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有廟號,諡號,尊號,年號,那麼唐太宗屬於

2021-03-04 04:03:42 字數 3242 閱讀 8136

1樓:要當技術宅

唐太宗李世民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廟號:太宗;

年號:貞觀。

唐高祖李淵退位後,唐太宗李世民正式即位,年號貞觀。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2樓:淺笑流年成殤

諡 號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廟 號

太宗年 號貞觀

3樓:東瀛的雪櫻花

唐太宗李世民,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廟號:太宗,年號:貞觀,尊號就是諡號!

簡述帝號、廟號、年號的區別

4樓:我是誰

1、概念不同

帝號是中國封建政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包括諡號、廟號、年號和尊號屬於帝號。

廟號是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發起。

2、起源不同

廟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

年號於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始創年號為建元,先秦至漢初無年號。自漢武帝后形成制度。

3、開始使用時間和數量不同

廟號是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世對亡帝的稱呼。一般帝王有一個廟號,但有的君主死後,會有多個廟號,廟號並不唯一,這是追尊、改諡等原因造成的。

年號是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帝王在位時開始使用,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

5樓:歲月不寒

帝號包括 諡號 廟號 尊號 年號 國號

廟號、諡號為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人及後世對亡帝的稱呼國號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即國家的名稱或名號

年號,為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

例如康熙皇帝

諡號:仁

廟號:聖祖

年號:康熙

國號:清

尊號:應該是後人對過世皇帝的尊稱,如康熙皇帝,後人稱為「仁皇帝」或「聖祖皇帝」

6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與諡號都是在帝王死後才有的。我國古代帝王死後,往往要在太廟裡立一個廟室,供後人祭祀,並給每個廟室取一個名號,這就是廟號。廟號起源於商代,秦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死後還沒有來得及立廟室,秦王朝就滅亡了,秦朝沒有廟號。

不是每個帝王都有廟號,一般是那些具有傑出貢獻的帝王,後人才會為其立廟供奉,才有廟號。自漢以後,廟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不成文規則,一般開國者大多稱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稱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

古代帝王死後,後繼者往往要同大臣們共同討論,根據其生前品行,給予一種特殊的稱號,這就是諡號。諡號起起周初,文王、武王、武帝都是諡號,諡號以褒揚的字眼為主。秦朝始皇帝廢除諡法,規定自其以後以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為號,但王朝太短命了,漢朝又恢復了諡法,諡號開始的時候只有帝王有,後來一些帝王為了籠絡臣下,會賜予一些有過突出貢獻的死去的大臣以諡號。

諡號大體可分為美諡、惡諡、憫諡三大類。美諡有文、武、景、明、惠、平等,惡諡有靈、煬、厲、幽等,憫諡有哀、懷、愍等。

年號是帝王活著的時候就有的,有的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如明清時期),所以年號也有指稱皇帝的作用。年號起始於漢武帝時候,他把自己即位的這一年稱建元元年,自此開始到清宣統三年(2023年)兩千多年間,除了一些短命皇帝或在位時間很短的以外,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年號。而且無論是統一政權,還是割據政權,無論是農民起義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一旦稱王稱帝,都要建立年號。

就連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也有一個「洪憲」的年號。有的皇帝一生中會用幾個年號,變換年號叫改元,漢武帝在位54年,改元10次,武則天在位21年,改元16次,晉惠帝在公元304年一年中用了四個年號。年號一般是兩個字,也有少數三四個的,最長的年號有六個字,帝王在挑選年號的用字時只會選用一些吉利字眼,因此歷史上出現了大量重複使用的年號。

明清之際的皇帝(除明英宗兩度登位有正統、天順兩個年號外)都只用一個年號,如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只用一個「萬曆」年號,清聖祖玄燁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號,這樣年號就成了明清帝王的一個別名。

帝號是記載在史書上的對皇帝的正式稱呼,比方說,李淵建立唐朝,史書是就稱呼他為「唐高祖」,他的兒子李世民後來也做了皇帝,史書是就稱呼李世民為「唐太宗」。

7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年號、諡號、帝號、廟號

中國古代帝王,除了他們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後都有廟號、諡號。

所謂「廟號」,就是帝王的子孫在宗廟祭祀他時給他特立的名號。 「諡號」產生於周朝。

但是,諡法在秦朝時也曾一度中斷。這是因為,秦王贏政於公元221年統一中國後,認為加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於是下令廢除了諡法,自稱「始皇帝」。

後世子孫世代相傳,即二世、三世皇帝。後來到了漢朝,廟號、諡號才恢復過來。如漢武帝,他本名劉徹,廟號「世宗」,諡號「孝武」,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簡稱漢武帝。

那麼,我們在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怎麼區分「廟號」和「諡號」呢?一般說:凡稱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廟號,凡稱某某帝的便是諡號。

但在歷史各階段習慣上的稱呼又有些不同。開啟中國歷史年表,就會發現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稱「諡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等。唐朝以後,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

不過在這期間,也有稱諡號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廟號是「玄宗」,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這中間關鍵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稱為「唐明皇」。明朝中葉後,帝王的稱號又有所改變,多數以年號來稱呼。

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檢,人們都叫他「崇禎」,「崇禎」就是他的年號。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號相稱,如康熙、乾隆、光緒等。

總之,只要我們在讀書看報時對於我國朝代、古代帝王稱號留心注意,分清它們的歷史異同,掌握它們的規律,那麼正確地區別和掌握它們是不困難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帝號就是所謂的年號,是一個皇帝在世時為了紀年而設定的。

諡號就是皇帝(包括一些特殊的人)死後後來者根據他在世時的所做所為而給的一個稱號。

廟號就是一個皇帝在太廟(皇室的廟堂)中的牌位號。

9樓:匿名使用者

建議看看《後漢書》或者《中國上下五千年》

10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使後人對亡軍醫生的評價 。年號用於記年的,例如康熙46年

古代的皇帝有廟號 諡號 尊號 年號如何區分

諡號 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後根據他的生平事蹟而加給的一種稱號。皇帝的諡號由禮官議定並經繼任帝王許可而確定,大臣的諡號由朝廷賜予。諡號原寓表揚 批評和同情 表表揚的有 文 武 明 昭 景 穆 等 表批評的有 煬 厲 等 表同情的有 哀 殤 愍 等 但宋朝之後都表示表揚。尊號 也叫徽號,是對皇帝 皇后 ...

皇帝的年號 廟號是什麼意思,廟號 諡號 帝號 年號分別是什麼意思?

年號是皇帝在位的時候就有的,古代沒有公元紀年,用年號來紀年。比如 貞觀 開元 康熙 乾隆,明朝以前一個皇帝不只有一個年號,明朝以後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所有後人以年號代稱皇帝 比如說康熙皇帝 實際康熙是年號 廟號是顧名思義就是宗廟裡供奉而起的稱呼 一般是xx宗 xx祖 唐太宗 宋高祖 清聖祖 康熙黃...

關於年號 廟號和諡號的問題,清朝皇帝的廟號年號諡號各有何含義

1.廟號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在隋以前,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朝以後,除了某些 亡國之君 及短命皇帝之外,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而稱廟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