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浣溪沙 蘇軾(其二)
序:遊蘄(qí)水清泉寺,寺臨蘭谿,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族碰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賞析。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乙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仔檔,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淨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卻以瀟瀟暮雨中,布穀鳥哀怨的啼聲作結。念穗亂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於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
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
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鬱,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譯文。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間小路清沙淨無泥,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年老,多愁唱黃雞。
2樓:網友
浣溪沙》-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谿,溪水西攜卜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浣溪沙》-蘇軾。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蘇軾。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做隱坦村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純桐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來說與採桑姑。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篟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 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浣溪沙宋蘇軾的詩句詩意和中心
蘇軾填的浣溪沙詞常見的有二十多首,具體指哪一首啊?分析一首最常見的吧。浣溪沙 遊蘄水清泉寺 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描寫雨中的南方初春,表達作者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 自強不息的精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上闋寫暮春三月蘭谿幽雅的風光和環境,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清美 下闋抒發使人感奮的議論,即景取...
而我們居然站在這兒,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墮落 一詞是從什麼意義上說的?墮落 的用法確實跟我們的語感不能相合,怎麼說是 墮落 呢?下文明明說,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那怎麼說 墮落 呢?查詞典,墮 落 掉。墮落 的一個義項是淪落 流落。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裡,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在這個意義上...
我只想說,在這兒提問根本找不到想要的答案
是這樣的,我回答問題一般也只看前兩頁,十頁以後的問題我肯定不會答的,因為那很快就會過期了。所以,你要麼不懸賞,這樣關閉問題對你沒有什麼損失。你還可以多提問幾次,重新提問可以把問題置頂,關注的人又會多一些,你總會能得到滿意答案的。如果是很重要的問題,要懸賞就用高分懸賞,一般來說,高手肯定會關注高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