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共存作文素材,迴歸傳統文化,迴歸經典抄作文素材

2021-03-04 01:48:34 字數 2939 閱讀 9340

1樓:丨千里快哉風丨

何為文化?從其廣度和深度來說,按我的理解,就是深入現象表層,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可以被共享,可以共存。

我曾以一個旅行者的身份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歷史的沉澱,時間的沉澱造就了文化的豐富性。初中畢業後我踏上去往香港的旅程,這那裡,繁華燈光背後小巷中的堅守,人們卸下一天疲倦,在街邊小吃店外真實熱鬧的談天,百年老店擁有的是不變的味道。

油膩的路面反射著店中微黃的燈光,香港的霓虹燈漸漸褪去,不褪的是這一份人情與文化的堅守。難以想象,2023年之前的香港還是一個小漁村,英國的殖民統治為香港最終成為資本主義城市奠基。作為一箇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國際大都市,中西文化完美地融合:

一邊是金碧輝煌的福堂道觀香火鼎盛、煙霧繚繞,另一邊是十字架下天主教堂裡稚嫩的童聲正用純正的粵語高歌對上帝的讚美。建築的西方化,信仰的多樣化,文化融合後的產物,讓文化猶如不同成分的黑巧克力相互融化,苦澀中帶著驚喜。

時間的履帶上分佈著熠熠閃光的節點,匆匆走過,留下一路的車轍。履帶不僅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還將歷史的種種攜帶至今。華夏土地上,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不一樣的文化。

北至朝鮮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等,自然環境造就了他們剽悍好鬥的一面,憑藉著自然條件,他們以遊牧為生;西至維吾爾族、回族、藏族等,載歌載舞熱情奔放、好客的性格,他們居住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不必放眼世界,在中國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存著個富特色的文化。從文化意義上來說,中國就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古典文化在傳承的同時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將旅遊業建立在文化的共享上,著實為一個可行正確之舉,但被賦予了新時代重任的我們在這樣的契機下光要通過自身的實踐體會文化的共存,還要拒絕文化的泡沫,拒絕商業化的文化,體會真實傳統的文化才算真正的文化融合。

上下五千年的分分合合,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到中華人名共和國成立,這個大熔爐將五十六個名族融合成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中華民族,大家有同一個夢想、同一個追求。

文化需要發展,需要在碰撞中得以更好的深度與廣度的拓展。文化相遇,文化共存。

如何優秀的繼承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

2樓:教育時代春天

我的心裡,消除了我旅途的疲勞,也讓我充滿了期盼。

只是當車子翻山越嶺過了無數的彎彎曲曲終於將我們載到目的地的時候,迎接我們的卻是寒風和冷雨。原來我們入住的酒店是在下關,我不禁有些遺憾,心想:「唉,大老遠來雲南旅遊,今晚卻只能感受下關的風,卻無法欣賞到上關的花了,實在遺憾!

」我知道,這個季節,蒼山無雪,細雨迷濛,洱海亦無月。

雖然天有些冷,可晚飯後,我們一行人還是興致勃勃地衝出酒店,去大街上逛。一路上,除了偶爾見到幾家開著門的店鋪,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熱鬧和繁華,有的只是涼涼的風,細細的雨。這使我又想起阿詩瑪肖的話,對上關的花也

如何正確對待中西文化的1000字作文

3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立意:洋為中用,去其糟柏,取其精華(拿來主義)

深度立意:1.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突出民族特色

2.一般人在「拿來」的時候總是選適合自己的,不適合的就放棄。這是無法創新,也無法真正突破的

4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多方位的對比,即從決定中西文化根本差異的生成土壤入手,通過發展歷程、制度演變、哲學精神、宗教差異、對經濟的作用、文學差別、藝術的不同表現、教育傳統、科技進步、民俗等方面的以比,系統地揭示了中西文化的異同和各自的內在價值。

中國人自90年代以來,突然對過洋節很感興趣,國外的情人節、愚人節、風情節、感恩節、母親節等等,年年十分紅火,而對本國的傳統節日如寒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卻反倒漸漸冷淡.「洋節」盛行,土節「遇冷」,過洋節究竟好不好?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鄭丹丹認為,聖誕節等洋節日的盛行發生於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滲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結果.

過洋節往往是個體身份建構的手段.因為西方文明的強勢地位,過洋節日可能被貼上有品位、時尚、時髦等標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文化霸權.

著名作家流沙河感嘆地說道,傳統節日目前處境尷尬,而洋節卻備受推崇,每逢洋節,那種喧囂讓人瞠目結舌.而每逢端午、重陽、中秋,卻相當冷清,讓人痛心疾首. 兩種節日也是兩種文化的挑戰,城市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西方節日好象略佔上風.

我們恐懼的不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每一個文化的進步都是建立在吸收和借鑑外來文化的基礎之上,怕的是人們屏棄傳統文化,思想完全被外來文化佔據. 知名學者魏明倫表示,傳統節日的冷清可以看成是民族文化的一種斷裂,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複雜.但無論如何,國人不應該眼睜睜看著傳統節日從我們生活中消失.

面對國人冷落傳統節日,追捧西方節日的現象,很多人禁不住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怎麼了?善良智慧的中國人民怎麼了?

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怎麼了?到底該怎樣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國人該不該鐘情於西洋節日?

我們該如何來保護傳統節日呢?

從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政策,我國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動盪.大量的西方文化湧入中國,大量的「洋貨」充斥中國市場.西方的各種宗教信仰以及人文衝擊著國人的眼球.

新鮮事物的刺激,造**們多其越來越盲目,反而造成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忽視.

聖誕節等西方節日越來越火,而我們的中國傳統節日像春節、中秋節等,它們的味道卻一年比一年平淡.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最為直接和集中的體現,莫過於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年輕人對洋節是有選擇性的,喜歡過的主要是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為的是增進朋友之間、親人之間的友情、愛情和親情.

喜歡過洋節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因此而疏遠自己的傳統節日就太可悲了.傳統節日在中國人的觀念裡越來越淡,除了商家、**製造出來的那點嚎頭外,似乎春節的一切都流於形式.讓人奇怪的是生活在西方世界的黃**中華子孫對祖宗遺留下的節日且非常重視與本土江河日下的狀況成明顯對比,這對我們這個民族是個莫大的諷刺和悲哀!

迴歸傳統文化,迴歸經典抄作文素材

5樓:匿名使用者

忠:忠君

孝:孝順長輩

仁:同情友愛

義:義氣,例:為兄弟兩肋插刀。

對中西文化的看法與態度,對中西文化的思想與看法,國學能否現代化等三題

討論中西文化差異,並非狹隘地計較高低。世界不同民族,東西方不同的文化,都是在相互吸取,在相互吸收 相互滲透的過程中發展壯大,西方文化吸取了許多東方文化的精髓,同樣的東方文化吸收了許多西方文化的精華,並各自延伸。他們對世界文化的發展都有貢獻,他們各有不同的特色,不應隨意武斷地批判任何一方。未來的世界,...

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何作用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 交通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 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 絲綢之路 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

中西方文化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中西文化的相同點有哪些?相同點喔!!

一 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是螺旋的,西方的思維是直線型的,在語言表達上,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比較委婉的,而西方人因文化不同,西方人與人交際表達是比較直接的,比較直白。二 中西方文化的烹飪方式不同 中國因為地廣物博,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在對食物的烹飪上,中國的烹飪技巧比較多,大部分中國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