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欣賞中國山水畫,怎麼辦,如何解析欣賞中國山水畫

2021-03-04 02:25:02 字數 6043 閱讀 8861

1樓:易書科技

中國繪畫將表現自然山川景色為主體的繪畫稱為山水畫。其內容包含山川、坡石、樹木、建築、交通工具及風景人物等。在表現手法上又有青綠、金碧、水墨、淺絳等形式。

自唐朝後日趨成熟,五代兩宋起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

欣賞一幅山水畫,首先看其是否有較強的氣韻,所謂「氣韻生動」,即指作品的藝術魅力。它是畫家的文化修養、技巧修養和人格修養的形式表現。山水畫所表現的意境,通常指客觀景物加上作者情感的陶鑄,經過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詩的境界。

意境是藝術的靈魂。山水畫《紅巖》(錢鬆巖作)描繪的是抗戰時八路軍駐渝辦事處所在地——白色恐怖中的一面紅旗。畫家用誇張的原砂色渲染巨巖,突出了「紅」的意蘊,滿懷激情歌頌革命精神,抒發自己的仰慕和欽佩之情,其作品意境遠高出單純客觀的描寫,因而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中國畫家在表現山川時,注重物件的總體精神和基本特徵。表現形式歸納成一定的表現套路。體現山石特徵的各種皴法就是典型的套路。

江南山勢平緩,草木蔥鬱,多用溫柔含蓄的線形皴來表現;北方山勢險峻,石骨呈露,多用剛勁刻露的面形皴來表現。古代許多傳世的優秀作品充分體現了中國繪畫對錶現客觀景物的總體精神及表現形式的把握。當然,隨著表現領域的拓展,新的表現形式也不斷產生。

如現代畫家石魯畫的黃土高坡錢鬆巖畫的江南水田,都是古人從未表現過的。

山水畫在處理空間上相當靈活。觀察物件時,視點並不固定,可隨視線移動而移動,這樣在構圖上就相當自由,也適合各種畫幅形式的表現。如採用「鳥瞰式」方法畫豎幅山水,重嶺疊嶂,層次豐富;而用移動式的透視畫橫幅長卷,則萬里之遙,如在眼前。

北宋畫家王希孟畫過《千里江山圖》,現代畫家張大千畫有《長江萬里圖》,氣勢恢巨集磅礴。這種觀察及構圖方式在西洋畫中是難以想象的。

山水畫依物象大類設色。如春山著綠,秋山著絳。有的勾斫工細,填以石青石綠顏色,其色彩效果豔麗奪目,稱青綠山水。

有的在水墨之上略加花青或赭石,其色彩效果協調明淨,稱淺絳山水。而純以墨的乾溼濃淡來表現山川景物的稱水墨山水。水墨山水自形成以來,其影響足以抗衡任何色彩畫。

好的作品,都能予人以不同的啟迪和感慨。同學們在欣賞山水畫時,是否也會隨著作品「神遊」一番呢?

如何解析欣賞中國山水畫

2樓:華夏文明收藏

山水畫是國畫門類裡面技法最成熟、成就最高的畫種,也是藏家投資收藏的首選畫種,因此具備一定的山水畫鑑賞知識,是一項必修課。

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加以識別:

1從構圖來看

與風景**相比,山水畫的構圖是經過畫家苦心經營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畫,必須有好的構圖。好的構圖一般要符合以下兩個規律:

1、對立統一規律。體現在形式上有賓主、呼應、虛實 、疏密、開合、藏露、節韻等關係。

▪ 賓主——構圖要主次分明,不能喧賓奪主。

▪ 呼應——畫中一切物體(包括題款和印章),都要互相關聯,有呼有應。這樣才能氣脈貫通。

▪ 虛實——傳統山水畫常把雲和水作留白處理。白與黑,空與物,白與灰,灰與黑,就是虛實的對比。但實處要實而不塞,要透氣,要有「活眼」。

如無中間的「活眼」,就是一盤「死棋」。虛處要虛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讓它表示一種實體,既所謂「計白當黑」,這樣才能「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 疏密——山水畫構圖最忌均勻整齊,古人說:「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通風。」這樣才能變化多姿。

▪ 藏露——畫要給人留有想象的餘地,一覽無餘,就沒有情趣了。因此作畫要善於運用「藏」的方法。郭熙說:

「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測,從而給觀者想象的空間,這就是「藏」的妙用。

▪ 開合——開與合是相對的矛盾。有對立,畫面才生動。開而不合,就會顯得不穩和散亂。有開有合,才能相對穩定。

▪ 節韻——即節奏與韻律。一幅好的山水畫,是有節奏美和韻律美的。這不僅體現在勾、皴、擦、染、點等筆法的運用上,也體現在整體的佈局上,既要有變化又要有規律。

2、透視規律。西洋畫一般採用「焦點透視」,中國畫採用的是「散點透視」,也叫「移動透視」。「焦點透視」就象照相一樣,觀察者固定在一個立足點上,只能把視域以內的東西拍攝下來。

「散點透視」則是移動著立足點來進行觀察的,所以不受視域的限制。把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歸納為「三遠」,即「高遠」、「深遠」、「平遠」。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張山水畫中,往往是「三遠」綜合運用的。

▪ 高遠—— 「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也有一種說法叫作「蟲視」,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處,看什麼都是高大雄偉、氣勢磅礴,這種透視法宜於描繪崇山峻嶺。

▪ 深遠 ——「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遠眺,並要移動視點才能看到的景象。這種透視法宜於表現幽深的意境。

▪ 平遠—— 「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是在「平視」中所得的遠近關係。宜於表現坦蕩開闊的南方山水。

2從筆墨來看

用筆與用墨,是學習國畫首先要解決的的問題,是最能體現畫家功底的問題,因此也是識別一張國畫優劣的最主要的依據之一。

1、用筆。中國畫的造形達意,是以線為主來表現的。因此看一幅國畫用筆的好壞,主要是看這幅畫中線條的好壞。

古人提出「書法用筆」,即要求畫家在作畫時要象寫書法一樣用筆。黃賓虹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提出了「五筆」之說,即「平、圓、留、重、變」。

▪ 「平」 是指運筆時用力均勻,起訖分明,筆筆送到,要「如錐畫沙」。

▪ 「圓」 是指行筆轉折處要圓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釵股」。

▪ 「留」 是指運筆要含蓄,要有迴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

▪ 「重」 即沉著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墜石」。

▪ 「變」 一是指用筆要有變化,中鋒、側鋒、逆鋒、順鋒,根據需要隨機應變;二是指運筆要彼此相讓,互相呼應,氣勢連貫。宋代韓拙提出:「用筆有三病:

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所謂「板」,是指線條扁平,沒有圓渾的立體感。所謂「刻」,是指筆劃過於顯露,妄生圭角。

所謂「結」,是指行筆猶豫,線條不流暢。其他還有枯、弱、光滑、草率等,都是山水畫用筆的病忌。

2、用墨。墨色的變化,有「五彩」之說,即「焦、濃、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說,即「幹、溼、濃、淡、黑、白」。不論是那種說法,無非就是講墨色的變化多端。

山水畫用墨有三要:厚,透明,豐富。

▪ 「厚」 就是感覺要厚重而不輕薄。

▪ 「透明」 就是層次要清楚,不渾濁,不僵化。

▪ 「豐富」 就是指墨色多變,層次豐富。總之,看一幅山水畫的用墨好不好,主要是看用墨是否有變化、有韻味,層次是否清楚、豐富,能不能表現物象的立體感、質感和遠近的空間感。

3從用色來看

傳統國畫著色多從物體固有的本色出發,很少考慮光的影響和變化,所以用色相對西洋畫來說比較單純,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根據山水畫不同的種類,用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 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為主,色彩只起輔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即墨足之處用色要清淡、透明,不讓色覆蓋了墨;濃的色彩要用在墨少之處,不讓墨破壞了色的清麗。

這樣,二者才能相得益彰。

▪ 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渾厚凝重而不膩濁,清麗鮮明而不單薄。

▪ 在潑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渾融,變化豐富,不髒不濁。

不管是淡彩、重彩還是潑彩,用色都要有一個主調,不能混亂、花俏。但在主調中又要求變化,不能單調、呆板。總之,既要有對比又要和諧統一。

4從表現各種物象的技法來看

山水畫的技法很多,使用哪種技法,因物而異,因人而異,因畫而異。看一張畫中的技法用得好不好,主要是看這種技法在這張畫中,是否能充分表現物件的「形」與「神」,是否能充分表達作者的「意」。

5從意境來看

好的山水畫,要有美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一幅畫,必須給觀者留有聯想和再創造的餘地,能使觀者受到感染並引發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鳴,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才算是有意境。

山水畫意境的型別,可分為三種情況:

▪ 以景勝 這類作品比較注重寫實,以真實感人的空間境象構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實景之中,主要是通過境象自身誘發觀者聯想。它類似於詩的「無我之境」。這類畫,在古代山水畫中以宋畫居多。

▪ 以意勝 這類作品比較注重寫意,富有個性和情致,更明顯地流露出對主觀情感的表達,所塑造的空間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對於「形」則要求「在似與不似之間」。它類似於詩的「有我之境」。

這類畫自元代以後,逐漸成為山水畫的主流。

▪ 意與境渾 這是感情與形象高度結合,達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國維說:「至意境兩渾,則唯太白、後主、正中數人足以當之。

」可見對於詩來說,這是意境的最高境界了。而對於畫來說,當是畫家神來之筆的得意傑作了。

6從「畫外功夫」來看

所謂「畫外工夫」,是指畫家除了繪畫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修養。一幅好的山水畫,常常是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從畫的落款和印章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學、書法和用印等方面的修養。

中國山水畫如何欣賞?

3樓:匿名使用者

歡迎 關注

每日 更新

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最重要的一種形式,其產生的時間較人物畫晚,比花鳥更早,萌發於早期人物畫的背景中,於魏晉南北時期獨立出來,隋唐發展成熟,五代兩宋時期達到高峰。

如何欣賞山水畫?主要從六個方面分析,分別是:文化背景、意境所在、章法構圖、筆墨、設色及詩畫、印章等,就如謝赫《六品》所著分為六個層次,每一層次都是一種高度,也是山水畫家追尋的動力所在。

著名山水畫欣賞:

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最重要的一種形式,為第一大畫科,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與藝術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山水畫產生時間較人物畫晚,比花鳥畫早,孕育萌芽於早期人物畫的背景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獨立出來,形成一個獨立的畫科,隋唐時期發展成熟,五代兩宋時期達到藝術的高峰,元明清各代均有發展與建樹,名家輩出,遂形成蔚為壯觀的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至今不衰。

中國山水畫的欣賞是一個複雜的綜合的過程,是一個人的文化藝術素養與生活閱歷的集中體現。下面筆者從欣賞山水畫的幾個要點來分別闡述。

一、山水畫的文化背景(哲學內涵)

山水畫就是中國的風景畫,但又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山水畫的產生與中國的道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無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萬物」「能勝物而不傷」。道家思想追求素樸自然,簡淡肅靜的藝術精神,所以山水畫多以水墨表現為主,以色為輔。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玄學興盛的時期,玄學的代表思想就是道家的思想,這一時期政治動盪,民不聊生,許多文人名士為了躲避政治上的傾軋選擇歸隱,像陶淵明、嵇康、阮籍等,他們隱居山林,吟詩作賦,山水詩於是大盛,山水畫也應運而生。這都與道家思想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密不可分。儒家思想對繪畫的影響多體現在早期的人物畫上,明勸戒,著沉浮,建立社會禮教,所以儒家思想是以入世為主的,而山水畫多體現出世,禪宗思想對繪畫的影響也比較深,但不如儒家、道家來得分明,影響更多的是後來的花鳥畫。

當然這樣絕對的劃分是不嚴謹的,沒有這樣的必然,只能說是大致如此。儒、道、釋思想後來逐漸融合,共同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山水畫的發展也受到其他思想的影響,但總的看來主要的還是道家思想。

二、山水畫的意境

山水畫的意境就是山水畫所創造的境界,主張以意為主,強調錶現,意造境生,營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畫創造的意境不光是優美的景色、山川的風光,更多的是畫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脫於煩瑣與庸俗社會的心靈居所,山水畫的境界給人的是可觀、可行、可遊、可居的神遊場所,不論是北宗山水還是南宗山水,所表現的意境與功能無不如此,或是仙境一般的縹緲神奇,或是悠閒農夫漁樵的隱居之所。文人山水畫多表現的是逸居山林的情趣、素樸自然的水墨風光;宮廷畫家的界畫多表現樓宇宮殿是人間的繁華,也是超脫於人間的世外桃源。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心靈居所。

這也是畫家與觀者的心靈溝通。

三、山水畫的章法

章法就是畫面的佈局,即構圖法,顧愷之稱作置陳佈勢,謝赫稱作經營位置。中國畫講究立意定景,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並巧妙地運用畫面的空白,使無畫處皆成妙境。中國畫有著「細細看,面面觀,看地透,窺其穿」的要求,即能從山前看到山後,從山下看到山上,從房內看到房外,這種要求是為了滿足「飽覽臥遊」的需要,使咫尺千里的美景盡在眼前。

山水畫的構圖法,在長時間的實踐中形成了「三遠法」,即郭熙所謂的平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而謂之,如郭熙的《窠石平遠圖軸》;高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如荊浩的《匡廬圖軸》;深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如巨然的《萬壑松風圖軸》。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山水畫的透視法也不同於西洋繪畫的定點透視法,而是無焦點的無點透視,但山水畫的視點推移的法則正好能滿足中國人欣賞山水畫的需求。

怎麼樣去欣賞一幅山水畫如何欣賞一幅國畫?

山水畫屬於中國化範疇,首先用筆可以分為繁 簡,是寫意還是工筆,就是畫的墨 色多還是少,細密還是簡略,又可以分為水墨 淺絳和青綠,水墨屬於不是很像 但意思到了的畫法,淺絳和青綠一般是工筆畫法,尤其青綠更是,工筆指的是畫的很細密周全 真實可信。寫意和工筆各有利弊,寫意要求不拘泥於形似但神情要對,筆法要簡...

我想學習山水畫,不知道怎麼入手,如何自學山水畫

你先要去看去親身體驗一番,做到對山水精華有些瞭解在入手,說白了和胸有成竹一樣 首先要有必要的藝術欣賞能力,從簡單的做起,從你的行為語言來看,你很有藝術的天賦,用心學啊 最好能報個輔導班 畫室 或者去買點基礎入門的書籍,筆法很重要 如何自學山水畫 芥子園可以參考。但大的書店應該還有一本不錯的山水入門,...

食品倉庫潮溼怎麼辦,倉庫潮溼怎麼辦,如何解決倉庫潮溼問題

放黑木炭,乾燥劑,都可以,放黑木炭吧,多放點 放吸水器,隔溼板等。放乾燥劑,乾燥劑有很高的吸溼能力,可以降低倉庫的空氣溼度,如果倉庫的空間過大,建議考慮在產品中放入乾燥劑,還可以保證產品運輸過程中受潮。乾燥劑分為 矽膠乾燥劑 蒙脫石乾燥劑 礦物乾燥劑。矽膠乾燥劑效能穩定,主要用於食品 藥品等能與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