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紙上談兵」,那當時趙國的君主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2025-07-18 14:40:07 字數 1472 閱讀 7894

1樓:小什說生活

當時趙國的君主是趙孝成王,他昏庸無能,聽信讒言,派趙括去替換廉頗,最終導致長平之戰失敗。

2樓:網友

他初即位時,確實一時貪婪,給改旅趙國帶來大災,但在他後來的一系列舉措上來看,也還能馬虎,而根據帝王諡法觀之,「孝成罩扒」這二字總核悶凳體平中帶褒,湊合。因此,也不能說是昏君。

3樓:社會生活家

當時的趙國君主也是乙個非常昏庸無能的人,目光非常的短淺,容易被小人誤導。

4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當時趙國的君王就是昏庸之人,還重用郭開這樣的小人,他才是導致長平戰敗的罪魁禍首。

趙括紙上談兵發生在哪個時期?

5樓:小徑路人甲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他有乙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西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趙括的「紙上談兵」是典型的( )。

6樓:電競界吳彥祖

趙括的「紙上談兵」是典型的將二代。

「紙上談兵」原指趙括熟讀兵書,卻不能活用,後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在句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此成語的出處: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nàn),然不謂善。

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jiàng)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

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耳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

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

王終遣之,即如有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

後世以此故事作為歷史典故,總結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戰國時期沒有紙,為何趙括被稱為紙上談兵

因為直到清朝時期,紙上談兵 才正式成為成語,但含義僅指書生用兵,空談理論,跟趙括也沒關係。因為紙上談兵這個詞是後來的人用來形容趙括的,形容他只會理論不會實戰。紙上談兵是在清朝上正式成為成語,它是指用兵空談理論,跟趙括沒關係。這是後人對他的描述,由此引申出了這個成語,並不是當時的人對他的描述 戰國沒有...

紙上談兵相近的成語,和紙上談兵相近的成語

畫餅充飢 hu b ng ch ng j 釋義 畫個餅子以解飢餓。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惠。也比喻借空想安慰自己。誇誇其談 秀而不實 金玉其外 華而不實 坐而論道 畫餅充飢 和紙上談兵相近的成語 畫餅充飢 hu b ng ch ng j 釋義 畫個餅子以解飢餓。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惠。也比喻借空想安慰自己...

紙上談兵是什麼時期,紙上談兵是什麼時期的

1 紙上談兵是 戰國 時期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2 紙上談兵的成語出處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3 紙上談兵的漢語拼音 zh sh ng t n b ng 4 紙上談兵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