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飲酒題目與內容有何關係用自己的話概述詩歌

2021-03-04 02:30:48 字數 5929 閱讀 9971

1樓:匿名使用者

裝b,這就是陶淵明辭官的原因,什麼活也幹不了,官場混不下去了,想回去也會不去,只能裝裝,對農商階級吹吹牛,顯擺,對機關朝廷打腫臉充胖子

2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問君去【- -【】

3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我喜歡你的答案……

《飲酒》的題,求解決!

4樓:岸裡何以顧

1.第一句中虛詞「而」表 關係.

2.本詩中純寫景的句子是 ,敘事、寫景相結合的句子是 .

3.「問君何能爾」一句中的「爾」指代什麼?

答:4.怎樣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5.「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什麼情感?

答:參***:

1.轉折

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3.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4.這裡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

5.表達了詩人悠然閒適、以勞動為樂的情感. 這首詩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請選這四種表達方式中的任一種,作簡要評析。答:

一、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於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

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閒的緣由。五---八句細緻的描寫採菊的過程,並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感情:

「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

」好的。請簡明扼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答:「見」字好,「見」更能顯示出詩人採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標誌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不能「見」字的妙處在於無心,無意間偶見,才能與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

而「望」字確是有意為之。)

1、有人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一句寫出了門庭冷落的景象,表現出詩人的孤獨與寂寞。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幾句詩描寫了一種怎樣的生活狀態?

3、詩中描繪傍晚時分山中美麗景色的詩句是「 , 」

4、詩歌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寧靜脫俗,是因為「 」。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僕麼?

6、請從煉字角度說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

7、下列對詩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而無車馬喧」意思是沒有那些人來人往的喧囂,沒有世俗的困擾。

b、「心遠地自偏」意思是隻要居所偏僻安靜,心就會遠離喧鬧的塵世。

c、「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出了心與自然的會意與親近,達到了一種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寫出了詩人面對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8、下列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飲酒(其五))主要表達了詩人如何從大自然裡悟出人生的真正意義,獲得恬靜的心境這一內容。

b、「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句與杜甫(望嶽)中「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都借歸鳥來寫詩人陶醉自然而不願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與《歸園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都表達了詩人返樸歸真的人生理想。

d、陶淵明愛菊,菊花成了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的品格象徵;周敦頤說蓮,蓮花象徵著君子美好的品德。他們都託物言志,寄託了一種高潔的情致。

9.對下面這首詩歌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身居鬧市,但門庭冷落,表現出詩人的孤獨與寂寞。

b.「心遠地自偏」意思是指心遠離官場和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c.「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表現出了詩人悠然恬靜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與《歸園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的「願」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10.對下面詩歌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

a.詩歌通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

b.詩歌的前四句從哲理的高度表達了詩人的人生態度,後六句寫詩人從對自然的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啟迪。

c.晉宋隱逸之風盛行,作者陶淵明便是晉宋隱士的代表之一。詩中反映了詩人超脫塵世,隱居山野的隱士生活,突出了其「境」與 「心」皆「靜」的特點。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遠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11、下面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結廬在入境,而無車馬喧」寫出了詩人的居住環境和生話狀況。

b.儘管沒有車馬的喧鬧嘈雜,但仍有「採菊東籬下」的勞作煩憂。

c.詩中四句寫景句子傳神的描繪了優美恬靜的田園風光。

d.全詩融說理、寫景、抒情為一體,表現了詩人細微的內心感受。

12、對《飲酒》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本詩首句交代詩人隱居之地乃是眾人聚居之地。

b.「心遠地自偏」寫出詩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詩人隱居生活的迷惘狀態。

d.本詩語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渾然融合。

04飲酒

1、不同意。這一句是寫詩人雖身居鬧,卻遠離俗世,不受世俗煩擾,表達了詩人陶醉於自然,恬淡愉悅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2、悠然自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狀態。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4、心遠地自偏

5、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6、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隱居時的安逸閒適的心境。

示例二: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無意所「見」,充分表現了詩人悠然恬靜的心境。

7、b 8、b 9.a 10、 c 1 1、b 12.c

飲酒其一 陶淵明 賞析

5樓:菠菠菠菠蘿哇

陶淵明組詩《飲酒》雖冠以「飲酒」之名,卻納入了豐富、複雜之思想內容。對社會現實之關注和批判。這類詩篇在《飲酒》詩中約佔半數。

這個事實雄辯地說明,陶淵明並非像人們通常所說之那樣脫略世故、超然物外,忘情於現實。

《飲酒》詩之第一首,就抒發了他對動盪不安、變幻莫測之政局之無限感慨。從表面工看,詩人是在感嘆時序之變遷推移、人事之榮枯浮沉,骨子裡卻反映了他對時局之關切和隱憂,這是很有見地之。晉宋易代前夕,陶淵明感慨極多,但又無力改變這種局勢,於是只好以酒消愁。

在《飲酒》詩中,陶淵明不僅對時局表示了自己之憂慮和關切,社會現實之昏暗、道德風氣之敗壞,也使詩人感到憤慨不安這些也就成了他在詩中一再遣責之物件。

原文: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翻譯:衰榮沒有固定在,彼此相互共存的。邵先生瓜田中,難道像東陵時!寒冬酷暑有代謝,人的思想總是這樣。樂觀的人明白他會,我將不再懷疑。忽然給一杯酒,日夕暢飲著。

6樓:匿名使用者

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①,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

【註釋】①兼:並且。比:近來。 ②詮次:排比先後。故人:舊交、老朋友。

《飲酒詩二十首》是陶淵明的重要代表作。舊說多認為作於晉安帝義熙十二(416)、三年間,王瑤定為義熙十三年(見所編注《陶淵明集》),可從。按據原詩第十九首說:

「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裡。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

」「終死歸田」指淵明義熙元年(405)辭彭澤令歸隱,再經一紀(即十二年),正好是義熙十三年,時作者五十三歲。或據第十六首「行行向不惑(四十歲稱為不惑之年),淹留遂無成」,並將第十九首的「終死歸田」解為淵明二十九歲辭去州祭酒職歸家,當時他行將而立之年(三十歲),再加一紀為作詩之年,因而認為此詩當是義熙元、二年作者四十

一、二歲時作。實則「行行」句系回憶過去情事,並非寫作此詩之年,而淵明辭去州祭酒職以後,又曾幾次出仕,也與「終死歸田」不合,也就是說,「是時向立年」同「終死歸田裡」講的不是一回事。此詩寫作時,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故前人稱這一組詩為「感遇詩」(見明鍾惺、譚元春評選《古詩歸》載譚元春語),充滿了對時勢和作者身世的感慨。

序文說明作詩緣起,曠達中透出悲涼,文筆絕佳。「比」,近來。「比夜」一作「秋夜」。

「顧影」,望著自己的身影。「顧影獨盡」即作者《雜詩》「揮杯對孤影」之意。「辭無詮次」是說言辭沒有選擇、次序,意謂率意成篇,是不經意之作。

據詩序「比夜已長」,「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這一組詩當是同一年秋夜陸續所作。各首在寫作的當時,雖然只是根據彼時的感觸,直書胸臆,並無預先的規劃,但在最後編排時,卻照顧到了前後的聯絡,全組的結構,相當謹嚴。組詩雖然只有九篇直接寫到酒,但所有各篇都是酒醉後的感想,故總題為《飲酒》。

飲酒是為了排遣胸中的鬱悶,酒後作詩是在書慨。樑昭明太子蕭綱說:「有疑陶淵明之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也。

」(《陶淵明集序》)清人方東樹也說它「亦是雜詩,……借飲酒為題耳,非詠飲酒也。阮公(阮籍)《詠懷》,杜公(杜甫)《秦川雜詩》,退之(韓愈)《秋懷》,皆同此例,即所謂遣興也」(《昭昧詹言》),所論極確。

「衰榮無定在」為原詩第一首,寫衰榮無定,世事不常,應當達觀處之,飲酒自娛。這是整個組詩的總綱。

開頭兩句就提出一個富有哲理的問題。「衰榮」猶言盛衰。「榮」本意為草木的花,引申為繁盛之意。

「彼此」即指上句的衰、榮。宇宙萬物,社會人事,莫不有衰有榮,衰榮二者,緊密相連:有榮必有衰,有衰必有榮;沒有永遠的、一成不變的衰,也沒有永遠的、一成不變的榮。

詩中衰榮並提,重點則在由榮變衰。下文緊接著即引人事申論之。

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秦東陵侯召(邵)平,秦亡後淪為平民,家貧,在西漢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城東種瓜,瓜美,時人稱為「東陵瓜」。詩中的邵生,即指召平(召、邵古代本為一姓)。

當邵平在瓜田辛勤種瓜時,同他在秦代為侯的朱門甲第,高車駟馬,鐘鳴鼎食,奴婢如雲的富貴榮華、聲勢顯赫比較起來,何止天壤之別!「寧」,豈、難道。用反詰表示否定,可以使語氣更加強烈,更能加強感嘆的意味。

邵生之不能長久富貴,猶草木之不能長榮不枯。邵生如此,類似邵生的公侯將相,不知有多少;進而言之,王朝的興衰,不知搬演了幾多回。作者寫此詩時,東晉王朝經過司馬道子亂政、孫恩之亂、桓玄**,已經搖搖欲墜,此詩寫作後不久,劉裕即代晉自立。

就作者本人而言,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過晉的大司馬,祖父、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一樣的官,但到他這一代,家世已經衰落。所以這兩句雖然寫的是史事,實際蘊含著對時勢和自身身世的感嘆。不過,作者既不是在惋惜晉室的衰敗,更不是在眷戀先世的富貴,因為前此不久他便主動辭去了彭澤令,當義熙末年朝廷徵召他為著作佐郎,也被他辭掉。

如果說有憤懣的話,那就是憤懣在當時政治極端黑暗、門閥制度極度森嚴的情況下,自己早年立下的「大濟於蒼生」(《感士不遇賦》)、希望建立一個「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桃花源詩》)的美好社會的願望,再也不可能實現了。

然而,「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社會人事的盛衰變化,就像寒暑相互更替一樣,是不可改變的客觀規律。通達事理的人知道這個道理,就能不為這種變化而驚恐,也不為自己的得失窮達而繫心,日夕歡飲,怡然自適。這同作者《歸去來辭》「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意思差不多。

「寒暑」兩句既是總結上文,是由上面四句得出的結論,而這個結論本身,又是一個寓有哲理的比喻。這個比喻同開頭「衰榮」兩句意思相近,作用一樣(都講社會人事變遷),但前者為直述,後者為比喻,表達方式並不相同,它們分別放在邵生這個歷史人物的例證前後,通過這樣反覆詠歎,加重加深表達了主題,增強了詩的感染力。「解其會」的「會」本義為會集,即指上文所講的道理。

「逝」通「誓」,是表示決心之詞。「忽」與序中的「忽然」義近,含有隨意的意思,是說隨意地攜著一壺酒,想喝就隨便喝幾杯。「歡相持」寫飲酒時的歡愉,但從上文的感慨和此題其他各首多感事傷時的內容看來,實際是借酒排遣,並非真的整日飄飄然。

用精當的比喻,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又引典型的歷史人物論證之,不僅增強了作品的感人力量,還避免了內容的平板枯燥。所以雖然此詩幾乎全是議論,讀來卻耐人咀嚼尋味。

飲酒與健康有什麼關係,飲酒和健康到底有什麼關係

適量飲酒有益於健康,過量飲酒危害健康。根據美國膳食指南 2002 版,所謂 適量飲酒 是指每天飲酒男性不超過兩個標準飲酒單位,女性不超過一個標準飲酒單位。這裡的標準飲酒單位 standard drink 相當於12盎司啤酒或5盎司的葡萄酒,或1.5盎司的80度的蒸餾酒。大致相當於12克純酒精。英國學...

「靜」與「養德」有何關係,儉以養德與靜有什麼關係?

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意思為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長期刻苦努力而實現...

波長與能量之間有何關係,波長與能量有關係嗎?

對於同種介質而言,光的波長越長,折射率 就越小。按照紅橙黃綠藍靛紫的順序,它們回的波長遞減,答折射率遞增,頻率遞增。頻率即是週期的倒數,表示單位時間的震動次數。波長即是光在一個週期內所傳播的距離,因此它等於波速乘以週期。光子的能量和動量僅與光子的頻率 有關 或僅與波長 有關。從而得到光子的動量大小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