽,都覺得可行,於是便答應了。漁婦便教他們念頌《普門品》,結果一天之後,有半數的人背會了。

漁婦又說:"還是不行,《普門品》只是入門的,還不能最後分出勝負,我再教你們念《金剛經》,誰一夜之間念會,我就嫁給誰。" 十多個人都同意了。

於是漁婦又教他們念《金剛經》,第二天,能完全背會的,只有三四個人。其他人只好怏怏不樂地走了。漁婦又對剩下的幾個人說:

"魚籃觀音先別急,最後的勝負還沒有分出米,我這裡還有一部大乘寶藏《法華經》,誰能在三天之內背會,我一定嫁給他。"結果三天之後,只有馬郎一個人背會了。於是漁婦便答應嫁給馬郎。

可是新婚那天,新娘卻無緣無故地死了,而且屍體很快就腐爛了。馬郎很是難過,可又沒有辦法,雖然心中奇怪,也只好將屍體掩埋了。此後,馬郎經常沒事的時候便念頌漁婦教給他的三部經,念來念去,競也悟出了很多道理。

觀音菩薩脫身離去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馬郎已經開始悟道,於是便又變成一個老和尚,前去點化馬郎,跟他談經論道,指點迷津。後來又告訴他,原來他以前娶的那個漁婦是觀音菩薩變的,不信可以掘開墳幕看看。馬郎將信將疑,果真跑去掘開了墳墓,裡面真的沒有屍體,卻只有一副**鎖子骨。

那老和尚說:"現在相信了吧,菩薩化身漁婦是為了點化你。她既然教給你三部經書,你就應該宣揚佛法,切莫辜負菩薩一片度化之心。

"馬郎聽了,連連點頭,忽然那和尚就不見了。馬郎知道肯定又是菩薩在點化他,於是回去之後,便把自己三間草屋變成庵堂,又塑了菩薩的神像供奉起來,仍然是漁婦的模樣,人們便稱之為"魚籃觀音"。

觀音菩薩為什麼要腳踏鰲魚呢?

5樓:家谷秋魯曠

觀音菩薩在中國的民間有很好的口碑,東西南北,城市鄉野,男女老幼,幾乎都是知道觀音菩薩的,知道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知道觀音菩薩是有求必應的。

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這其實也不重要,心中有著菩薩,就夠了。

普陀山在浙江舟山的中部海域,所以民間的「南海觀音」的說法,有些欠準確,地理上,她是在東海里的。但是也用不著要作出糾正,沿著歷史的脈絡,我們一起往回看一看,中國歷朝歷代的統治中心,原來都在北方,大範圍上把普陀山劃在南海里,也是說得過去的。

普陀山獨立於淼淼的海**,如蒼龍躍海,蔥蘢林木,豐滿得翠綠欲滴,寺宇塔角,隱約其間,梵音香菸,繚繞其裡。去燒一柱香也罷,去還一個願也罷,去作一次觀光旅遊,要走過一段海面,海面是不可步行的,得駕乘舟船。

當年的觀音菩薩,是座了蓮花的雲朵的,就是海里的魚蟹龜蝦,也有著不凡的道行,會馱了觀音渡海,再大的風浪,也溼不了觀音的腳。

傳說,原本觀音的道場是在珞珈山的,某一天,觀音覺得珞珈山已經很小了,不利於今後的大發展,須得換個山頭才行,就跳到了朱家尖島上,環顧四海,卻只見到了八十座島嶼,這不符合佛家的八十一才是吉祥圓滿的意願,所以觀音就跳到了普陀山上。至今兩座島嶼上都有觀音跳的腳印。問題是在朱家尖島上,觀音只看見了八十而不是八十一座山島呢?

觀音原來是犯了一時的糊塗,把踩在腳下的朱家尖島給數漏了。這很值得玩味。又或許普陀山是與觀音菩薩才有緣分的。

再一則說,普陀山原本是一座蛇島,各種各樣的蛇,大大小小的蛇,平平靜靜的身生活在普陀山。觀音來了,選擇了普陀山作道場,但是蛇王不幹,蛇子蛇孫,世世代代住著的地方,憑什麼你觀音想要就要想來就來。脣槍舌戰,都不服輸。

觀音於是使出一計,說蛇王只要能沿了山島首尾銜接,她就立馬走人。蛇王也是有道行的,不要說盤一圈,盤三圈五圈也不在話下。但是蛇王低估了觀音,無論怎樣使法,首尾始終有一米的距離而不能相連。

蛇王才知道遇到了高手,但又不能食言,只得認輸,帶著蛇子蛇孫們向著珞珈山渡海而去。

但是無論如何,在民間的觀音是十分完美的,救苦,救難,救急……送子,送福……

6樓:匿名使用者

對佛教有興趣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在「五十三參」海島圖中,觀音菩薩腳踏鰲背,神態莊嚴、慈祥而又灑脫。

佛經上講,「苦海無邊」。觀音腳踏鰲魚,為的是救苦救難,在汪洋大海中四處巡遊,普渡眾生出離茫茫苦海。

另一種解釋是:古人認為大地是浮動的,它被擱在巨大的鰲魚背上。這就是所謂「鰲魚託大地」之說。

如果鰲魚翻動,則會發生**,給人間帶來滅頂之災。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腳踏鰲魚以鎮邪,給人們帶來了平安。

據傳說鰲是海中的大龜。當年共工失敗後,怒氣沖天,用頭觸不周山,把用以撐住天的柱子也撞斷了。眼看天就要塌下來,女媧便斬斷鰲足,作為頂天立地的四根柱子。

鰲足如此之大,鰲的體形就可想而知了。關於女媧斷鰲足的神話,古籍中頗多引述。《淮南子.

覽冥》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漢代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論衡.

談天》中說:「且鰲足可以柱天體,必長大不容於天地。女媧雖聖,何能殺之?

」這些敘述,既有對遠古傳說的保留,也有對用鰲足「柱天體」的懷疑。

在《楚辭.天問》、《列子.湯問》等先秦著作中,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渤海東面不知幾億萬里,有個無底深谷,其中有五座山,互不相連,隨波濤翻滾上下往返。天帝命令禺強派十五巨鰲舉首戴之,五山才兀峙不動。以後,人們便套用這個故事,用「鰲戴」比喻負荷之重或表示感恩戴德。

北周著名文字家庾信在《謝趙王賚犀帶等啟》中說:「花開四照,惟見其榮;鰲戴三山,深知其重。」引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據《觀音得道》一書記載,鰲魚似魚非魚,似龜非龜,頭生得和龍頭相似,但沒有須,身披一重厚甲,也有四隻腳。平時藏身水底,覓食時浮出水面,大如船隻,行動極快。它既能在水中游泳,也能上岸爬行,憑著鋒利的牙齒和堅厚的甲殼,敢於肆無忌憚地橫行於世。

它不僅要吃牛羊豬狗,而且特別喜歡吃人。沿海居民要打打不死它,要避避不開它,實在拿它沒辦法。觀音菩薩得知此事,便找了十萬八千根蠶絲結成一個羂索,又取寶瓶中的楊柳削成九個倒剌鉤兒,貫在羂索的一端,再取海濱的沙土捏成一個人形,九個倒剌鉤兒藏在泥人腹內。

看到此鰲出現,便將泥人迎頭摔去。那鰲魚一見有人吃,便張開血盆大口,囫圇吞下。那泥人一入鰲腹,立刻融化開來,羂索上的九個倒剌鉤兒紮在它心臟四周,痛得它在沙灘上直打滾。

觀音菩薩道:「孽畜在人間已久,不知殘害了多少生靈,理當誅滅。我本慈悲之旨度你到南海去修行,懺除夙孽,你願也不願?

」說著放鬆了手中羂索。那鰲魚畢竟有點靈通,連連點頭。於是觀音菩薩便踏上鰲背,航海而去。

觀音菩薩腳下的鰲魚,也是詩人常見的題材。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猛虎行》中吟道:「巨鰲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

」唐代著名詩人間禹錫,也喜引鰲入詩,他在《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詩因而戲酬》一詩中有這樣兩句:「鰲驚震海風雷起,蜃門噓天樓閣成。」

鰲魚竟然能踩在觀音腳下,當然是不同凡響了,它被看作是力量的象徵。唐、宋時,皇帝殿前陛階上鐫有巨鰲,翰林學士、承旨等官朝見皇帝時立於陛階的正中,所以稱人翰林院為「上鰲頭」。科舉時代,進士第一名――狀元受到皇帝的召見,所以稱狀元及第為「獨佔鰲頭」。

觀音菩薩送唐僧的袈裟叫什麼名字,觀音菩薩送的袈裟唐僧為何不穿,背後藏有什麼玄機?

叫 錦蝠異寶袈裟。俗稱 錦蘭袈裟。觀音菩薩送的袈裟唐僧為何不穿,背後藏有什麼玄機?其實那時候唐僧應該是非常尊敬觀音菩薩的,但是那件袈裟實在是太過於貴重了,所以才沒有穿。這是菩薩給他的時候專門交代的,袈裟就成了一件只有隆重場合才可穿戴的 禮服 而非日常起居的 常服 唐僧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才會處處謹...

觀音菩薩送子經,觀音菩薩的送子經

無益的行為。佛學,無非是古代印度一種哲學思想,為了對抗印度教 婆羅門 又摻雜了很多婆羅門教的手段如造像 建築等形成了如今所謂佛教,哪來的力量?看看釋迦牟尼的老家印度和尼泊爾,天災人禍不斷,何曾靈驗?何曾得老天爺 上帝 的喜悅?求覌世音菩薩送子 觀音菩薩的送子經 正解。觀世音菩薩,救七難,解三毒,應二...

觀音菩薩的擺放方位觀音菩薩如何擺放

不要執著。1 地方 地下室也可以。只要乾淨 有條理 能讓人生起恭敬的心的環境就行。2 位置 兩位菩薩都是補處菩薩。你要是放不下,就擺兩個供桌,分別恭敬。十方三世一切虛空,皆有佛菩薩,所以任何方位都一樣,不要太在意,一般坐西朝東,不方便也可其它位置。除了結壇等儀軌中有特殊要求,正信佛教一般是沒有很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