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逸事文言文翻譯及簡介
1樓:遠景教育
陶侃生性聰慧敏捷,恭敬有禮,為官勤懇,整天嚴肅端坐。軍中府中眾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檢查管理,沒有遺漏,不曾有片刻清閒。接下來分享陶侃逸事文言文翻譯及簡介。
侃在廣州無事,輒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故自勞爾。」
侃性聰敏恭勤,終日斂膝危坐,軍府眾事,檢攝無遺,未嘗少閒。常語人曰:「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但逸遊荒醉!
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嚐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
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
汝既不佃,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作,家給人足。
嘗造船,其木屑竹頭,侃皆令籍而掌之,人鹹不解所以。後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餘雪猶溼,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
其綜理微密,皆此類。
陶侃在廣州,沒有事的時候總是早朝把白磚運到書房的外邊,傍晚又把它們運回書房裡。別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他說:「我正在致力於收復中原失地,過分的悠閒安逸,唯恐不能承擔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勞罷了。
陶侃生性聰慧敏捷,恭敬有禮,為官勤懇,整天嚴肅端坐。軍中府中眾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檢查管理,沒有遺漏,不曾有片刻清閒。招待或送行有序,門前沒有停留或等待之人。
他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於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怎麼能夠遊樂縱酒?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後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見乙個人手拿一把未熟稻穀,陶侃問:「你拿它做什麼?」那人:
在路上看見的,就隨意拿來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不種田,又拿別人的稻子戲耍!
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於農事,家中充足。造船的時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頭都登記後收藏起來,人們都不明白這樣做的原因。後來大年初一聚會時,地面積雪,太陽剛放晴,廳堂前積雪,地面還潮溼,陶侃於是用木屑鋪散地面。
等到桓溫伐蜀時,又用陶侃儲存的竹頭作釘裝船。陶侃綜合料理事物極其細密,都是這樣。
陶侃,字士行,東晉時期名將。陶侃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
在後將軍郭默擅自殺害劉胤後,即率兵征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
陶侃的字怎麼讀陶侃,字士行
2樓:我是龍的傳人
陶侃的拼音:táo kǎn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人,後徙居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
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後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
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追贈大司馬,諡號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
他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在後將軍郭默擅自殺害趙胤後,即率兵征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
唐德宗時將陶侃等歷史上六十四位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3樓:
讀音:[kǎn]部首:亻五筆:wkqn釋義:〔~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的樣子,如「~~而談」。
4樓:518姚峰峰
調侃【發音】tiáo kǎn
解釋】用言語戲弄,嘲弄;嘲笑。現在多指開玩笑。
「陶侃惜谷」的譯文,《陶侃檢厲》和《陶侃惜谷》文言文翻譯
陶侃惜谷 晉書 原文 陶侃嚐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 用此何為?人云 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 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植,家給人足。譯文 陶侃曾經到郊外去遊覽,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 拿這些東西幹什麼?那人說 走在路上我看見它,隨便拔一把罷了。陶侃大怒說...
陶母責子的原文,陶母責子文言文的譯文
嘗以一坩鮓餉母來。母封鮓付源吏,反書責bai侃曰 汝為吏,du以官物見餉,zhi非惟不益dao,乃增吾憂也。選自 世說新語 陶公少時為魚梁吏,嘗以一坩鮓餉母。母曰 此何來?使者曰 官府所有。母封酢付使反書,責侃曰 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惟不益,乃增吾憂也。據 世說新語 改寫 陶母責子文言文的譯文?5...
文言文作文,文言文作文700字
餘憶童bai 稚時,使人笑之而 du得長輩喜愛.餘三載時,一日奇熱 zhi,家人到樹dao下乘涼.卻不見餘蹤影,正驚疑回,忽見餘在答不遠處飛奔.家人好奇,曰 汝為何奔跑不休?餘乃曰 跑之則有風也.餘常於土牆觀雞下蛋.一日,見雞伏於窩中,疑為雞在下蛋也.蹲其身,定神細視,半時辰過,怎耐雞仍不下,家人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