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答蘇武書》詩詞賞析

2025-07-11 02:41:07 字數 1078 閱讀 5881

《李陵答蘇武書》是李陵所寫的嗎?

1樓:剛陽文化

文章中講述了李陵帶領軍隊獨自奮戰,但終不敵匈奴人多勢眾,戰敗被俘。「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所言,報恩於國主耳。」然而「何圖志未立而仇已成,計未成而骨肉受刑」且不說人心思變,在匈奴日久有誰能知你是忠是奸。

在日後若是投敵沒有威懾,戰爭沒有了風險,不敵可以投降,那浴血戰死的將士如何能瞑目?在投敵後,將領是否洩露了大漢的機密,誰又能知道。所以,必須給投降將領以嚴懲,才能震懾人心。

所以說在李陵投降的那一刻他就應該知道自己家人的命運。

所以說這篇文章大概率不是李陵所寫,就算是李鍵碰陵所稿蘆談寫,也應該譁穗是有所圖謀。

李陵蘇武詩(其一)

2樓:成大文化

良時不到至,離別在須臾。

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踟躕。

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

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長當從此別,且復立斯須。

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關於李陵送別蘇武的組詩,在這我們不談論真偽,只就詩論其中的美好。背景是李廣之孫旅改鍵李陵帶領5000兵馬被80000多匈奴大軍圍攻,打到糧草弓箭全沒了,人員也只餘百來人,被俘不降,拖有月餘,突聞漢朝聽說李陵投降,把李陵全家都殺了,李陵一氣之下就降了,單于封他為右校王。而司馬遷因為在此事上因為李陵說話而被處宮刑。

李陵降後,漢朝派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下來要他投降,蘇武堅決不同意,被流放到北海(現在的貝加爾湖)牧羊19年。在這期間,李陵與蘇武見過面,蘇武雖然選擇與李陵不同,但他是理解李陵的,兩人成了朋友。在蘇武歸漢時,李陵寫下組詩送別。

美好的時光不會再有,我們將分別,在交叉的路口,我們手拉手徘徊流連不忍離去,仰望天上的浮雲,它們短暫的碰一下頭又飄散了,離開原來的地方各在天南地北。

我們分開後,可能永殲兆遠也見不著了,暫且在這停一下吧。

再停一拆巧晚,明天)早晨,乘著晨風(草原的早晨為北風,而蘇武歸漢朝南走)送你順著北風歸,漸行漸遠。

這是成熟的五言唐詩之前的五言詩,個人感覺也是很真情實意的送別詩,以眼前的景、物來抒發自己的離別之情,而不是直接描寫離別,這就是詩人的情懷。

李陵答蘇武書翻譯 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

自從投降匈奴,直到今天,身處窮困之中,獨自坐著,憂愁痛苦,一天到晚沒有什麼好看的,只見到外族的人,穿著皮製臂套 住著氈帳來抵禦風雨,吃著帶臊味的肉 喝著乳漿,來充飢解渴,抬眼想說說笑笑,誰能和我共同歡樂?邊地冰層發黑,土地凍裂得十分厲害,只聽見使人悲哀的北風發出蕭條的聲響。寒秋九月,塞外草枯,夜裡睡...

陵獨何心能不悲哉?是什麼意思,李陵答蘇武書 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翻譯

意思是 我李陵難道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心,我能不傷心嗎?李陵答蘇武書 自從初降 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韋韝毳幕 以御風雨,羶肉酪漿 以充飢渴,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 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茄 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

答司馬諫議書的翻譯

譯文鄙人王安石請啟 昨天承蒙 您來信 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議論起政事來 意見 常常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 所持的政治主張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緣故啊。雖然想要 向您 硬囉嗦幾句,但 終究一定 是 不能蒙受 您 考慮 我的意見 所以 我 只是簡單地給您寫了封回信,不再一一為自己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