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戰略環境的歷史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021-03-04 04:18:37 字數 4973 閱讀 1272

1樓:happy涓嶇煡閬

國際戰略環境的歷史演變經歷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戰略格局。

1、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多極均勢格局(1648-1815)。

近代國際關係格局的第一次演變發生在17 世紀初期,其標誌是該時期席捲歐洲的30年戰爭。2023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成為現代國際關係史的開端。和約確立的國家無論大小、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均能以主權國家身份參與國際協議的原則,作為國際關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而載入史冊。

如果用國際關係學「多層分析」方法去總結這段歷史,則可見此時期發生了多層變化:(1)從國際層面上看,神聖羅馬帝國控制歐洲局面已經走向衰落;(2)從國家層面上看,民族國家(nation state)成為國際舞臺的主要角色;

(3)從決策者個人層面看,王權逐步代替了神權,各國君主的國家「主權」意識增強, 國際關係中的紛爭更多地體現了決策者捍衛國家和民族利益的主觀意願。總之,此階段是建立在主權國家基礎上的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階段。

2、維也納體系:多極均勢格局(1815-1871 年)。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更新, 增強了主權國家的綜合國力。威斯特伐利亞和會以後, 國際關係中的重要特點就是西歐向世界各地的擴張。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葡萄牙等國均以各種形式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進行宗教文化滲透。

歐洲擴張的結果之一是導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秩序」;結果之二是導致了歐洲強國因殖民地等問題而進行的無休止的激烈較量。經過一段時間的競爭, 國際關係中形成了以法國、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占主導地位的多極格局。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勝利衝擊了歐洲封建主義制度,對英國霸權地位形成嚴重挑戰。

然而,拿破崙2023年稱帝后,法蘭西帝國的擴張導致了歐洲反法聯盟的建立。英普聯盟和西班牙、兩個西西里王國和奧地利兩個反法集團, 經過一系列生死較量後, 迫使拿破崙帝國的解體。戰後於1814 年10 月至1815 年6 月召開的維也納會議, 確立了列強並立的「維也納」體系。

由於奧地利總理梅特涅在建立這一體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主謀作用,因此人們又稱這一體系為「梅特涅體系」。英國、法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相互制約與平衡, 形成多極均勢國際體系中的主宰。這一格局大體維持了40-50年的時間。

3、法蘭克福格局: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兩極格局(1971-1918)。

在維也納格局的發展過程中,歐洲工業的進步促使各國資本主義反對封建制度及其殘餘的革命鬥爭迅猛發展。2023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以2023年1月西西里起義為開端,革命運動席捲歐洲大陸,法國、奧地利、德國、義大利等同先後爆發了起義。

2023年3月維也納起義後,梅特涅被解職並流放英國,「梅特涅體系」宣告解體。2023年,俾斯麥出任普魯士王國首相兼外交大臣之後,先後發動了對丹麥、奧地利的戰爭。2023年,以普魯士為首的萊茵河以北22個德意志國家和3個自由市組成了北德意志聯邦,併成為法國在歐洲的勁敵。

拿破崙三世力圖通過戰爭阻止德國的統一,俾斯麥亦決心通過戰爭的方式實現德國統一。

2023年7月,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戰爭開始後,法國接連失利,在9月1日的「色當會戰」中慘敗,拿破崙三世率l0萬軍隊投降。11月,南德意志聯邦與普魯士簽訂聯合條約,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德國,賠款50億法郎,三年付清後德國佔領軍開始撤退。

5月,兩國正式簽署《法蘭克福和約》、確立上述內容。為確保對法勝利成果,戰後,俾斯麥組織了新的反法聯盟,並於2023年建立了德奧俄「三皇同盟」,共同遏制法國。於是在歐洲大陸形成了新的

以《法蘭克福和約》和「三皇同盟」為基礎的新的戰略格局,史稱「法蘭克福格局」。出於俾斯麥在其中起著主謀作用,亦稱「俾斯麥體系」。

在普法戰爭中,德意志實現了統一,在歐洲中心,一個強大而富有侵略性的德意志帝國出現在開始衰落的**、法國和奧地利的身邊,使得歐洲的均勢開始動搖。但英、法、德、奧、俄仍是左右歐洲乃至世界形勢的主要強國,當時的世界格局仍是一種群雄角逐的多極狀態。因此,「法蘭克福格局」也稱「法蘭克福多極格局」。

這一格局大致維持了40年左右。

二,全球戰略格局的形成。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多極格局(1918-1945)。

1914午6月至2023年11月曆時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義大利後來轉向協約國)失敗而告終,從而使維持了40年的「俾斯麥體系」宣告結束。隨著對戰敗國的處理,一個新的戰略格局便開始形成。

2023年的巴黎和會於6月28日簽署了《凡爾賽和約》,以重新確定德國邊界、限制德**備、瓜分德國殖民地和從德國榨取鉅額賠款為基礎,在歐洲形成了新的均勢,確立了一戰後歐洲國際關係的新秩序,即「凡爾賽體系」。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列強筋疲力盡的同時,在戰爭期間才加入協約國的美國和日本則在戰爭中發了橫財,美國的海軍力量迅速發展起來,動搖了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為了確立美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支配地位。

2023年底,在美國操縱下召開了華盛頓會議,先後炮製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通過這次會議,美國不僅拆散了英日同盟,挫敗了日本獨霸中國的野心,而且使英國接受了美國與其在海上平起平坐的地位,這樣便在承認美國實力優勢的基礎上,劃分了一戰後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勢力範圍。「凡爾賽體系」與華盛頓會議確定的「華盛頓體系」合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這一格局的形成,突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多極格局局面,顯示出北美和亞太地區在國際戰略格局中地位的上升。十月革命的成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一統天下,開始改變幾個歐洲列強左右世界形勢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帝國主義國家為維持和保護其瓜分世界的現狀,採用暫時擱置它們之間的矛盾的戰略,以便共同對付十月革命後出現的革命浪潮,國際戰略格局便逐步由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集團的抗爭,轉向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抗爭。

2、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1945-1991)。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國際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國際層次上看, 歐洲中心地位不復存在。從國家層面上看, 歐洲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受到極大削弱, 以致喪失了昔日主宰國際事務的能力和地位:

曾經囂張一時,橫行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徹底失敗,在戰後相當長時期的國際事務中被排除出去;法國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國際地位急劇下降;稱雄世界百年的大英帝國江河日下,被戰爭搞得疲憊不堪,淪為二等強國。而美國卻在戰爭中得到巨大的發展, 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軍事和經濟超級強國。蘇聯雖在戰爭中損失巨大, 但是經受住了考驗, 成為歐亞大陸強國。

在大戰末期, 國際政治舞臺上美蘇兩大國已經成為兩支主要力量。舊的傳統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宣告終結,以美、蘇兩大強國為首的兩極格局即雅爾塔體系開始形成。雅爾塔體系的形成以二戰末期的一系列美、英、蘇三國首腦舉行的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為標誌,其中尤以雅爾塔會議最為重要。

這些會議達成的協議和諒解,除協調了同盟國對德、日法西斯的作戰計劃和行動,加速了反法西斯世界大戰的結束外,更主要的是確定了美、蘇兩國的勢力範圍,標誌著兩極格局初步形成。此後,美蘇「冷戰」加速了兩極格局的形成。2023年,美國拉攏加拿大等國成立了針對蘇聯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蘇聯與其針鋒相對,於2023年和東歐七國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的成立標誌美蘇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經過60 年代世界力量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的急劇變動之後,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都分崩離析。

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的主要原因是蘇聯和蘇共的大國主義、大黨主義行徑。中蘇關係的破裂,並發展為敵對關係是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的重要表現。資本主義陣營的解體主要是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它們之間經濟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

兩大陣營解體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以全球爭霸取代了兩個陣營的對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成了兩個超級大國謀求世界霸權的戰爭工具。戰後開始的東西方冷戰逐漸演變成以美蘇爭霸為主要特徵的兩極格局。

雅爾塔體系下的兩極格局持續了40多年,隨著東歐劇變,兩個德國實現統—,華約解散和蘇聯解體而宣告終結。在此期間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國際關係中出現了多極化傾向,主要表現在:美蘇爭霸, 力量互相削弱;西歐成為與美國抗衡的力量;日本成為經濟大國,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衝擊了兩極格局。

但上述挑戰遠未構成對兩極體制的挑戰。主要因為:這種傾向是在兩極體制下發生的,受到了兩極體制的嚴密控制;在當時,也還沒有別的國家或集團向美蘇的領導地位提出挑戰,形成一極。

3、冷戰後「多極化」國際格局的形成與發展(1991-)。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世界發生了對人類歷史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巨大變化, 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國際關係格局進入了一個轉型期。兩極世界劍拔弩張的對峙狀況的結束, 給國際關係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世界各種力量經過發展和重新組合後, 新的「多極化」世界格局已經初見端倪。

由於視角的不同,學術界對新格局的看法不盡相同。然而, 儘管國際格局的發展仍有若干變數, 但用「一超多強」來形容目前世界格局, 是相對全面的一種概括方法。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樓:金果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大篆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

字型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5.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

6.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7.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

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漢字的演變過程經歷了哪階段,漢字的演變過程經歷了哪五個階段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 聲 形 象 數 理.漢字的發展是逐步從象形走向符號化,從筆畫複雜走向筆畫簡單.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 聲 形 象 數 理。聲 是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在遙遠漫長的太古時代,人類從本能的 哭聲 笑聲 或...

漢字形體的形體的演變經歷了哪些階段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 大篆 金文 籀文 小篆,至隸書 草書 楷書 以及派生的行書 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 籀文 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朝楷...

酒店的發展歷史,世界飯店業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對酒店或飯店一詞的解釋可追溯到千年以前,早在1800年 國際詞典 一書中寫到 飯店是為大眾準備住宿 飲食與服務的一種建築或場所。一般地說來就是給賓客提供歇宿和飲食的場所。具體地說飯店是以它的建築物為憑證,通過 客房 餐飲及綜合服務設施向客人提供服務,從而獲得經濟收益的組織。世界飯店業的發展歷史經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