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什麼時候徹底擺脫了蘇聯模式

2025-07-13 19:15:10 字數 3131 閱讀 2633

1樓:申屠初柔

中國徹底擺脫蘇聯模式是在1978年。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同時,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作出了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和政策,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從這時起,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1980年8月18日,***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為新時期中國政治體制的改革指明瞭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到1983年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廣。

1984年4月,***和***決定又進一步改革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1984年9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瞭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從1985年起,又先後實行了幹部人事制度、勞動制度、住房制度、醫療制度、退休制度、保險制度、工資制度、福利制度等項改革。

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強調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礎。

2樓:夢之緣文化

中國真正意義上拜託蘇聯模式應該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黨全面確定改革開放國策,正式走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978年以後,我當在社會主義的理論上有新的探索和突破,提出貧窮不代表社會主義,大力發展經濟建設,逐步使我國步入小康社會,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復興夢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什麼在建國初期要學習蘇聯模式?

3樓:lsn靜萱

蘇聯模式是蘇維埃時期蘇聯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種組織體系和思想體系。建國初期採取蘇聯模式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社會主茄轎激義建設經驗的缺乏,蘇聯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在舊中國積貧積弱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中國,存在著先進政治制度與落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如何妥善解決這一矛盾,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道路的合理性。十月革命後,蘇聯(蘇俄)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迅速彙集全國人、財、物力建設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給新中國諸多鼓舞和啟發。

二、新中國物質基礎不足等客觀情況的要求。

新中國建立在一窮二白的物質基礎上,國家治理經驗也相對不足。立足新中國客觀情況,總結國際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無疑是初次探索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良好選擇。

在完成國民經濟恢復重任之後,新中國開顫襪始實施「一五帆攜」計劃。1953年2月7日,***根據發展中的問題指出,「我們要進行偉大的五年計劃建設,工作很艱苦,經驗又不夠,因此要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

蘇聯解體的原因是什麼?中國應該怎樣做?

4樓:美麗的張張學姐

1.蘇聯的劇變是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內因是蘇聯各種矛盾的發展和激化,外因是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

但和平演變奏效的關鍵原因是在蘇聯內部。蘇聯劇變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歷史原因是深層次的根本原因,實踐原因是直接的導火索。

歷史原因包括過時僵化的經濟體制與當代科技發展的內在要求之間的矛盾;官僚主義與廣大幹部群眾矛盾嚴重;霸權主義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間的矛盾。其現實原因是蘇聯共產黨將體制改革轉變為社會制度的轉型,即執政黨在改革中的路線錯誤已成為蘇聯劇變的直接原因。

2.在社會結構層面,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很多,如經濟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原因和外交政策原因,其中經濟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雖然蘇聯幾十年的經濟建設成就巨大,但人民生活水平沒有多大改善,這與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直接相關。

漸漸地,人們對蘇聯共產黨和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失去了信心,這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3.蘇聯解體既有長期的歷史原因,也有複雜的現實原因。第一,關於歷史原因:

蘇聯的「體制弊端和政策失誤」主要包括:長期存在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不能適應商品經濟;以重工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戰略。

4.關於外部原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應該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和平演變」戰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長期戰略,任何社會主義國家都不能掉以輕心。其次,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最終是基於其經濟實力。

5.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特別是在落後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我們要始終高度重視這一中心任務。

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從自己的國情出發,自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照搬其他國家的模式將以失敗告終。

5樓:職場百事露露

內部不和,所以解體。中國還是需要加大管理,具有良好的方針管理,才可以提高這樣的乙個大國家的凝聚力。

什麼是蘇聯模式?

6樓:輪看殊

蘇聯模式,即指蘇聯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的制度、體制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政策。這個模式形成於史達林時期,並不斷得到強化和固化,但是在赫魯雪夫的「秘密報告」出爐之後,去史達林化,削弱集體化,國有企業趨於利潤化,破壞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體制,最後在戈巴契夫時期走向了鳥籠經濟。

對於蘇聯模式的內涵,有各種各樣的概括。總的來看,應包含兩個層面:一是社會基本制度的層面,二是具體體制、機制的層面。

維護社會主義與凝固化

二戰結束後,蘇聯國際地位發生根本改變,外部條件也大為好轉,它不再是資本主義包圍之中的「紅色孤島」。與此同時,戰爭勝利提高了史達林個人及其體制的威望,而被戰爭強化了的蘇聯模式又按著慣性,不僅原封不動地用於戰後和平時期,而且被凝固化、系統化和理想化。

蘇聯模式凝固化的標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在理論上全面肯定30年代形成的政治經濟體制。這主要表現在史達林1946年對選民的講話和1952年發表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所表達的觀點;其次是壓制黨內外出現的改革呼聲。

這主要反映在對安德烈也夫和沃茲涅先斯基改革思想的批判;史達林此做法是為了保證蘇聯社會主義不變質,史達林死後正好驗證了史達林的觀點。

求蘇聯IS 3坦克什麼時候服役的?德國虎王呢?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準備用於對付當時德軍的重型坦克的。該坦克是以史達林的名字命名的。為了對付德軍的kingtiger重型坦克,蘇聯由 杜克霍夫領導的小組根據t 中型坦克的裝甲原理設計了is 重型坦克。is 重型坦克是is 基礎上的發展而來的。氏旦年夏秋之交,is 開始測試,...

美國什麼時候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國什麼時候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

美國人沒有千萬年文明的沉重的歷史包袱,他們走起路來比我們輕鬆千萬倍.反正只有輕鬆上陣者 才是最早達到理想彼岸的人.如果論物資說,美國30年前就是社會主義拉,但他不改變資本壟斷的性質,就會一個危機接著一個危機.我相信美國人是會改變這種經濟現狀的.因為他們各種思想邏輯都可以自由存在,大多數人的意志就是美...

我國進入小康社會是什麼時候

2000年進入的。這裡應該選b 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是古代思想家描繪的誘人的社會理想,也表現了普通百姓對寬裕 殷實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所謂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從政治 經濟 文化等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十六大報告中,從經濟 政治 文化 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面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