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休閒小達人飛戈
三山國王猴臉是漢朝的李淵,也被譽為「文景之治」的開國皇帝。
2樓:帳號已登出
三山國王就是廣東潮州地區的地方保護神。據清同治三年的《廣東通志》稱,獨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對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託靈於王峰之界石,廟食一方」。鄉民遂於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前告禱必應。
宋太祖趙匡胤開基襪基以後,劉鋹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訴於神,天果然雷電以風,助王師之討伐,劉鋹兵敗,南海以平。宋太宗徵太原時,在城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駛馬,衝慧好明鋒在前。凱旋後,觀三金甲神在城上。
3樓:網友
三山國王」只是潮汕地區的地級神,而任何宗教的原旨,都只是護一方平安。三山指的是廣東潮州地區的獨山、巾橋衫遲山和明山。三山國王就是廣東潮州地區的地方保護神。
據清同治三年的《廣東通志》稱,獨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對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託靈於王峰之界石,廟食一方敏李」。鄉民遂於巾山之麓置祠合祭,塌旦水旱疾疫,有禱必應。宋太祖趙匡胤開基以後,劉鋹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訴於神,天果然雷電以風,助王師之討伐,劉鋹兵敗,南海以平。
三山國王是什麼人?
4樓:楊老師秒懂課堂
相傳,三山國王本為隋代連、喬、趙三人,因救聖駕有功而封王,鎮守粵東的潮州、惠州、梅州交界處的三座名山(巾山、明山、獨山)。有關三山國王的資料,宋以前只留下唐代名將陳元光的《祀潮州三山神題壁》及韓愈所祭的石界神,其他文字和實物無存。
現在可知的是宋代在揭西河婆玉峰東麓修建的三山祖廟(今已改建),因河婆在歷史上隸屬廣東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故三山祖廟又稱「霖田祖廟」在潮汕鄉村,三山國王一般被當作社神,基本上是一社一廟和一村一廟。
祭拜情況。每年農曆2月25日「國王生」,民眾到當地廟宇隆重祭拜。春節遊神時,三山國王也是被扛上街遊慶者之一。
潮汕各地民眾以往還視它為「地頭爺」,新生兒女或親人病故,都進廟向國王稟報,好比登記或登出戶口。
對於臺灣民眾來說,各王的封號及神誕日為:獨山惠威巨集應豐國王是農曆3月16日;巾山助政明肅寧國王是農曆2月28日;明山清化威德報國王是農曆3月24日。
三山國王是什麼人物
5樓:歷史小管家
三山國王是古代人們信仰的神靈。
三山國王原本是揭陽縣內的三座高山,分別叫巾山、明山、獨山。古人對天地萬物有敬畏之心,於是將三座高山加以人格化解讀,並演繹出神奇而美麗的傳說。比如,南北朝時期的「三山國王」,曾襄助隋文帝完成帝業,被封為開國駕前三大將軍。
此外,相傳唐代中期,韓愈貶任潮州刺史,適逢潮州水患不斷,民不聊生,於是他便向「三山國王」祈求。果然,三天後雨過天晴,韓愈隨即尊奉三山為神。到了宋朝,這含巧「三山神」協助宋太宗打天下,使得宋師太原大捷。
民間的活動
三山國王是潮州人的福神,因其英靈保境安民、解災救難者老罩,有求必應,而受到歷代粵東民眾的虔誠奉祀。據記載,初唐時已建有廟宇。早在600多年前的元代,就已經是「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祠了」。
隨著傳播日遠,前來拜謁祈福的民間組織、香客絡繹不絕,形成了獨特的祀神習俗。
每年的正月,從初一開始,霖田都西隅六約即:獅頭約、馬路約、南山約、龍潭約、員埔約、象門約各家各戶自備香、紙、燭、糖果等,全家男女老幼前往三山祖廟進香朝拜,焚香燃燭,三跪九拜,祈求在新的一年裡「閤家平安」、「風調雨順」、「六畜興旺」,整個大廟人頭攢動,香菸繚繞,熱鬧非凡。首鬧。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三山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