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東征的第一軍團到底在中國有沒有後裔

2021-03-04 01:42:50 字數 5392 閱讀 5505

1樓:滅卻的十字

沒有 因為根本就沒來有什麼所謂自

的羅馬軍團東bai進中國

時間對不上號du。

驪靬建立於

zhi 104bc

卡萊戰役

dao的發生時間是在 53bc

而陳湯攻殺郅支單於是 36bc

足足17年 再強壯的青壯年 估計也過了退役的年紀了 更不可能上陣搏殺

2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中國也許有後裔在羅馬

3樓:匿名使用者

有啊,在甘肅bai有一條

du村,是真正的古羅馬人後zhi

代,黃頭髮藍眼睛

dao高鼻子的。有**呢。不版過,都成權了中國農民了,但他們儲存了家譜。

也就是在唐朝,一次和波斯戰爭俘虜了一個羅馬軍團。把它遷到內地(過去俘虜了匈奴人,突闕人,猶太人,都是遷移內地,防止其造反)。

羅馬的軍團東征來到過中國,留下後代了嗎?

4樓:不曾明瞭

根據《後漢書》記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而「驪靬」是一個帶有軍事色彩的詞語,指的就是「羅馬軍團」的意思,也正是當時中國人對羅馬的稱謂。

於是眾多歷史學家紛紛推測,驪靬城正是西漢安置古羅馬戰俘之城。

根據歷史學者的研究,公元前53年的卡萊爾戰爭中神祕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在東移的過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後來的漢匈郅支城之戰時又被漢軍俘虜,最後由西漢**安置在驪靬城定居了下來。

驪靬古城所在地——甘肅省永昌縣者來寨周圍,找到了許多具有明顯歐洲人體貌特徵的居民。

如今,他們的後裔在這裡還保留著不少古羅馬的習俗。記者發現,當地葬俗與眾不同,他們在安葬死者時,不論地形如何,一律頭朝西方。並且,當地人對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鬥牛。

村民們在春節時都愛用發酵的麵粉,做成牛頭形饃饃,俗稱「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放牧時,村民們特別喜歡把公牛趕到一起,想方設法讓它們角鬥,而這正是古羅馬人鬥牛的遺風。

5樓:十二王人

抱歉,未曾聽聞有羅馬軍隊來過中國。

他們曾最終攻打到今印度地區,不過慘敗而歸。

6樓:夕陽下の橋

= =鮮卑族是金髮碧眼?他們壓根就沒到過中國

7樓:匿名使用者

他們根本就沒有到過中國

中國有羅馬人的後裔嗎?他們是啥時候來到中國的?要具體點!

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和羅馬這兩個在領土大小、發展水平、國力和成就方面都相近的帝國,除旅行者講述的故事外,基本上互相不瞭解。如果中國人與羅馬或印度帝國及其先進文明有過接觸,他們很可能在這種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一種不同的更開放的對待外部世界的態度。與中國一樣,羅馬和孔雀印度都修建了道路、堤防和規劃完善的城市,在擴張主義的世界性體系下融合了不同的文化,與自己帝國邊境的『野蠻人』進行鬥爭。

三國之中,漢帝國最大也可能人口最多和最富裕,儘管它的文化發展水平和技術成熟程度也許與古印度和羅馬相當。」墨菲還指出,在中亞塔什干附近的塔拉斯河兩岸,漢朝軍隊擊潰了包括一些僱傭軍的匈奴聯軍。根據中國史書記載,這些僱傭軍可能是羅馬帝國派來的援軍,因此中國人也許看到過羅馬士兵——用盾牌交搭頭上以避箭矢的龜甲形連環盾編隊,這可能是中華帝國與羅馬帝國唯一一次直接接觸。

由此也引申出另一歷史之謎。據說,公元前53年,古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率領大軍東征安息,在卡萊爾(今敘利亞的帕提亞)遭到安息軍隊圍殲,統帥克拉蘇陣亡,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克拉蘇的長子率領第一軍團六千餘人突圍,以後卻神祕地失蹤了,成為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

經過中外學者的研究,這批古羅馬人後來在中國西北建立了一個城市——驪靬。有的學者在《漢書·陳湯傳》中發現,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率領四萬將士西征匈奴,注意到匈奴單于手下有一支奇特的僱傭軍,其獨特的陣法、戰法帶有古羅馬軍隊的特色。這支軍隊可能就是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

值得注意的是,後來河西地區突然出現了一個叫做「驪靬」的縣,修建了驪靬城堡。這可以在《後漢書》中找到佐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

」驪靬是漢朝對羅馬帝國的稱呼,所謂「取國名為縣」,就是用羅馬國名為縣名。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的後裔,以後就在這裡繁衍生息。

驪靬古城位於今甘肅省永昌縣,現在只留下一些遺蹟。據考古學家研究,驪靬遺址的古城牆是「重木城」——城牆外加固重木,這種防禦方式是古羅馬所獨有的。當地的村民帶有歐洲人的體格特徵:

個子高大,眼窩深陷,頭髮呈棕色,**呈深紅色。最有意思的是,村民至今保留了古羅馬人的鬥牛遺風。

這一驪靬之謎,如果得到證實,可以再現二千年前世界上東西方兩個帝國之間的密切關係,再現過去和現在之間的對話,讓歷史的魅力顯露得淋漓盡致。不過一些學者認為,要解開這一謎團,歷史依據尚嫌不足。我們不妨寄希望於未來。

9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53年,一支在古安息(今伊朗一帶)作戰的羅馬軍團神祕失蹤,成為史學上的一樁懸案。2023年後,英國學者大膽推測,這支羅馬軍團可能來到了中國,並將其與中國西部的一個地名「驪靬」聯絡了起來,認為該城就是當時漢朝**為安置流落到中國的古羅馬人所建。隨後,澳大利亞、前蘇聯、中國等一批學者也參與了進來,並在古「驪靬」所在地甘肅永昌縣境內,發現了一些高鼻樑、深眼窩的村民,認為他們就是羅馬人的「後裔」。

這是歷史實事還是童話般的推測,有人在支援,有人在反對,**至今持續不斷。由於缺乏足夠的歷史記載和考古實物,正反兩方面的爭論目前還在繼續。

永昌縣縣誌中有這樣的記載,「在今涼州府永昌縣南,本以驪靬降人置縣」,這說明驪靬縣的設定與古羅馬軍團的戰俘有著密切聯絡。據史書記載,驪靬縣設定在了番禾縣南面的照面山下,而照面山正是與者來寨緊緊相鄰的祁連山,番禾縣也正是今天的永昌縣,這說明史書中記載的驪靬縣就設在了者來寨。

中國甘肅某個地方有一群羅馬人的後裔,有誰知道詳細資料?

10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一隻羅馬軍隊曾經來到中國並紮根於此,前幾年**臺曾經到那裡做過節目。大家看了嗎?我在電視上看那裡的村民很多是黃頭髮(日耳曼僱傭軍?

)有些小孩和大人為了不被其他人笑話都把頭髮染黑了。他們以前對自己的血統拒不承認,頂著大鼻子說自己是漢族人,現在對本村人的血統又追根述源好奇起來。

該村村長是一個頭發金黃的紅臉大漢,他興高采烈的告訴記者如果中國打仗他肯定參軍云云,還有一個年輕人,很羞澀,一頭黑色的捲髮高鼻深目,(酷似因札吉?)像極了古羅馬的雕像,他操著一口陝西搶向記者提問題,有趣的很。

以下是考古界的考證

武威北上張掖途經永昌縣,驪靬故址位於永昌縣城西南15公里焦家莊,又稱者來寨或者撒寨子(蒙語,意為財庫)。該地最早為匈奴折蘭王駐地,漢王朝奪回河西走廊後不斷設郡置縣,公元前104年置驪靬縣,屬張掖郡,東漢因之,220年後改屬武威郡。依據《晉書》,355年,前涼張祚派遣和昊伐驪靬戎於南山,大敗而還。

西魏、北周該地名為力幹,隋開皇十一年(592年),驪靬併入蕃和縣。驪靬古城地處祁連山脈溝口,東鄰姑臧(武威),西接張掖,地形開闊而險要,在兩漢之際,因曾留居過大宛、大夏、大秦(羅馬)等國商人而成為河西走廊的名城,在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史上起過重要作用。

驪靬古城今已不存,該地只有一段長約10米,高逾1米的古城牆,粘土夯壘,牆體結實,據考為漢代所築,被認為是驪靬故址。相距不遠還建有一座歐洲風格的乳白色圓頂紀念涼亭,亭內立有石碑,碑文詳述了驪靬古城歷史和今人揣測。

永昌縣城南街頭有三尊古羅馬人的花崗石雕像,是2023年當地**建造的紀念性景點。碑文記載: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執政官克拉蘇率七個集團的兵力東征安息(伊朗),結果慘敗,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第一軍團突圍,越安息東界,流徙西域。

餘部經多年輾轉,在公元前36年前後,相繼隨從大月氏、匈奴歸降西漢王朝,一說是公元前36年,被漢軍在與匈奴郅支單于作戰中俘獲,後來西漢王朝專闢祁連山下,今永昌縣的者來寨予以安置。漢稱羅馬為驪,故設驪縣,名為驪靬,賜羅馬降人耕牧為生,化干戈為玉帛,與華夏民族融合。西漢驪靬城與羅馬戰俘的關係,目前證據不足,史學界、考古界對此持審慎態度,不過從容貌與基因考察,永昌縣確實有大量西歐白人後裔,其中微妙關係有待進一步**。

2023年,牛津大學漢學教授德效騫(homer dubs)在向倫敦漢學協會的講座中,率先提出了古羅馬移民說。德效騫認為,這一旅程開始於公元前53年,羅馬三巨頭之一,克拉蘇(另外兩人為凱撒和龐貝)為彌補其戰功不足的缺陷,決定與令人生畏的帕提亞人開戰。但克拉蘇的羅馬軍團不敵帕提亞敏捷的騎射能手,在卡爾萊(位於今土耳其境內)的戰役中,4.

2萬羅馬大軍中,2萬人被殺,1萬人被俘。這是羅馬軍事史上最慘重的大敗之一。根據古羅馬史學家普林尼的記載,這批羅馬俘虜被帕提亞人用於守衛東部邊疆,在今天的土庫曼境內。

由此,德效騫推測,一些人逃出並加入匈奴當了僱傭軍。公元前36年,中國漢朝軍隊討伐並擊敗了匈奴郅支單于。漢軍在清點俘虜時,發現匈奴軍隊中有145名羅馬士兵。

德效騫說,中國人保留了這支部隊並把他們安置在甘肅境內的驪

1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和羅馬這兩個在領土大小

、發展水平、國力和成就方面都相近的帝國,除旅行者講述的故事外,基本上互相不瞭解。如果中國人與羅馬或印度帝國及其先進文明有過接觸,他們很可能在這種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一種不同的更開放的對待外部世界的態度。與中國一樣,羅馬和孔雀印度都修建了道路、堤防和規劃完善的城市,在擴張主義的世界性體系下融合了不同的文化,與自己帝國邊境的『野蠻人』進行鬥爭。

三國之中,漢帝國最大也可能人口最多和最富裕,儘管它的文化發展水平和技術成熟程度也許與古印度和羅馬相當。」墨菲還指出,在中亞塔什干附近的塔拉斯河兩岸,漢朝軍隊擊潰了包括一些僱傭軍的匈奴聯軍。根據中國史書記載,這些僱傭軍可能是羅馬帝國派來的援軍,因此中國人也許看到過羅馬士兵——用盾牌交搭頭上以避箭矢的龜甲形連環盾編隊,這可能是中華帝國與羅馬帝國唯一一次直接接觸。

由此也引申出另一歷史之謎。據說,公元前53年,古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率領大軍東征安息,在卡萊爾(今敘利亞的帕提亞)遭到安息軍隊圍殲,統帥克拉蘇陣亡,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克拉蘇的長子率領第一軍團六千餘人突圍,以後卻神祕地失蹤了,成為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

經過中外學者的研究,這批古羅馬人後來在中國西北建立了一個城市——驪靬。有的學者在《漢書·陳湯傳》中發現,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率領四萬將士西征匈奴,注意到匈奴單于手下有一支奇特的僱傭軍,其獨特的陣法、戰法帶有古羅馬軍隊的特色。這支軍隊可能就是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

值得注意的是,後來河西地區突然出現了一個叫做「驪靬」的縣,修建了驪靬城堡。這可以在《後漢書》中找到佐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

」驪靬是漢朝對羅馬帝國的稱呼,所謂「取國名為縣」,就是用羅馬國名為縣名。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的後裔,以後就在這裡繁衍生息。

驪靬古城位於今甘肅省永昌縣,現在只留下一些遺蹟。據考古學家研究,驪靬遺址的古城牆是「重木城」——城牆外加固重木,這種防禦方式是古羅馬所獨有的。當地的村民帶有歐洲人的體格特徵:

個子高大,眼窩深陷,頭髮呈棕色,**呈深紅色。最有意思的是,村民至今保留了古羅馬人的鬥牛遺風。

這一驪靬之謎,如果得到證實,可以再現二千年前世界上東西方兩個帝國之間的密切關係,再現過去和現在之間的對話,讓歷史的魅力顯露得淋漓盡致。不過一些學者認為,要解開這一謎團,歷史依據尚嫌不足。我們不妨寄希望於未

古羅馬簡單介紹啊,簡單介紹一下古羅馬的民主政治

羅馬帝國 公元前27年 476年 是一個古代羅馬的國家,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在當時佔據了整個地中海。通常把羅馬帝國分為前期帝國時期 前27年 192年 和後期帝國時期 193年 476年 也有人又從後期帝國中分出3世紀危機時期 193年 284年 羅馬本來使用拉丁語,但隨著領土擴張至希臘 ...

古羅馬由公民法到萬民法的原因

講清楚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公元前3世紀中期之前,羅馬法律的適用範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係,被成為公民法。具有明顯的狹隘性。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適應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稱為 萬民法 清楚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羅馬公民,後者是羅馬的一切自由民。轉變的原因是什麼...

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是 十二銅表法 ,為什麼頒佈此法

古代羅馬國家建立在歐洲地中海 的亞平寧半島上,並且不斷向亞 非 歐三大洲進行擴張,頻繁的對外經濟 往來,使其形成了高度發達的奴隸制商品經濟。十二銅表法 以及羅馬法系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精典作家對其有這樣的評價 羅馬法是 簡單的商品生產即資本主義前的商品生產的最完善的法。也是 純粹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