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和諧的社會我們學習桃花源記有什麼意義

2021-03-03 20:48:06 字數 6886 閱讀 2646

1樓:汪藏海

只有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千世界裡面才有可能實現公產社會。

桃花源記的社會意義是什麼?急急急。

2樓:中公教育

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那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自由安樂,彼此和睦相處.

「桃花源」是個虛構的理想社會,既反映了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在當時階級社會中只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空想,又是作者隱逸、逃避現實的思想反映

桃花源記中的社會是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和諧社會

3樓:不怕念起悔覺遲

文章中所宣揚的民主、平等、自由以及以人為本的理念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影響。

《桃花源記》所刻畫的桃花源是作者對黑暗現實(包括東晉王朝和劉宋)的批判,是在醜的面前高舉起一面美的鏡子。這個美夢寄託了陶淵明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但作者在記敘時多處設了暗示,說明桃花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雖然是虛構的,卻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文中描繪的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記》代表什麼現實意義

4樓:sunny桉藍

《桃花源記》的現實意義:

《桃花源記》是一篇虛構的用來寄託作者社會理想的作品.它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恰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圖景.儘管這樣的社會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從中透露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廣大農民的願望.

《桃花源記》原文如下: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前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作者簡介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

東晉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詩人、辭賦家、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歸隱後寫了大量田園詩,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創始人。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因為好喝酒,又被稱為酒聖陶淵明。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有《陶淵明集》。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新的境界。

作品平淡自然,出於真實感受,影響唐代詩歌的創作。

5樓:還戀伱ロ馬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我們瞭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值得與《桃花源記》參照閱讀。

現將《桃花源詩》轉錄如下: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高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曰入所從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草茶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第一段,敘述、說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歷,跟《桃花源記》中所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裡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例項,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里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

「秋熟靡王稅」,是說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著向官府繳納賦稅,說明沒有封建剝削和壓迫。接著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著古代的禮儀,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遊樂。

最後寫那裡的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怡然自得。隨著季節的自然變化調節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曆法也用不著,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

第三段,詩人發表議論和感慨。「奇蹤隱五百」,是說從秦到晉,桃花源中人隱居了五百年(概數,實際是約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說桃花源被漁人發現,洩露了這個神仙般的世界的祕密。

「旋復還幽蔽」,是說桃花源剛敞開又立即與外界隔絕,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遂迷,不復得路」。人們讀到這裡,往往會想,既然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已「處處志之」,那麼,怎麼會再也找不著呢?如果細讀《桃花源詩》就會發現詩人對這個問題是已經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異源」,意思是說,世俗生活的淺薄與桃花源中民風的淳樸,是格格不入,絕然不同的。

試想,如果真在那麼一個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給劉子驥他們找到了,那麼,它還能獨立存在嗎?東晉末期,戰亂頻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詩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寫得那麼安寧、和諧,這正是對黑暗現實的一種否定。

千餘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桃花源的有無進行過**。有人說,避亂逃難時,確實有許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窮鄉僻壤去過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據此而把這個理想與桃花源等同起來呢?

顯然不能,因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遊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塵囂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這是詩人抒發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駕起輕風,騰飛而起,去追求那些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們(其中顯然包括詩的開頭所說的古代賢者和桃花源中人)。

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絃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無絃琴是彈奏不出聲音的,撥弄它是為了「寄其意」,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雖然超塵脫俗,無法實現,卻也正是為了「寄其意」。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來看,《桃花源詩》在有些方面確比《桃花源記》寫得更為具體、詳細。《桃花源記》侷限於寫漁人的所見所聞,漁人在桃花源逗留時間不長,見聞有限。而《桃花源詩》顯得更為靈活自由,也便於詩人直接抒寫自己的情懷,因此我們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

需要說明的是有人認為《桃花源詩》讚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種消極、倒退的表現。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雖是一種寄託,表示嚮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並非是要開歷史的倒車;所謂「於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表示憎惡與否定。

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淵明是一個「有志天下」「欲為為而不能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而無法實現,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我們讀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一點。

6樓:匿名使用者

一種對現實不滿從而轉化到構建一個烏托邦的心理

7樓:我愛暱唧唧歪歪

《桃花源記》是一篇虛構的用來寄託作者社會理想的作品。它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自給自足、老幼恰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圖景。儘管這樣的社會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從中透露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廣大農民的願望。

8樓:轉屬天使

代表當時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的時代。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春去的和諧生活環境。

9樓:夢幻月雪

對當時社會的批判及對現實生活的嚮往

10樓:蕜傷迗哋

戰爭頻繁,民不聊生,作者不滿當時黑暗政治社會現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平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的生活。本文所表示的正式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社會。

11樓:star對我眨眼

全文以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描繪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表現了作者對河黑暗的不滿,嚮往美好生活,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透露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

12樓:易林希大俠

對現實社會的無奈,嚮往美好的生活

老師教的絕對對

13樓:藍海企鵝王

作者渴望那種沒有硝煙戰火的世界,人人和平共處的生活

桃花源記的積極意義的認識

14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當時社會政治黑暗,兵禍連結,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歲時所寫的《桃花源詩》前面的小序。當時作者已隱居多年,對農民的苦難深有感觸。

在本文中他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這裡,人人勞動,自耕自食,沒有階級,沒有壓迫和剝削,沒有戰亂,人們過著安居樂業、友好和睦的生活。這個「世外桃源」,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這樣的理想社會反映了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同時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因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15樓:夭尼

《桃花源記》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嚮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桃花源記》代表什麼現實意義

16樓: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我們瞭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值得與《桃花源記》參照閱讀。

現將《桃花源詩》轉錄如下: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高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曰入所從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草茶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第一段,敘述、說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歷,跟《桃花源記》中所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裡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例項,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里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

「秋熟靡王稅」,是說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著向官府繳納賦稅,說明沒有封建剝削和壓迫。接著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著古代的禮儀,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遊樂。

最後寫那裡的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怡然自得。隨著季節的自然變化調節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曆法也用不著,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

第三段,詩人發表議論和感慨。「奇蹤隱五百」,是說從秦到晉,桃花源中人隱居了五百年(概數,實際是約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說桃花源被漁人發現,洩露了這個神仙般的世界的祕密。

「旋復還幽蔽」,是說桃花源剛敞開又立即與外界隔絕,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遂迷,不復得路」。人們讀到這裡,往往會想,既然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已「處處志之」,那麼,怎麼會再也找不著呢?如果細讀《桃花源詩》就會發現詩人對這個問題是已經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異源」,意思是說,世俗生活的淺薄與桃花源中民風的淳樸,是格格不入,絕然不同的。

試想,如果真在那麼一個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給劉子驥他們找到了,那麼,它還能獨立存在嗎?東晉末期,戰亂頻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詩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寫得那麼安寧、和諧,這正是對黑暗現實的一種否定。

千餘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桃花源的有無進行過**。有人說,避亂逃難時,確實有許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窮鄉僻壤去過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據此而把這個理想與桃花源等同起來呢?

顯然不能,因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遊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塵囂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這是詩人抒發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駕起輕風,騰飛而起,去追求那些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們(其中顯然包括詩的開頭所說的古代賢者和桃花源中人)。

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絃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無絃琴是彈奏不出聲音的,撥弄它是為了「寄其意」,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雖然超塵脫俗,無法實現,卻也正是為了「寄其意」。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來看,《桃花源詩》在有些方面確比《桃花源記》寫得更為具體、詳細。《桃花源記》侷限於寫漁人的所見所聞,漁人在桃花源逗留時間不長,見聞有限。而《桃花源詩》顯得更為靈活自由,也便於詩人直接抒寫自己的情懷,因此我們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

需要說明的是有人認為《桃花源詩》讚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種消極、倒退的表現。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雖是一種寄託,表示嚮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並非是要開歷史的倒車;所謂「於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表示憎惡與否定。

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淵明是一個「有志天下」「欲為為而不能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而無法實現,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我們讀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一點。

請採納~

桃花源記中的一些字的古意和今意,桃花源記裡有哪些詞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差別很大,古義與今義

古今異義 無論 古義 不要說,更 不必說 今義 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妻子 古義 兩個人 妻子和兒女 今義 一個人 男子的配偶,指妻子 絕境 古義 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 沒有出路的境地 鮮美 古義 鮮嫩而美麗 多指植物 今義 滋味好 交通 古義 交錯相通,四通八達 今義 各種交通運輸和...

在《桃花源記》中我們怎樣評價作者的理想社會

嚮往和平的社會,希望人們可以和諧相處,不知道對不對,有些忘了。這也是我心中最理想的社會,正如老子所說的 小國寡民 意思是使國家變小 使民變少。沒有時間的概念,沒有政治的觀念,沒有太多的慾念,沒有權術與爭戰,所謂雞鳴而作,日路而息,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若真有這樣該有多好呀 桃花源記 中怎樣理解作者筆下...

桃花源記的全部問題有哪些

桃花源記 中的 悉如外人 河北大學 謝質彬 陶淵明的 桃花源記 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典範之作,歷來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文章有一段關於桃花源景象的描述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 美池 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文中的 悉如外人 究竟應如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