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是以什麼為歷史背景的,茅盾的《子夜》創作背景是什麼

2021-03-03 20:46:49 字數 5405 閱讀 3423

1樓:匿名使用者

《子夜》的時代展示設定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的上海。作者沒有以小見大的從某條小巷子、某個街道的來窺見整個時代,而是直接淋漓盡致的整體展現了這個現代都市的豐富多樣、各方各面:豪華客廳,***,工廠掙扎,**市場,詩人,教授們和女士們,。

與此同時,作者還通過一些細節,側面概括了農村場景和中原地區所發生的戰爭,更擴大了作品的廣度,從而實現了矛盾本人的創作意圖: 「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以全面的表現。」

茅盾的《子夜》創作背景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茅盾是在大革命失敗以後,開始由新文學的理論建設轉向文學創作實踐,尤其專注於中、長篇**的創作。他已經形成的社會科學的思辨型文化人格,在這一創作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日趨成熟,並且以一種特殊的思想深度、全貌式的文化圖景,開創了五四以來文學創作「社會剖析派」的新正規化。從2023年到2023年,茅盾創作了數百萬字的短、中、長篇**,這些作品不僅真實地展示了他**創作發展演變的軌跡,而且記錄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政治風雲變幻和時勢變遷。

正值作家醞釀創作**之時,2023年夏秋間發生了一場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這對一個敏感於政治,善於透視社會的思辨型作家茅盾來說,就是要用**的形式參與其中來表明他對時代重大問題思考的態度:「中國並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更加殖民地了。

」於是,茅盾運用都市文化政治經濟的獨特視角,自覺地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全方位」的正面描繪。**選取的巨集大的藝術主線,是一個本有堅強實力的民族工業資本家,如何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挾制下,在工農革命的迅速高漲的形勢面前到處碰壁以失敗而告終,從而揭示了中國近代民族資產階級頑強抗爭命運的社會悲劇。這使《子夜》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第一部正面反映中國歷史現代化程序基本矛盾,並具有現代都市文學風采的史詩性作品。

茅盾在**中從對現代都市畸形政治經濟社會全面剖析入手,繪製了一幅30年代初中國社會錯綜複雜的巨集大圖景。作家給自己列的寫作提綱,明確指出**要表現出三個方面情勢:「一,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壓迫下,在世界經濟恐慌的影響下,在農村破產的環境下,為要自保,使用更加殘酷的手段加緊對工人階級的剝削;二,因此引起工人階級的經濟和政治的鬥爭;三,當時南北大戰,農村經濟破產以及農民暴動又加深了民族工業的恐慌。

」《子夜》形象地呈現了這一社會分析的意圖。**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買辦資本家趙伯韜之間尖銳複雜的鬥爭主線,同時了30年代中國現代都市在世界經濟大崩潰的影響下,買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之間激烈鬥爭,農民的破產與動盪,工人萌動的覺醒,市民的困窘和無奈等社會的變動。茅盾準確把握了社會各階層不同人物在時代動盪面前的豐富而複雜的心理和命運,成功地將五四以來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歷史水平,將現代長篇**樣式推向了成熟。

當年,瞿秋白就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長篇**」,作者能夠「應用真正的社會科學,在文藝上表現中國的社會關係和階級關係」 。

《子夜》的寫作背景

3樓:霜寒冰聽殘荷

背景:《子夜》的寫作意圖與當時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有關。當時大致有三個論點:

一是認為中國社會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工人、農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領導權必須掌握在共產黨手中;

二是認為中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但封建的任務應該有中國資產階級來擔任;三是認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可以在既反對共產黨所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也反對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夾縫中取得生存與發展,從而建立歐美式的資產階級政權。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在仍作為一種人們啟蒙的文學領域無疑迫切需要一部劃時代的正確分析中國現狀和出路的作品的出現。就作者本人而言,矛盾始終秉承「文學表現人生」的創作主張,這種主題的創作也正與此吻合。

基於這種社會現實、政治需求和作者立場等因素的推動有了《子夜》的主題——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企業王國」的最終失敗告訴我們中國並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也無法引領中國革命的道路,中國的最終出路要通過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群眾的革命來實現。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約30萬字。茅盾於2023年10月開始創作,至2023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

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以2023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鬥爭。

評價:《子夜》是「五四」以來無產階級革命文**動中最早出現的一部長篇**。作者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站在時代的高度,運用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歷史地、具體地、深刻地反應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舊中國廣闊的社會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

《子夜》的問世,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在長篇創作方面的發展起了開闢道路的作用,同時也表明了茅盾先生的創作已進入了成熟時期。

李劼人的《大波》系列(《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茅盾的《子夜》與老舍的《駱駝祥子》在20世紀30年代先後問世,它們以各自卓異的藝術風格標誌著中國現代長篇**的成熟。

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應用真正的社會科學,在文藝上表現中國的社會關係和階級關係,《子夜》不能不說是很大的成績。——瞿秋白

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之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吳宓

我有這麼個感覺,他(茅盾)寫《子夜》,是兼具文藝家寫作品與科學家寫**的精神的。——葉聖陶

《子夜》是20世紀世界文學鉅著中,可以和《追憶逝水年華》、《百年孤獨》相媲美的傑作。——筱田一士

2023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裡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

到了「*****」時期,稍稍平穩便祕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

茅盾於2023年3月27日辭世。

《子夜》寫作背景

4樓:匿名使用者

《子夜》所概括的社會生

活紛繁萬狀,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場面如鏈,交叉出現;人物如星,忽閃忽逝,但整個人物事態的又條貫井然,紛而不亂。《子夜》蛛網式的密集結構,表現社會變遷的複雜內容,這種龐大結構所展示的組織人物與事件的辦法之多,敘事角度的變化之繁,足以證明茅盾豐富的創作經驗與對素材的駕馭能力。《子夜》有五條重要線索貫穿始終;①以買辦資本家趙伯韜,金融資本家杜竹齋、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等人為代表的公債交易所中「多頭」和「空頭」的投機活動;②在世界經濟危機,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以軍閥混戰等影響下的民族工業的興辦,掙扎和最後的徹底破產;③工人階級的悲慘生活以及他們反抗資本家殘酷剝削的怠工,罷工鬥爭;④如火如荼的農村革命運動,使吳老太爺倉皇出逃,曾滄海暴死街頭,吳蓀甫「雙橋王國」美夢徹底破滅;⑤依附於資產階級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虛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尋求刺激的**心理以及苦悶抑鬱的精神狀態等。

通過這五條重要線索,《子夜》試圖概括中國30年代社會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包括城鄉、工商、軍政、勞資、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僕關係等各個社會層面的生活圖景。

子夜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5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2023年1月出版。作品以2023年的上海為背景,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社會現實。

2023年前後的文化界,曾就中國社會性質問題,激烈論戰。在2023年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絞殺了大革命後,中國的社會性質並未改變,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也未完成,只是新軍閥統治代替了舊軍閥統治;同時領導革命的共產黨,建立了新生的紅色政權。但思想界、文化界的一些人,卻歪曲了資產階級軟弱為特點的中國社會性質,而且由此必然導致民主革命就該取消的結論,因此當時受到黨內外進步力量的反擊。

《子夜》便是這場鬥爭在文學創作上的偉大產物。茅盾曾說「這樣一部**,當然提出了許多問題,但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個問題,即中國沒有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化了」。

在黎明前的「子夜」,正確認識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這是一個極其重大的革命問題。茅盾的《子夜》整個作品充滿了時代氣氛,正如書名所寫的是最黑暗的子夜時分,它同時預示著黎明即將到來,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表現了革命必然向前發展的歷史趨勢。

《子夜》的歷史意義

6樓:匿名使用者

《子夜》是茅盾的里程碑式的現實主義力作。作品以"子夜"為名,象徵著中國黎明前最黑暗的社會現實。它通過對中國30年代初期各種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活及社會矛盾的全景式大規模的藝術描寫,特別是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處境和前途的生動描寫,藝術、準確而深刻地揭示了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

即中國不可能在帝國主義侵略下走上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只能是越來越殖民地化。在軍閥混戰、農村經濟嚴重破壞;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使中國民族工商業空前危機的社會大動盪、大危機、大轉變的政治局勢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同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支援下的買辦資產階級的角鬥中,最終只能走向買辦化或破產的歷史命運。從而以藝術的形式回擊了託派鼓吹的中國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謬論。

《子夜》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茅盾的瞭解!

7樓:蛻變犢

《子夜》的時代背景是一九三○年春末夏初。這短短的時間內,有幾件大事值得一提。第一,國民黨內部爭權的鬥爭,又一次爆發為內戰。

汪精衛、馮玉祥、閻錫山為一方,蔣介石為另一方,沿津浦鐵路一帶作戰,其規模之大,戰爭的激烈,創造了國民黨內戰的紀錄。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業也受到阻礙。第二,歐洲經濟恐慌影響到當時中國的民族工業,一些以外銷為主要業務的輕工業受到嚴重打擊,瀕於破產。

第三,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為了挽救自己,就加強了對工人的剝削。增加工作時間,減低工資,大批開除工人,成為普遍現象,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罷工浪潮一時高漲。第四,處於三座大山殘酷壓迫下的農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武裝起義,勢已燎原。

《子夜》原來的計畫是打算通過農村(那裡的革命力量正在蓬勃發展)與城市(那裡敵人力量比較集中因而也是比較強大的)兩者革命發展的對比,反映出這個時期中國革命的整個面貌,加強作品的革命樂觀主義。**的第四章就是伏筆。但這樣大的計畫,非當時作者的能力所能勝任,寫到後來,只好放棄。

而又捨不得已寫的第四章,以致它在全書中成為遊離部分。同時,單寫城市工人運動,既已不能表現當時的革命主流,而當時的城市工人運動在李立三路線的錯誤指導之下,雖然聲勢浩大,敵人驚惶失措,而革命力量也蒙受了不少的損失,這就使**的氣氛,雖有悲壯之處,而大體仍然暗淡,顯不出中國革命進行的偉大氣魄與最後的必然勝利的前景。 對於立三路線,**是作了批判的,但不深入。

也沒有描寫到當時地下黨員中間反立三路線的鬥爭。 以上種種,都與作者當時的生活經驗有關。 這本書寫了三個方面:

買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三者之中,前兩者是作者與有接觸,並且熟悉,比較真切地觀察了其人與其事的;後一者則僅憑「第二手」的材料,即身與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這樣的題材的**,就使這部**的描寫買辦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部分比較生動真實,而描寫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的部分則差得多了。

至於農村革命勢力的發展,則連「第二手」的材料也很缺乏,我又不願意向壁虛構,結果只好不寫。

穆桂英掛帥的歷史背景,《穆桂英掛帥》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北宋時期,遼東安王興兵造反,邊關緊急。宋王命令王強彙集京師武將,在校場比武點帥。但奸臣王強囑他的兒子王倫奪帥,以便將來共掌兵權,篡奪朝政。楊家將自破了天門陣,保住宋王以後,只剩下了佘太君 楊宗保 穆桂英 楊思鄉 文廣和金花等人。佘太君因宋王無道,攜子孫辭官回河東已二十餘年。一天,楊宗保將安王造反 邊...

投名狀的歷史背景,電影 投名狀 的歷史背景???

該片的故事大綱是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所以歷史背景版可以參考這個。事情權發生在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馬新貽校場閱兵完畢,返回督署的路上,為刺客張汶祥所殺。這個案子發生後,清廷十分驚恐,知道此案涉及封疆大臣的內幕褻聞,於臉面上大不光彩。因此,只能掩蓋矛盾,粉飾門面。慈禧太后為了維繫她搖搖...

埃及藝術的歷史背景,埃及的歷史背景和服裝特點分別是什麼?

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建立統一的 王朝。此後埃及經歷了三個統一時期 其餘時間為亂世 古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686 2181年,第三至第六王朝。藝術上以金字塔建築和雕刻最為突出,壁畫尚處在初期階段。中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133 1786年,第十 一 十二王朝。政權崩潰,地方貴族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