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梁的構造要求
1樓:
摘要。您好,挑梁設計除應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0的有關規定外,還應滿足下列要求:
1)縱向受力鋼筋至少應有50%的鋼筋面積伸入梁尾端,且不少於2根直徑為12mm鋼筋。其餘鋼筋伸入支座的長度,對於埋入砌體的挑梁不應小於2l/3(l為外伸挑梁埋入砌體牆內的長度),對於混凝土結構中的挑梁,在支座裡應滿足按受拉鋼筋要求的錨固長度。
2)挑梁埋入砌體長度與挑出長度之比宜大於;當挑樑上無砌體時,埋入長度與挑出長度之比宜大於2。
3)當挑梁下有混凝土構造柱或墊梁時,計算傾覆點到牆外邊緣的距離可取為構造柱或墊梁在挑梁方向上的截面邊長)。
您好,挑梁設計除應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0的有關規定外,還應滿足下列要求: (1)縱向受力鋼筋至少應有50%的鋼筋面積伸入梁尾端,且不少於2根直徑為12mm鋼筋。其餘鋼筋伸入支座的長度,對於埋入砌體的挑梁不應小於2l/3(l為外伸挑梁埋入砌體牆內的長度)帶公升,對於混凝土結構中的挑梁,在支座裡應滿足按受拉鋼筋要求的錨固長度。
2)挑梁埋入砌體長度與挑出長度之比宜大於;當挑樑上無砌體時,埋入敬耐長度與挑出長度亮行春之比宜大於2。(3)當挑梁下有混凝土構造柱或墊梁時,計算傾覆點到牆外邊緣的距離可取為構造柱或墊梁在挑梁方向上的截面邊長)。
為什麼要設挑梁
2樓:以霞房雀
挑梁是由支座內伸出來的一根端部沒有支座的梁,也就是一端主體端部沒有支承的水平受力構件。主要作用就是承載上部板荷載和活荷載,前面沒有柱子可以讓人感覺空間大,受力與普通的梁相反。是上筋受拉,下筋受壓。
挑梁是用來挑起端部荷載,其受力特點是沒有冗餘約束,一旦懸臂根部出現問題,整個懸挑梁即告破壞,所以對於懸挑梁的設計要注意安全儲備,以應對偶然荷載的作用,防止因**、**等突發問題的影響。
怎樣設計懸挑梁
3樓:芊雲說電影
設計懸挑梁的方法:
懸挑梁為單自由度構件,應有一定的安全儲備;如果用軟體算結果一般是可採用的,注意一下構造要求;如果不放心可放大就足夠了,不必放大很多,沒有什麼用,還浪費。 挑梁配筋梁頂按照計算放大20%,梁底按構造配,基於安全考慮,可考慮適當的放大,但不需要太大,一般取倍即可,如果真還要加大面筋的話,順便也把與其相連的柱子相應方向的配筋增大,這才可靠。滿足擾度裂縫後,再適當放大就可以了,放大2倍就太誇張了。
對於懸挑構件,配筋適當加大是可以,應該的;更應該注意懸挑構件的底部配筋,應為懸挑大的話要考慮豎向**作用!因為懸挑梁不能破壞,抗震地區在結構上輸入「硬抗」的構建,是不能破壞的,所以一般的話配筋都回放大的,根據重要程度和承荷多少,放大係數在左右。 規範對懸挑梁要求高與一般梁。
實際操作:1)混凝土懸挑梁的配筋是由裂縫和撓度控制。
設計時應查驗pkpm變形計算結果,然後根據荷載、部位、實際挑出長度進行增加。
2)延性控制:配足下部鋼筋,箍筋加密,提高截面延性。
3)節點:注意支座錨固和臨跨延伸長度。
一般的梁我至少會做到4根或5根25的鋼筋的,不是說浪費不浪費,而是在這種地方沒必要省,按照最高配筋配就行。另外箍筋也要加大,再加上兩至四根彎起筋,防止梁根部剪力過大,引起突然斷裂。 pkpm中驗算懸臂樑。
畫上去,彙總計算,回到梁介面,選中懸挑梁,點【鋼筋】,修改以後,鎖定,再彙總計算 懸挑梁的計算長度按懸挑長度的兩倍取值,在《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第條表注4中提到。
4樓:網友
懸挑不大,400高應該可以了,先計算正截面受彎,再計算斜截面受剪,然後驗算傾覆。
5樓:網友
一般頂層懸挑梁須向內延伸2倍懸挑長度以上。
問大神們,陽臺反挑樑,鋼筋怎麼放置啊,反挑樑的話粗鋼筋放上面還是下面啊
正確的說bai法 樑有上du承式及下承式,意思明確。所zhi謂反樑 dao正樑,意思不專明確,有混淆屬條形基礎樑承受土反力之嫌,那是荷載方向相反的樑 樓主意思可能就是下承式挑樑,是吧,挑樑的截面是倒t形 或l形 是吧。只要荷載方向沒變為相反,挑樑的上部始終受拉,那麼,受拉鋼筋仍然應該在上面。只是陽臺...
框架樑一端有懸挑,懸挑樑端部與連樑正交,請問懸挑樑的鋼筋還能用11G101 1的大樣圖來計算嗎
都是可以用11g11 1圖集的89頁 除純懸挑樑xl以外 節點的。如果是標高一致的話,那可以參照89頁左下角a節點施工,其他是標高不同的做法。同時提醒你的圖與標準的11g101系列的說明有點不同。支座處應該是4根18,而不是2根18 2根18 11g101 1圖集89頁 該頁中,懸挑樑附加箍筋範圍詳...
什麼是挑梁式陽臺名詞解釋?
意思就是樓房留有陽臺,而且下面是空的,沒有做牆,而是由梁挑出來托起的陽臺,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以來,收集更加豐富的資料是擺在各個企業面前的主要任務,一旦企業不能收集範圍更廣的資訊,那麼企業管理決策則極易出現更多的失誤。企業要重視內部資料資訊管理工作,保證當前資料管理與大資料時代特點相一致。第一,進入大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