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什麼,讀了憫農這首古詩我們知道要什麼的道理

2021-03-04 01:47:09 字數 2766 閱讀 6841

1樓:金果

憫農這首古詩告訴我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出自:《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的作品。原文:

憫農唐代: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2樓:匿名使用者

要愛惜食物,不能浪費

3樓:匿名使用者

節約…知道勞作的辛苦

讀了憫農這首古詩我們知道要什麼的道理

4樓:匿名使用者

珍惜糧食

5樓:beihai人力資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絡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的大豐收景象裡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絡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

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最後,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兩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6樓:匿名使用者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閔農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7樓:簡單途中

道理:寫出了農民勞動的艱辛和對浪費糧食的憤慨。在盛夏的正午,農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鋤地,汗水淌滴在莊稼地裡。可是誰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飯都包含著農民的辛苦啊!

出自:[唐]李紳《憫農》。

原文: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釋義: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8樓:課文你來說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中的一首,這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詩中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

《憫農》全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這一首古詩揭揭露了什麼

9樓:

《憫農bai

》這二首古詩揭du露了中國封建時代zhi當時農民辛苦勞作,慘遭餓dao

死的生存狀態。

《憫農版二首》   唐代詩人權   李紳

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詩  寫了當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天下到處都是耕田。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第二首詩 寫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 ,表達了辛苦勞作人們的艱辛換來的食物是多麼的不容易,寓意是讓我們珍惜每一顆糧食。

10樓:陳小懿的往事

李紳《憫農》一

鋤 禾 日 當 午 ,

汗 滴 禾 下 土 。

誰 知 盤 中 餐 ,

粒 粒 皆 辛 苦 。

【註釋】 1.憫:憐憫。 2.鋤禾

:用鋤頭鬆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版

中餐,權在臺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un), 國內由於飧字用的很少,是個冷僻字,當初為了讓詩歌更通俗易懂,改為餐了。

【譯文】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裡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裡。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一粒都是那麼的辛苦。

李紳《憫農》二

春 種 一 粒 粟 ,

秋 收 萬 顆 子 。

四 海 無 閒 田 ,

農 夫 猶 餓 死 。

【註釋】 1.憫:憐憫。 2.粟:(sù)穀子;慄粟。 3. 猶:還。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譯文】 春天,農民把一粒粒穀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沒有飯吃而餓死。

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句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同情.

這首詩歌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這首詩歌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黑暗並不可怕,只要你能勇敢面對他它,你就能戰勝它!爸爸媽媽幫助我不害怕黑暗。爸爸媽媽很愛我 題西林壁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道理?1 題西林壁 這首古詩告訴了我們 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 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 原文 題西林壁...

《刻舟求劍》告訴我們什麼道理,讀了《刻舟求劍》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什麼樣的道理?

刻舟求劍 告訴我們不要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道理。刻舟求內劍 是 呂氏春 容秋 察今 中記述的一則寓言,說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記號,說 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一會兒到岸的時候我就在這跳下去找劍。當船停下時,他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

猴子種樹的農諺告訴我們什麼道理,讀了猴子種樹這篇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猴子種樹 是一篇含有深刻哲理的故事,猴子先種梨樹,聽信烏鴉的話改種杏樹,又因喜鵲的進言改種桃樹,最後又聽信杜鵑的話,種了櫻桃,結果一事無成。農諺告訴我們 猴子的行為是可笑的,愚蠢的。認識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到底,不能對別人的話語言聽計從。擴充套件資料農諺流傳相當久遠,不少古書上已有記載。農諺講的是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