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什麼,養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2021-03-04 04:00:44 字數 5363 閱讀 2023

1樓:易書科技

孫思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養生家。由於養生得法,健康地生活了101歲,因此追求健康長壽的人對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很有興趣,希望能從孫思邈的理論與實踐中汲取對自己的健康長壽有用的東西。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主要闡述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與《千金翼方(養性)》等文章中。

本文嘗試從這兩篇文章中將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的核心挖掘出來,供當代對健康長壽有興趣的人蔘考。為了便於論述,我們將《備急千金要方(養性)》簡稱為《要方》,《千金翼方(養性)》簡稱為《翼方》。

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具體操作方法詳見於《要方》一文,而《翼方》是為補《要方》之不足而作。《要方》一文較全面地介紹了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全文共分為八節:1.

養性序第一;2.道林養性第二;3.居處法第三;4.

按摩法第四;5.調氣法第五;6.服食法第六;7.

黃帝雜忌第七;8.房中補益第八。通觀《要方》全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孫思邈將自己的養生之道稱為養性而不稱為養生。

由此可見,孫思邈認為,養生的核心是養性。《要方》的第一節「養性序第一」的所謂序第一就是說養生第一位的事情是養性,第二節「道林養性第二」則是介紹養性的方法。在將養性放在第一位的前題下,從第三節到第八節則介紹了居處法、按摩法、調氣法——等各種輔助的養生方法。

將養性放在第一位,再配以運動身體,飲食起居,營養藥物等輔助的養生方法,就形成了孫思邈「養生之道」的完整系統。

《要方》的第一節「養性序第一」論述了什麼叫養性及養性的重要性。什麼叫養性孫思邈認為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質,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淡化對名利的追逐,做到「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使自己保持一種「寧靜祥和」的心境,這就是養性。關於養性的重要性,孫思邈認為能養性就能夠百病不生,健康長壽。

孫思邈的原話是「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皆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孫思邈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就是說,不重視養性,只在服食藥物等各種養生方法上下功夫,絕達不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

在第一節「養性序第一」中強調了養性的重要性後,第二節「道林養性」則是介紹養性的具體方法。第二節「道林養性」將作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作為養性的具體方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即十二少。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即十二多。十二多恰好是十二少的反面,作到了十二少,就等於除掉了十二多,反之除掉了十二多也就等於做到了十二少。孫思邈認為:

十二少仍養性之都契也,做不到十二少(也就是除不掉十二多)則必然榮衛失度,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

孫思邈認為要健康長壽就必須首先養性,養性就是調養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處於寧靜祥和的境界。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態恰好是惡十二少,喜十二多。

所以要做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是很難的事情,所以大多數人很難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但是,當一個人到了中年以後,身體的健康水平逐漸下降,同時也能逐漸體會到身體健康的保持,重於身外的名利與追逐,就能夠體會到孫思邈將養性放在第一位的養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並調養自己的心性,逐漸做到十二少與除去十二多。

孫思邈以嵇康與《黃帝內經》的養生理論作為自己養生之道的理論依據,他在《要方》中所闡述的養生之道就是對嵇康與《黃帝內經》養生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要方》從嵇康的養生理論與《黃帝內經》中各引用了一段話作為自己將養性作為養生的第一位任務的理論根據:第一段話是,嵇康曰:

「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第二段是,《黃帝內經》曰: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嵇康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將心性修養到,去名利,除喜怒,去聲色,絕滋味,少思慮,則不求長壽,自然能長壽。如果不能做到這五點,則無論吃何種滋補品,練何種功夫都不可能健康長壽。

《黃帝內經》也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能保持寧靜祥和的心境,將外馳的精神收回來內守自身,真氣就會暢通全身,身體就不會受到疾病的侵害。總之,兩段話的精神是,要想健康長壽,首先要養性,忽視養性,只重視藥物滋補、身體鍛鍊等養生方法,不可能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為什麼養性(即修養自己的心性,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能獲得健康長壽的效果嵇康認為:

「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嵇康《養生論》)。就是說人的精神制約著人的肉體,只要人的精神不躁於中(即只要精神保持祥和寧靜),人的肉體(形骸)就不會生病、死亡(喪於外)。

嵇康與孫思邈以養性為主的養生理論,是他們本人的經驗直覺,但是一千多年後的現代「身心醫學」卻以成果證明嵇康與孫思邈的經驗直覺是正確的。當代「身心醫學」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心理神經免疫學」證明,「祥和寧靜」的健康心理能夠提升免疫系統的免疫能力,從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身體保持健康,有力地支援了嵇康與孫思邈的養生首先要養性的養生理論。

孫思邈並不是單打一隻講養性,而是以養性為基礎,再配以其它養生方法來養生。《要方》第三至第八節就介紹了養性以外的輔助養生方法,這些方法是居處、按摩、調氣、服食、雜忌、房中六項。這六項養生方法,用今天的話來說:

居處就是生活要有規律;按摩就是經常對四肢進行按摩;調氣就是進行呼吸吐納的修煉;服食就是注意適當的營養滋補及藥物**;房中講性生活要有節制;雜忌講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可以這樣說,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一種有主有從的較全面的養生之道,完全做到的確很不容易。但是你如果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願意用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來指導自己的養生實踐,你就首先要時常調養心性,使自己的心境常保持寧靜。

然後再做到起居飲食有規律,適當的體育運動、適當的營養滋補及服用必要的藥物,這樣就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了。

《翼方》是對《要方》的補充,強調養性的大要是: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論,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嗇神、愛氣指要節約神氣的消費,是調養精神的具體要求。

養形、導引是進行適當的肢體運動和練氣的吐納。言論是慎語言。飲食是講注意適當的營養,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慾。

房室是講性生活要節制。醫藥是講有病要服藥**,也可以常服用一些保健藥品。禁忌講一切有害於身體健康的環境和事物都要避開。

一般人都是追名逐利,追求口腹之慾的滿足,追求感觀的刺激,而孫思邈養生之道恰好相反,淡薄名利,不追求口腹之慾,更不尋求感觀的刺激,這些稱為反俗。孫思邈以燈用小炷這樣一句很形象的話來形容他的養生之道,所謂燈用小炷,是說一盞油燈用細的燈芯,燈油就可以燒很長時間,如果用粗的燈芯,燈油很快就會燒完。養生就像燈用小炷,做到十二少就是節約能量的消耗,就是燈用小炷,就能延長生命,得到健康長壽。

《翼方》還討論了服餌(即服用保健藥物),食療等問題,但是這些內容並不是孫思邈養生之道的核心部分,我們就不作進一步的討論了。

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代表。中國傳統養生與當今流行的養生(實即西方的養生)是兩種不同的養生之道。從能量的角度來看,西方的養生是以發洩能量為特徵的養生,這種養生強調「生命在於運動」,而運動的特點就是向外發洩自身的能量。

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積蓄或收斂能量為特徵的養生,養神、調氣、導引、少語、少動等,強調的都是一個嗇字。嗇即節約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孫思邈所講的燈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統一體,從身與心兩個方面來看,西方的養生,強調的是身體的運動與身體的滋補。

是一種以養身為特徵的養生,雖然名為養生,實為養身。而中國的傳統養生,強調心理精神的調理,也可以說,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養心之道。所以孫思邈將自己的養生稱為養性,當然中國的傳統養生並不是只講養心或養性,而是在強調養性或養心的同時也講養身(必要的肢體運動與身體的滋補)。

但認為第一位是養心或養性,第二位才是養身。從表面上來看,西方的養生顯現出一種向外積極進取的特點,符合人們積極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現代人的青睞。而中國傳統養生則顯現出一種向內收斂的消極特點,不符合現代人向外積極進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現代人的青睞。

的確,正在為自己的事業進行奮鬥的人們,要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很難接受以消極收斂為特點的中國傳統養生之道,我們也不向這部分人推薦中國的傳統養生之道,但是過了中年,已經從事業的競爭中逐漸退出來的人,就應該將關注外界的心神收回來,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發現中國傳統養生的確是一種能維護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學的養生。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就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重要代表,值得關心養生問題的中老年朋友們研究、學習與實踐。

養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此事必須從生活細節做起,每個細節做好了,才能保證健康。這個內容叫「養性」,這個養性,其實是養生的一部分,指的是要使得好的習慣,變成你每天都執行的習性,這樣才能長期執行。 「夫養性者,欲所習成性,性自為善,不習不利也。

性既自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意思是這事兒,如果我們養成了習慣,變成了自己的習性,如果這都是些好的習性,那麼身體氣血就平和,百病自然不生。

這就是治未病的道理啊。藥王孫思邈幾次提到早晨起來,要先講些好事兒,不要講一些什麼計較錢財的事兒,不要講一些壞事,他說:「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清旦常言善事,勿惡言」(《千金方卷二十七 養性》)。

原來,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非常的關鍵,這種狀態是從早晨就開始的,你以一個什麼樣的心態迎接一天,這非常的關鍵,這是一個心理學範疇的內容,孫思邈身為大醫,自然關注的領域十分的廣泛,除了人的身體,他對人的心理也是十分關注的。「藥王」孫思邈認為心理會影響身體,所以他十分重視從生活細節上來調整心理狀態,他甚至專門寫了一段話,講在家庭裡面,成員之間有了矛盾,要早說,說開了就好了,不能忍著,忍時間長了會生病,甚至會重到「不救」的地步。這樣的事兒我們在生活中也會常常見到。

孫思邈非常重視道德修養,他認為如果心裡面善良的事情裝的多了,人自然就向善了,這樣氣血平和,自然減少了患病的機率。所以他告訴我們「善言勿離口,亂想勿經心」。要經常講行善的好事兒,多講自己自然也受影響。

尤其是在早晨,如果我們就開始講述一些美好的事兒,那麼我們就會以一個陽光的狀態來迎接一天的到來。看**電視臺十套的《講述》欄目的時候,常常被裡面一些普通老百姓的善良的事蹟感動,那些事兒甚至都是讓**淚的善舉,所以我想,如果每天早晨都能看一眼,那麼,我們就會以一種多麼陽光的心態去迎接一天啊,在這樣的一天裡面,如果我們再遇到什麼挫折,自己的心裡都會和這些善舉相比較,一定會覺得這些挫折無關緊要了,這就是心態好的緣故了。孫思邈還告訴我們:

「勿言行善不得其報,以自怨愁」,因為「當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這是他關注的小小的細節,確實有很多人,在抱怨做善事怎麼沒有回報啊?其實,不必考慮回報,做下去,你周圍的環境自然改變,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心靈一定會改變的,這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回報了。

那麼我為什麼把孫思邈的這個細節,從幾百個細節中提取出來講述呢?這是因為我們確實需要按照這個來執行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我遇到過這樣的朋友,每天講述的都是一些負面的內容,什麼那個地方撞車了,什麼誰的生意失敗了,什麼那個國家的經濟崩潰了,那裡的火山又出問題了,等等,總是在哀嘆,其實這些事兒和他都沒有關係,但是這樣哀嘆的結果,是自己做事都覺得是在混,這是一種消極的生活狀態,如此下去,整個人處於低迷狀態,健康自然也會成為問題的。

養生之道,是什麼動物,養生之道是什麼

兔年出生的人是十二屬相中最走運的人之一。正像中國神話中所講的,它是長壽的象徵,是月亮的精靈。當西方人賞月時,屬兔人也可能開玩笑說月亮是一個乳酪球,或者給孩子們講一個月亮的故事。當一箇中國人望月時,屬兔人看到的是月中玉兔正站在桂樹下的一塊岩石附近並拿著長生不老藥。在中秋節賞月時,小孩子們提著紙兔燈籠爬...

養生之道是什麼

一 養生之道就是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和於術數 不妄勞作,教人如何長壽,包括人幾點睡幾點吃都是有定點的。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 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了中醫文化 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行為養 包括衣 食 住 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鍊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

春天有什麼養生之道

1 春天養生食物之大棗 我國古代名醫孫思邈說過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醫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 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而人們在春天裡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