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祝福》的讀後感,魯迅《彷徨》的讀後感

2021-03-04 01:42:50 字數 4659 閱讀 9198

1樓:青梅遐邇

1.魯迅《祝福》 讀後感

沁涼如水的夜風如鬼魅一般劃過城市的夜空,悄無聲息,卻驚醒了我沉睡的夢。迷惑懵懂的心還藏著昨日的憂緒與愁絲。一團一團,剪不斷,理還亂。

讀完魯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別人的故事哭自己。擔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來。

只是,突然好想開啟窗,讓呼吸更順暢些。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著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為什麼說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

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只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著。

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說,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裡,死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

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脫的光點……

時光飛轉,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會了。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會主義下,卻還是「隱藏」著許許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現在這個提倡「計劃生育」的時代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母無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長大的我們,卻是有許多悲涼。

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但在被關愛的過程中,卻是既享受又害怕。我們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厲害。我們怕自己不夠好,給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

我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真的理解。我們當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風景。

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裡,到處可見「沉浮風景」。有人浮起來,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會有人哭泣。我們也許真的不是很懼怕失敗,我們只是害怕失去。

失去父母鼓勵的微笑,失去爬起來的信心。關愛,期望,學業,考試,升學……太多太多,壓迫著我們。我們都承受著應試教育給我們的種種壓力。

它束縛著我們,就好比束縛著祥林嫂的封建禮教,讓我們身不由己,讓我們意識到競爭的殘酷——你不去踩別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時,我們卻也在擁護著應試製度,認為那是現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達爾文是對的——「適者生存」。

我們都在盡力讓自己適應,適應充滿壓力的生活,適應殘酷的競爭,適應讓自己更強壯與強大。

這裡,我們的悲傷沒有淚。

2.魯迅《祝福》 讀後感

《祝福》運用了魯迅**最常用的"歸鄉"模式,這種情節結構模式的特點是:敘述者在講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構成一個復調。敘述者"我"又常常是一個遠離故鄉社會環境,基本上擺脫了傳統社會精神和道德觀念禁錮的知識分子,通過"我"遠離故鄉又回到故鄉並最終離去的人生行程,展示"我"與故鄉傳統社會的不相容性,並通過"我"的眼光折射出現實故鄉的閉塞、衰敗和蕭索。

除《祝福》外,《故鄉》《在酒樓上》《孤獨者》等都運用了這種情節結構模式。

在《祝福》裡,"我"的行程似乎與《故鄉》有著某種承繼關係:"我"在"祝福"的前夜回到魯鎮,但這次歸來已不再存有《故鄉》裡那種尋夢的奢望,是"早已決計要走"的,因為"我"既已明白故鄉的一切沒有也不會改變,對"我"來說,現實的魯鎮社會如此陌生,只能感受卻無法融入它,在新年的"祝福"中乞求來年的好運氣是他們的事,與"我"毫不相干。身在故鄉卻時時有一種無家可歸的懸浮感,"我"註定是一個失去精神家園的漂泊者。

《祝福》由作者回到魯鎮,從「寒喧之後說我『胖了』」、「之後即罵其新黨」、「這並非在罵我」體現出了「魯四爺」和作者之間的差距,引出了「魯四爺」所代表的地主階級,「祝福」雖然只是一種形式而拜的卻只限男人,揭露出封建主義傳統封建男權。也是由作者碰到主人公「祥林嫂」,對主人公的人物描寫,給人一種淒涼、悲哀的感覺。和主人公的談話中,更抨擊了封建宗教制度殘酷性對受害者精神上的摧殘。

作者選取「魯四爺」的三次祝福為背景,圍繞著這三次祝福的準備,把「祥林嫂」的勤勞、樸實描繪的非常細緻,她代表著更多的貧苦農村婦女。祥林嫂其實是個很堅強的女人。當她得知婆婆準備把她賣給另一個男人做妻子時,她果斷地選擇了逃跑,孤身逃到完全陌生的魯鎮做工為生。

抗婚時她險些陪上了性命。她在二度喪夫的痛苦中失掉了惟一兒子,並被趕出了家門。儘管這些帶給祥林嫂巨大的痛苦,使得她的精神明顯失常,但都沒有徹底摧毀她。

她再次來到魯鎮,回到四老爺家。因為她的再嫁,她被禁止準備在當時極為重要的祝福。這雖然使得祥林嫂痛苦萬分,但並不至於讓她想到死。

祥林嫂勇敢地承受了許多痛苦和磨難,由此可見,祥林嫂是非常堅強的。在她面對不公平的命運時,她也一次次的掙扎,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說明當時封建勢力有多強,以致使人受苦受難。

這個故事的整個悲劇性在於,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按照正常的社會規則-----封建思想的教條在做事,從當時的社會角度來看,沒有一個人做的事情是錯誤的,是不能被當時的社會所不容的.這些正確的行為的結果卻是一個人痛苦麻木與最終的死亡,是一個不讓人接受的結果。所以,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每一個人又都是錯誤的,錯的無可救要。

所有人的行為都是在害人,卻又是被社會所許可的。這才是作者所要揭露的主題。所以祥林嫂不是被魯四爺直接加害而死的。

而是被以魯四爺為代表的大眾間接害死的。當然,魯四爺在祥林嫂死亡的事情上所作的"貢獻"最大,也是最直接的。

魯迅《彷徨》的讀後感

2樓:小韜

魯迅自轉有感

魯迅先生的大半生是複雜坎坷的,《魯迅自傳》僅用千餘字就濃縮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經歷和寫作成果,表現了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生態度和深沉的愛國思想,為我們展示了一段真實而精彩的人生。

一、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魯迅先生十三歲時,祖父涉嫌科場舞弊,被罷官下獄。獄中的打點需要錢,父親一病三年也需要錢,家道急劇衰落,以至於學費都無法籌措。且家庭敗落後,親戚族人也都一個個換了嘴臉。

這種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劇的變化,使少年魯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態的炎涼,人生的陰暗面,過早的體會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會人物的虛偽與墮落,對於封建科舉制度的吃人罪惡有了切身的感受。

這是一段痛苦而真實的人生經歷。為了生存和發展,少年魯迅不得不更多的為自己個人的前途和命運而奔波,雖然這其中的許多人生選擇多是被迫的、無奈的。對此,魯迅先生並不諱言。

也正是由於這一段痛苦的人生財富使得少年魯迅迅速成長、成熟起來。當先生被親戚稱為「乞食者」時,「我於是決心回家」,「決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魯迅無限辛酸和強烈的自尊;當學費也無法籌措時,少年魯迅寧願流離他鄉也不願做幕友和商人,「自強自立,有強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備性格初見端倪。

胸懷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魯迅,他懷揣著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決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會的門檻,離開家鄉,到南京求學。他之所以選擇上水師學堂、礦路學堂,一是因為這兩所學校免交學費,解決了當時經濟困難,二是這些是「新學」,有自強救國的希望。可為什麼考入水師學堂後很快又改進礦路學堂呢?

這是由於少年魯迅沒錢求學,無奈選擇了水師學堂,雖然水師學堂不要學費,但教員水平極差,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直到魯迅離開二十年後,江南水師學堂還有教員公然在課堂上斷言:「地球有兩個,一個自動,一個被動,一個叫東半球,一個叫西半球。

」所以,為了求學,少年魯迅又改進礦路學堂。

在南京的 4年間,中國經歷了怵目驚心的劇變,戊戌變法徹底失敗,義和團運動遭到鎮壓,八國聯軍蹂躪國土,這促使魯迅更加急迫地尋找新鮮的知識和救國的真理。2023年1月,魯迅在礦路學堂畢業。旋赴日本留學。

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選擇學醫,是確知新的醫學對於日本維新有很大助力,想通過學醫,改變中國人「東亞病夫」的狀況,來達到強國的目的。但後來通過「看電影事件」認識到體質弱並不是導致國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棄醫從文」,希望通過提倡新文藝,對國民進行思想啟蒙,來達到富國強民,改變落後面貌。

如果說出國前魯迅多次的人生選擇多是被迫的、無奈的,那麼留學日本後,魯迅也經歷了數次人生道路的選擇,則完全把自己的學業和國家命運緊緊聯絡在了一起,是為民救國的赤子。如果說出國前的魯迅更多的是為自己個人的前途和命運奔波的話,出國後接受了新思想的魯迅,則成長為一位擁有救國救民理想、積極探索救國道路的志士,開始了他更富有傳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後,魯迅從浙江杭州到紹興,又從北京轉到廈門、廣州,最後定於上海。由普通中學教員到教務長、教育部員、大學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為宣傳進步思想,揭露**劣行和帝國主義列強罪行而受到排擠、**!

而這些也正是他為人民奔波,同敵人作戰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寫照。

魯迅先生對自己的奔波表現得極為平淡,用 「走出」「又走出」「被拒絕」「到底被拒絕」,較詳敘述的只是從北京到廈門的一次,這表明魯迅先生對個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對反動**的**則不屑置辯,不以為然。由此可見,在文章樸實平緩的語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對民族、國家的摯愛,也有對反動者的氣憤與不恥。「到2023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被**通緝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魯迅先生卻以輕描淡寫的語氣表達出來,將那種欲置自己於死地的告密行為說成「說我不好」,重話輕講,充分體現了先生蔑視反動**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與反動軍警不兩立的堅定立場。

而將告密者尊稱為「學者」,則不無調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簡單的介紹自己的作品,還提到「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其實,先生是中國現代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為世人所推崇。他的這種寫法,恰恰表現了他謙遜質樸的人品。

我們從《魯迅自傳》中看不到一絲先生對個人命運的慨嘆惋惜,卻能感受到他為祖國不惜一切、無悔奮鬥的精神和謙遜平易的高尚風範。總之,先生光輝的一生,無愧於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宣誓,是一段真實感人、精彩紛呈的人生。

魯迅的《吶喊彷徨》讀後感,求魯迅的《彷徨》讀後感,在400字左右就好,謝謝各位啦!

魯迅的 集子有三本 吶喊 彷徨 故事新編 故事新編 我還沒有仔細品讀過,今天先來談談自己閱讀 吶喊 和 彷徨 之後的一點感想。從這兩本集子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魯迅思想的變化發展。先說 吶喊 誰來 吶喊 我。為什麼要 吶喊 我們不妨看看魯迅那個著名的 鐵屋子 譬喻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

吶喊 彷徨讀後感,吶喊 彷徨讀後感1000字

吶喊 讀後感 偉大的文學家 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吶喊 文集卻讓人讀過後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狂人日記 瘋言瘋語 可所說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 吃人 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 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

魯迅,藥讀後感,魯迅的小說《藥》 讀後感

怎樣寫讀後感 多看前言,多引用作者的話,結尾用別人的評價.第一段寫故事梗概,後面寫我的感受.還要有自己或客觀的對重要人物或你喜歡的人物的評析.我的看法 給自己的文章定一個主題,要求深刻又積極向上,思想高度越高越好.主要是你想表達什麼思想感情.寫景的能提升到熱愛大自然,寫情的能提升到.是偉大的,寫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