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裡與的一詞多義都有哪些急求

2021-03-03 20:27:08 字數 6339 閱讀 4901

1樓:歲月不寒

◎ 與與 yǔ

〈動〉(1) (會意。小篆字形,「

一、勺」合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與」,從與,從舁( yú ),共同抬起,與,給予。合起來表偕同、朋友。本義:賜予,施予,給予)

(2) 同本義 [give grant;offer]

與,賜也,通作「與」。——《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 亞父。——《史記·項羽本紀》

(3) 又

則與鬥卮酒。

取與者,義之表也。——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與衣裳,吏護還之鄉。——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4) 又如:贈與(贈給);交與(交給);與人方便;與受同科(行賄和**的人受到同等的處罰);與虎添翼(給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給力量或才能很強的以助力,使其更強)

(5) 交往;交好 [get along with;be friendly with]

孰能相與無相與。——《莊子·大宗師》。釋文:「猶親也。」

生與來日。——《禮記·曲禮》。按,猶交也。

(6) 又如:相與(彼此往來;相互)

(7) 獎賞 [reward]

上以功勞與,**戰;上以《詩》《書》與,**學問。——《商君書》

(8) 又如:與獎;與津貼

(9) 幫助;援助 [help]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戰國策·齊策》。注:「猶助也。」

匈奴壤界獸圈,孤弱無與,此困亡之時也。—— 漢· 桓寬《鹽鐵論》

(10) 又如:與助(贊助);與點(謂孔子讚賞曾點的想法。後用以指長者的贊助)

(11) 隨從;隨著 [follow]

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國語》

(12) 又如:與世推移(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與世沉浮(隨波逐流);與時偕行(變通逐時)

(13) 合乎 [conform with]。如:與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與地(凡合乎地道者,則得地利);與天(凡合乎天道者,則得天助)

(14) 等候,等待 [wait]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15) 如:歲不我與

(16) 允許 [permit]

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

(17) 又如:與告(准假)

(18) 交付,償還 [pay]

歲餘不入,貸錢者多不能與其息,客奉將不給。——《史記》

(19) 又如:與利息

(20) 親近 [be friend with]

公先與百姓而藏其兵。——《管子》

急求!!文言文中,以、固、因、焉、其的一詞多義。

2樓:匿名使用者

【以】(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

2.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物件。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遊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係,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餘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係,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遊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遊,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

【固】gù (1)動詞 ①堅守,安守 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軍多次打敗趙國的軍隊,趙軍堅守營寨不肯出戰。 ⑥鞏固,安定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天時不如地利》) ——鞏固國防不必靠山河的險要。(2)形容詞 ②固執,頑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這樣頑固,頑固到不能通達事理的程度。

③堅決,堅持 藺相如固止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藺相如堅決制止他們。增加:

堅固 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赤壁之戰》) ——荊州和我國鄰近接壤,江山險要堅固。(3)名詞,險要的地勢 ⑤秦孝公據餚函之固。

(《過秦論》) ——秦孝公佔據著餚山和函谷關的險要地勢。(4)副詞 ④表本來,原來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要早。

⑦表確然,確實,實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記》) ——這實在是百世難得的際遇啊!增加:

表讓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報任安書》) ——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輕。

【因】(一)介詞。

1.依照,根據。

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②變法者因時而化。

③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2.依靠,憑藉。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過秦論》)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③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3.趁著,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②因擊沛公於坐。(《鴻門宴》)

4.通過,經由。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為,由於。

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二)副詞。

1.於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②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原因,緣由,機緣。

①於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

①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五蠹》)

2.沿襲,繼續。

①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焉】(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裡)。(《勸學》)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於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從**」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代詞。

1.相當於「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2.**,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其】(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複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複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②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后》)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 。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樑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初中三年文言文一詞多義,初中文言文一詞多義選錄

1 兵 1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軍隊 2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兵器 2 長 1 身長八尺 身高 2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長時間 3 以君為長者 輩分大的 4 陳勝 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 領導者 3 稱 1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 稱作 叫作 2 先帝稱之曰能 稱讚 4 出 1 將軍身率...

一詞多義的詞語文言文

文言文中,除了聯綿詞 部分雙音節詞和極少數的單音節詞以外,大多是一詞多義的。如果沒有指定某一段文言文,這個問題太寬泛無法。文言文絕大多數詞是單音節的,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字有本義,有引申義,有通假義,這些不同的字義也是詞義,都屬於一詞多義。閱讀文言文時,需要對每一個單音節詞認真稽核,以免造成望文生義的...

有「至於」一詞的文言文,苦在文言文當中的一詞多義

於園 張岱 選自 陶庵夢憶 於園在瓜洲步五里鋪,富人於五所園也。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 叔同知瓜洲,攜 餘往,主人處處款之。園中無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 果子鬆數棵,緣坡植牡丹 芍藥,人不得上,以實奇。後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臥房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