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成為孤獨,戰時死亡,可憐嗎

2025-06-04 04:15:15 字數 1120 閱讀 5143

1樓:網友

不可憐,近日又看到有關日本「孤獨死」的報道。所謂「孤獨死」,是指在長期獨居人士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死去,簡而言之,就是死的時候身邊沒有旁人。

報道提到,日本年輕人「孤獨死」的比例有所上公升。這些人原本都有「正常」的社交生活,但由於離婚、離職、生病等個人生活的變故,脫離了「正常」的生活軌道,變成獨自生活,最後獨自死去。往往在死去後數天,甚至乙個月,才有人注意到他們已經死了寬模喊這件事。

報道隨後引出了當今年輕人的孤獨感問題,提示大家「孤獨並不只是日本人的困境,我們也一樣」。

關於「孤獨死」的報道大多都是以上這種碼滾結構,用同樣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訴說著這個沒有出口的問題。

在這些重複的訴說中,我們對於「孤獨死」的認知也變成了固定的模式:

淒涼,可悲,我將來可怎麼辦?

每當我看到這樣的報道時,總是忍不住心生疑惑:

很奇怪呀,為什麼必須和他人不時地有社交才是正常的生活?想乙個人過日子難道就不正常嗎?

人死的時候必須要兒孫滿堂圍在身邊才能死嗎?乙個人默默死去是那麼丟人的事情嗎?

對死去的人說,無非就是晚幾天被人發現而已,那又怎麼樣了呢?人家活著的時候,也沒見周圍的人做過些什麼;人家死了,就一邊談論著人家的私生活一邊說「好慘好慘」,這不慎野是虛偽麼?

2樓:帳號已登出

早年成為孤獨,戰時死亡,這個是非常可憐的,比一般的可憐要很可憐的很多,我們要重視這個可憐。

2009年4月,北原學(化名)被發現孤獨地死在出租屋內,屍體面目全非、瘦骨嶙峋,推測死因是飢餓,年僅39歲。在他零星的遺物中有一封已經封口貼好郵票、但沒有寄出去的信,上面只有三個字,「幫幫我」。

這是一樁典型的孤獨死案例。孤獨死這個詞近年消褲鏈來愈發頻繁地出現在新聞報道中,日本人口老齡化嚴重,無拿孫法妥善養老、孤獨老死的情況更為嚴重。

當地時間2021年9月9日,日本東京,乙個無家可歸的人睡在鐵路橋下。(ic photo 圖)

可是39歲的北原正值壯年,為什麼也會落得這樣的地步?

帶著這樣的疑問,nhk電視臺了針對「三十代」(指年齡在30到39歲的群體)的採訪,製作了特別節目《說不出口的求助~如今的「三十代」到底怎麼了》。純辯時隔多年,當時的訪談內容被重新整理,又補充了後續報道,集結成了這本《三十不立》。

沒有工作、沒有住處、沒有錢,

驚奇!銅鈸山封禁千年成為現代人的後花園,這裡的景色有多天然?

中國地大物博,有很多美景,也有很多 禁忌之地 比如外國人不允許進入的三沙和老君山。這些都是現代國家 人民為了保護我國的文化與傳承而定的規矩。但其實早在唐朝,這樣的地方就已經出現了。這個地方風景如畫,奇山秀水,卻曾經被封禁了年左右。而且它甚至還讓當朝皇帝下了 進入者,斬立決的命令。這個神秘的地方就是位...

為什麼說2025年成為中華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嶺

1905年,中國 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標誌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回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答的出現,共和思想逐漸傳播,機關刊物 民報 成為宣傳三民主義的重要刊物,三民主義開始為人所知,國人思想逐漸解放。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 定軍山 出現,是中國電影事業的開端。1905年,清廷命 前赴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