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先秦經典散文《論語》三則和《老子》二章得到的啟示。
1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是一部奇書。它的作者是誰,成書何時,目的何在,都不清楚。這部書的性質,也眾說紛紜。
有人說它是純哲學,有人說它是哲理詩,還有人說它是兵書。我覺得對於這些問題,一般讀者弄不清也罷。重要的是得其精華。
老子》一書的精華是什麼呢?我認為就是辯證法。而且,我比較贊同李澤厚先生的觀點,即《老子》的辯證法,是由軍事辯證法而政治辯證法,由政治辯證法而哲學辯證法,最後在中國人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變成了一種生活辯證法(《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而且,依我看,這種生活辯證法還是屬於弱勢群體的。
實際上我們看《老子》一書,從頭到尾貫穿的都是弱者是生存智慧。只不過《老子》把它們上生到了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比如「有生於無」(《老子·四十章》),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或者哲學辯證法的高度,比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四十一章》)。但說來說去,歸根結底,還是那幾句話:
柔能克剛,弱能勝強,無為則無不為。老子一再說,不用以為強大的就強大,弱小的就弱小。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麼?
水。最能攻堅勝強的又是什麼?還是水(《老子·七十八章》)。
所以,最弱小的,其實滑友是最強大的;最堅強的,其實是最脆弱的。想想看,乙個人,什麼時候最柔弱,活著的時候。什麼時候最堅強,死了以後(這時只剩下骨頭,當然最硬)。
可見「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因此,那些爭先恐後的,沒有乙個不失敗;那些巧取豪奪的,沒有乙個不輸光(《老子·二十九章》);只有那些與世無爭的,才最安全,也才最豐富,簡直就應有盡有。道理很簡單:
正因為他們不爭,所以沒人爭得過他們,這就叫「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六十六章》)。請大家想想,這難道不是說給弱者聽的嗎?
有趣的是,老子的這一套——無為、守雌、貴柔、寬唯知足,並非只有弱勢群體受用,權勢人物也受用。因為誰都有處於弱勢的可能。即便貴為天子,也未必總是強勢,或一定就是強勢。
這個時候,就用得著老子哲學了。比方說,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老子·四十五章》)。這個「若」,可以翻譯為「就像」,也可以理解為「好像」,張舜徽先生就說「不外乙個裝字」(《周秦道論發微》)。
只不過,陰謀家的「裝」叫「韜晦」,老百姓的「裝」信巧槐叫「裝蒜」,但都是「裝孫子」。《老子》這本書,真可謂「最抽象也最實用」。
墨子.魯問(節選)翻譯
2樓:匿名使用者
魯國陽文君想要攻打鄭國。
誰能提供一些孔子 墨子 老子的名句寫文章
3樓:天枰楓飛無人海
孔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莊子: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墨子: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先秦散文 列子 天瑞篇 節選 》原文鑑賞
列子 天瑞 的譯文 放鬆。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譯文 列子 天瑞 杞國有人友世憂天地崩墜,身亡好仔肢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 天積氣耳 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 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